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闻二百亿的比丘,亦名二十亿耳,他本是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出生在富豪的人家。父母对他爱如珍宝,以至于不肯让他的脚踏在有泥土的地上,所以闻二百亿足下生长很多的黑毛。 

有一天闻二百亿听闻佛陀说法,很受感动,于是发愿披剃出家,过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僧人生活。 他的双亲非常反对,但阻止不了闻二百亿对修行的热心。

因此,原本娇生惯养的闻二百亿,在刻苦的修行之下,身体渐渐的衰弱了,但他仍未能开悟,后来他感到自己也难以支持,就想还俗做佛陀的护法,以布施来求悟。

  佛陀知道闻二百亿的心,就走到他修行的地方来,对闻二百亿道:

 「你出家用音乐来帮助我宣化,长养你和大家的信心,这是很好的事情。但你现在又欢喜独自勇猛的修行,除坐禅以外,别的事都引不起你的注意。我想问你,你弹琴的时候,如果琴弦太紧会怎样呢?」

  「佛陀!琴弦太紧是会断的!」闻二百亿回答。

  「太松呢?」

  「没有声音!」

  「修行也是和弹琴一样,」佛陀慈悲譬喻说法道:「不要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太松都容易出毛病。把心放得平和些,凡事都有程度。」

  闻二百亿遵奉佛陀的指示修行,心就安静下来,不久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佛在世时,有一城人,各怀邪见,不信从佛的教诲。佛派遣目连尊者前往度化。目连尊者一到那里,他们即诚心听从教化。佛说:“此城人与目连特别有缘。过去目连曾为樵夫,见山中有无数聚蜂,飞来要螫他。便告诫说:‘你们都有佛性,不可生毒害之念。我若修行得道,当来度脱你们。’于是群蜂皆散去。今日此城人,即是当日之聚蜂。因目连曾发过度他们之愿,所以今世一去即化。”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居士问诸位菩萨:“什么是不二法门?”

有的菩萨说生灭不二,有的菩萨说垢净不二,有的菩萨说色空不二。…

文殊菩萨说:对于一切法,没有言语解说,没有表示,没有心识,不依靠问答来描述,就是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完之后,问维摩诘居士:“我们每个人都讲述了自己对于不二法门的看法,你觉得什么是不二法门呢?”

维摩诘居士听了这个问题,默然无言。

于是,文殊菩萨说:“好啊!没有文字和语言可以表达什么是不二法门,才是真的不二法门。”

在诸位菩萨论述以上关于不二法门的看法时,听众中的五千菩萨都进入了不二法门,证得无生法忍。


改过自新是离苦得乐的不二法门。-《佛陀传》

常平仓,古代为了调节粮价,赈济饥荒而设置的粮仓,于粮贱时收进,粮贵时平价卖出。

张乖崖在成都任知府时,梦见紫府真君召见他。交谈不久,忽听有人来报:“西门黄兼济到。”接着进来了一位幅巾束发的道人。真君接待他的礼数很周全。

第二天早上,张知府派人到西门请黄兼济来,其形貌装束果然如梦中所见。问他平常做了什么善事。

他答道:“也没做过什么善事,只是每到麦子成熟季节,用三百缗钱买进来,到第二年麦子还未成熟,百姓粮食艰难时再卖出去,每升每斗还是原来之价格。对我来说并无损失,而对百姓来说却接济了一时之危急。仅是如此而已。”

张公听后深深感叹,命下属扶黄道人上座,自己对其礼拜致敬。

类似黄兼济此种平仓之事,处处都可仿效。只要一方百姓受其惠,周围四境都会随行。


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维摩诘居士


对什么都不生起执着。-《佛陀传》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捨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捨大悲。…-《维摩诘所说经》

莲花与佛法之间的关系:

花果同时成长,因果相生,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出淤泥而不染,清净觉性,生于烦恼与世间;

莲藕似空非空,佛法似空非空。


布施波罗蜜(dāna)是以大悲心与方便善巧智为基础的舍思,是愿舍弃自己本身和所拥有的身外物给他人的舍思。  (思的巴利文是cetanā,是一个心所法,业力即是由它产生。)

 一、它的相是舍弃。

 二、作用是消灭对布施之物的执着。

 三、现起是呈现在修行者心中的不执着,或是获得财富与投生至善界。

 四、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因为只有它存在时,布施才可能发生。

真正行布施时,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 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的心念下行布施。 如果行布施的时候,心希果报,就是着相,是不正确的做法。

以一切智心。广施一切众生。虽起施心。悉无所取。亦无所得。


对于世间上森罗万象的事物,以及人的身体心念,甚至称赞、讥讽、毁谤、赞誉、利益、衰败、痛苦、快乐,都要作无常之想,千万不要执着。用慈悲的心来对人对事,心量就可以大起来,把一切众生容纳在心中,就可以灭除罪恶,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心念,就可以获得解脱。-释迦牟尼佛对罗睺罗尊者的开示

过去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一起出家修道,兄持戒坐禅,一心进道,却不布施。弟修福却经常破戒。后来释迦成佛时,其兄已证得阿罗汉,只因从前未曾修福,每次出外乞食总吃不饱。弟因过去破戒,转生于大象中,但余福还很多,虽做畜生,为国王所喜爱,珍珠璎珞常挂其身,国王赐给它之食邑多达数百户。所以有偈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只有佛称为两足尊,因其福德智慧都同时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