拂尘除垢

      那还是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佛陀走到精舍的门口,见到有一个比丘在大声号哭,有很多人都在旁边笑他的愚痴。 这个比丘的名字叫做周利盘陀伽,是个不聪明的人。 但佛陀知道他的正直,所以很同情他,重视他。 佛陀就问周利盘陀伽道:「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哭泣?」

   「佛陀!我的性情是一个愚钝的人,我随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前时教我背诵一个偈,我记不得,哥哥说我对于修道没有希望,他今日命令我回家,不准我住在这里,我被他赶逐出来,所以在这里哭,恳求佛陀慈悲救我!」

      佛陀听后很慈祥的安慰他道:「有这样的事吗?你不要挂在心上,你跟随我到我住的地方来,自己知道自己愚钝,这就是智者;愚钝的人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

     佛陀回来,命令阿难教授周利盘陀伽。不久,阿难也回说没有办法。

     因此,佛陀只得亲自来教周利盘陀伽。佛陀教他持诵「拂尘除垢」这句偈。而周利盘陀伽仍然记不住。大家都说这个人修道无望。但佛陀对一切众生都不会失望,因此,佛陀又告诉周利盘陀伽道:「你用笤帚扫地,并为比丘们拂拭衣履和杂物上的灰尘,一面做事,一面持念偈颂。」

      周利盘陀伽依照佛陀的吩咐,为比丘大众服务。但比丘们反而怪他扰乱修行,不准周利盘陀伽扫除杂物或拂拭衣履。佛陀知道后,告诉大家说:“这是我教的,大家不要阻挡。”

      以后,周利盘陀伽扫地的时候,大家都同情他,大家都帮着教他念「拂尘除垢」的偈句。

      周利盘陀伽认真的工作,一心的持颂,遂将这句「拂尘除垢」的偈颂记住。日久功夫深,他渐渐体味到这句偈颂的意义。 他想:「尘垢是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内的,一是外的。外面的尘垢是看得见的灰土瓦石,是容易清除的;内心中的尘垢是贪、瞋、无明、烦恼, 这是要用大智慧才能清除。」

      周利盘陀伽了解到这句偈文的含义时,他的心内渐渐清明起来,过去不能明白的现在渐渐明白。 他又想:「人的欲就是尘垢,智者一定要除欲,不把这个欲断除不能了生死,这是很可耻的事。以欲而生出种种灾难苦恼的因缘,束缚人,不能自由。 没有欲,心才能清净,才能自由解脱,才能见到真理。」

     周利盘陀伽这么想,渐渐息下三毒的心,使之进入平等的境地,不起爱憎之念,没有好恶之心,脱出无明的壳,他的心遂豁然而开。

     周利盘陀伽觉悟以后,很欢喜的走到佛陀的座前,顶礼佛陀说道:「佛陀!我现在了解,我已拂除心内的尘垢。」

    佛陀也很欢喜,嘉许周利盘陀伽,佛陀就对大家说:「诵很多的经文,但不了解到经文的含义还是不行;受持一句偈颂,照着实行,一定就能得道,你们看周利盘陀伽!」

    周利盘陀伽从此成了祇园精舍中有名的比丘,很受大家的尊敬,但周利盘陀伽的生活不变,每天仍然扫地的时候小声的持诵着:「拂尘除垢!」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净名经》


      在佛陀住世的那个年代,舍卫城中有个人名叫尼提。因为他种姓卑贱,一生做着除粪的工作养活自己,就是挑大粪。

      有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当中,他一看到除粪人尼提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就带着阿难进城去度化尼提。

     尼提这时候正好拿着盛满便溺的瓦罐,准备到城外去倒掉,远远地看见世尊朝自己走来。他看见世尊安详的步履,庄严的仪表,眉宇间散发着那种金色的毫光,不由得让他自惭形秽。于是他立刻避道而行,悄悄地离开了。当他快要走出城门的时候,却不料又与世尊相遇了。其实佛陀是有意来度化他,他走到哪里,佛陀就出现在哪里。

    这时候端着盛满便溺的瓦罐的尼提想赶快回避,但是心里一阵慌张,转了一个身,这个瓦罐正好撞到墙壁上,立刻破碎了,粪便溅了他一身,又是在世尊面前,他又羞愧又恐慌。

    这时候佛陀走到他面前,慈悲地对他说:“你想不想出家修行啊?”

    从未有过这么慈祥的声音跟尼提讲话,他又感动又紧张地回答:“世尊,您是尊贵的刹帝利种姓出身,您的弟子也都是和您身份相称的贵族,我是一个卑贱的奴隶,怎么能和他们一样成为您的弟子呢?”

     佛陀对尼提说:“佛法的殊胜就像清净的泉水,能够洗除一切的污垢;而又好似熊熊的烈焰,无论是巨大还是微小,细致或者粗劣之物,都能焚烧殆尽。佛法的慈悲与平等是广大无边的,不论是贫、富、贵、贱、男、女,只要发心想修心的人,都能从佛法获得最究竟的利益。”

     佛陀的开示就像黎明的曙光,让尼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明和希望,心中萌生出想要出家的愿心。佛陀就请阿难带着尼提到城外的大河边去沐浴清净,再将他带回了祇洹精舍。在精舍中,他听闻佛陀开示,尼提心开意解,立刻得证初果。

     尼提于是恳切地请求佛陀允许自己出家,他说:“我要出家。”佛陀对尼提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自着。”

     佛陀这么一讲,一刹那,尼提头发自己掉落了,给他换上一件袈裟之后,一下子法相庄严出来了,像个和尚了。这个时候,佛陀就开示四圣谛,尼提比丘立刻证得四果阿罗汉,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一时灭尽,证得神通自在。

     舍卫国的人民听到低贱的除粪人尼提竟然出家了,心里都怀着轻蔑的想法,他们也不了解佛陀为何要度一个奴隶出家修行,于是在街头巷尾纷纷地议论。很多人说:“这样低贱的人怎么配受我们的礼拜和供养呢?”“假使尼提进城托钵,我们家都会被他弄脏了。”

     这样的流言蜚语传播得特别快,连国王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国王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心中一则轻蔑,一则疑惑,于是乘着宝车,带着奴仆们,到了祇洹精舍,请佛陀为其解惑。

    一行人马到了精舍门前稍作休息。这时,尼提比丘正坐在山门外的巨石上缝补衣物。七百个天人周匝围绕在他边上。

      国王看到这个殊胜景象,心中赞叹不已:“这个比丘怎么这么厉害?他怎么有天人在他身边的?”国王走到尼提比丘面前说道:“和尚,朕要想见佛陀,麻烦尊者为我通报一下。”国王还不知道他是尼提。

      尼提比丘立刻神通开始,全身没入巨石当中,出现在佛陀面前,向佛陀禀告:“佛陀,波斯匿王现在正在精舍门外,想来向佛陀请法。”

      佛向尼提比丘说:“你用你刚刚所现的神通出去,请国王入内。”尼提比丘身体一缩,从巨石石缝当中又钻出来了,就像水能够自由出入一切空隙一般。他向国王说:“已经帮国王通报过了,请大王入内。”

     国王看见这个尊者进去便进去,出来便出来,又惊奇又赞叹,先前的疑惑、恶念一扫而空,决定先不问除粪贱奴出家的事,想先问问佛陀,刚刚这位能变神通的尊者,他为什么有这么自在无碍的大神通。

      国王想着想着,就走到了佛的面前,顶礼佛陀,右绕三匝,恭敬地退坐在一边,向世尊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世尊,之前为朕通报的那位尊者有大神通,我看见他可以全身没入巨石,犹如水流渗入石中,也可以自在地从巨石当中现出。不知这位尊者如何称呼啊?”

     佛陀就告诉波斯匿王:“国王,这位神通自在的比丘,正是目前舍卫国中人们所流传的除粪人尼提。我已度化他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国王一听,高傲骄慢的念头马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欣慕和欢喜。佛陀再次向国王开示:“国王,一切世间万物万事总离不开因果,人生在世,为何会有贫、富、贵、贱、尊、卑、苦、乐的果报呢?完全是过去生中自己所种下的因啊。过去生中的心常怀仁爱、慈悲、谦让、敬顺的善念,身常行尊敬三宝、长辈,爱护晚辈,一切众生之善行,今生就会得到尊贵和富有。如果你过去生中凶残暴虐、贡高我慢,放任随顺自己的各种不好的毛病,生生就感得卑贱贫穷的果报。所以,国王,因果就是世、出世间的真理。”

     波斯匿王再次问佛:“请问佛陀,尼提尊者过去生中种下了什么样的因,今生才感得穷下贱的果报?他过去世中又种了什么样的因,今世可以遇佛得度,成就圣果呢?祈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过去在迦叶佛灭度后,有十万比丘僧。在这个僧团中,有一位比丘担任僧团中的执事,这位比丘因为身体有病,常常腹泻、频尿,但他并不外出至架房如厕,而是排泄在金银打造的器皿中,仗着权势,命令他的弟子处理排泄物。因为他在僧团中担任着重要的执事,他便放任自己的习气,高傲自大。身体稍微有一些不舒服,他就懈怠堕落,指使弟子替自己除粪便,然而他所命令的弟子是一位已经证得初果的圣人。因为这个缘故,他在五百世中都生为下贱的人,以替别人除粪来养活自己,一直到了这一辈子,他还是为人除粪的贱民。但是由于他曾经出家,守持戒律,所以这一生因缘成熟,得遇如来,听闻法要,能漏尽烦恼,证阿罗汉果。国王,你知道刚才说的那位驱使圣人除粪的执事人是谁吗?他就是尼提比丘的前世。”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的开示,茅塞顿开,法喜充满,高傲之心消失殆尽,赞叹道:“如来出现于世,真是太殊胜难得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可以蒙受法益,离苦得乐。”说完,国王从座而起,走到尼提比丘前恭敬长跪,顶礼尼提比丘,至诚忏悔先前所造的恶念。

     此时,佛陀见波斯匿王已除掉慢心,更为彼说微妙法义。佛陀说:“执相修布施、持戒,乃至希望生天,这些都是生灭的法,并不究竟。唯有不住相,修一切善法,心无所住着,才是最究竟的大乐啊。"这时在场的大众听到佛陀微妙的开示,皆有所体会,一心闻法精进,依教奉行。这个故事选自《贤愚经•卷第六》


      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论法的时候,一名天女向听法的诸位菩萨以及佛陀的诸位大弟子身上散花。

     散在诸位菩萨身上的花自然落下,散在诸大弟子身上的花始终附着。无论这些大弟子用什么神通,都不能抖落这些附着在身上的花瓣。

     于是天女问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舍利弗:“你为什么要抖落这些花呢?”

     舍利弗说:“僧人身上有花与佛法不符。”

     天女说:“不要说花不符合佛法。花与佛法本无分别,是你自心起了分别。生起分别心就不是佛法,无分别心才是真正佛法。诸位菩萨身上不粘花瓣,因为诸位菩萨已经没有分别心。”「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天女散花-维摩诘所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