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卫国有一个信奉婆罗门教的人,虽然富裕,但吝啬贪心,每当吃饭的时候,就紧闭门户。
有一天,这个人杀鸡作食,夫妇同吃,中间坐着一个小孩子,他们多次夹肉,送进小孩子口中。
佛陀知道这个人(指信奉婆罗门教的人)已到该度化的时候,就变成一位沙门(出家修行者),出现在婆罗门人的面前。婆罗门人看见后,大怒说:“你这个无耻的出家人,怎么走到我这里来了?”沙门说:“您才愚痴啊,杀父娶母,供养冤家,怎么还说出家人无耻呢?”婆罗门人听后,很感惶惑,问其中的原由,沙门说:“桌子上摆的鸡,它是您前世的父亲,他因为吝啬贪心的缘故,就常常堕落到鸡里面去。这个小孩,以前是一个罗刹,在前生前世中,您常被他杀害,因为前业未尽,所以现在又来投生,为的是到将来再杀害您。您的妻子,是您前世的母亲,因为恩爱深厚,今生就来作您的妻子。这种轮回,俗人不知,只有出家人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出来。”佛陀于是现出威神之力,使他看到自己的前世。婆罗门人看后,大吃一惊,立刻醒悟,表示愿意忏悔受戒。佛陀于是为他说法,接纳他进入佛门。他后来获得须陀洹果。
周氏按曰:都提的父亲,投生在他的儿子家作狗,偷吃盘中的食物。旃檀的父亲,投生在儿子家门口作乞丐,被守门人打断了一条手臂。世上最惊骇的事情,正是世上最平常的事情!所以一切有生命的物类,都不能杀害。
《雜阿含經》(九):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文昌帝君曾经讲过自己十七世为世大夫,从周武王乙巳年,到晋代都曾经在人间转世轮回。帝君所说的十七次身世,是对不相信前世今生的人一个很好的教育:
以前只因不知有后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阴无几。现在知道肉体虽死,真性不会消亡,可知生命原来地久天长。因此能把短命改为长命。
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太渺小。现在知道有六道轮回,互为高下,那么豪贵的路,前世怎会不经历过呢?因此,能把贫贱与富贵的差别看得很淡薄。
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现在知道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业力所招。那么当入逆境之时,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够消除忿怒转化为和平。
以前不知道出现祸福的原因,所以无恶不作。现在知道行善正是庇护自己,损人正是损害自己。那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战战兢兢,警惕戒备自己不要起动恶念。因此,能够化贪残为良善。
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就认为天道不公平。现在能检查观察前世后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来,祸因作恶而来,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有差离的。因此,能转愚痴为智慧。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曼陀罗仙,南朝梁译经僧侣,来自扶南国。扶南,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位于东南亚大陆,其统治中心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一带,存在时间大约是1世纪至6世纪期间。)
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无上正等正觉并没有固定的法可以证悟,一切有为的法都不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心是无所得心。)
信心清净
文昌帝君在做洞庭君山及洞庭水域神的时候,一天在云间看到一个女子来对着山水祷告,说她的丈夫因为进忠言而获罪死于流放之地,公婆没有其他的子女,自己怀孕待产,希望上天让她生一个男孩继承宗脉。文昌帝君因听到这些话而同情那个女子,因同情而流泪。忽然间身体堕落到这个女人的怀中,醒来时已经投生为那个女子的儿子。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受帝君拜了。但究竟谁应当拜,谁不应当拜?从儒家的角度看,有着人伦的关系;从佛教的角度看,人伦在轮回间又是圆融的。儒家的人伦从一世来看待,佛教的人伦从三世因果来看。佛教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菩萨看待一切众生为父母,所以菩萨总是把自己放在低位,不是我们拜菩萨,而是菩萨拜我们。所以,佛教虽然重视孝悌,重视人伦,但从出世的角度,每个人与他周围人的关系又是圆融的,不断换位,不断循环。因此说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曾经的生死轮回。-《安士全书》
明朝浙江淳安县徐家,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得一匹马,老二分得一头牛,老三家只有寡妇,分得一个叫阿寄的奴仆,阿寄已经五十多岁了。寡妇哭着说:“马可用来乘骑,牛可用来耕地,老仆只能白费我饭食。”阿寄说:“主母认为我不如牛马吗?”于是替主母策划生财之道。寡妇将自己的簪、珥等首饰变卖成十二两银子。交给阿寄带到山里去贩漆,只一年,利润就翻了三倍。又过了二十年,寡妇的家产已达好几万。阿寄替主母嫁了三个女儿。又聘请名师教主母的两个儿子读书,后来他们都娶了名门之女,其聘礼多达千两银子。后来儿子两个又依照惯例入太学。阿寄见到徐氏族人,即使年幼的,也必定向他们下拜。他生平不曾斜眼看过主母。女仆年纪虽小,阿寄也从不与她们并立。及至得病垂危时,阿寄把大小账目全部拿出来,交给主母,说:“您两个儿子可世代守护这份家业,我这老奴像牛马般报效主人,总算尽心了。”阿寄自己居住的地方,没有寸丝粒米,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衣服仅能遮体而已。[按]像阿寄这样存心、这样守本分、这样为主人谋划生计,即使大贤人,也未必能超过他。而竟然在乡间村野的小民中有这样的人物,不能不令人惊奇啊!-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鞠躬尽瘁
我有一块大约10年前生产的Swatch手表,这块表走时非常精确。但经过了10年的使用,它的电池盖已经磨损。我在网络上寻找相同型号的电池盖,但没有找到。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给swatch,请求他们帮忙,看他们能不能帮我找到这样的电池盖。swatch很快就给我回了邮件,问我能否发一张手表的照片给他们。在收到我发送的照片后,swatch竟然免费给我邮寄了3个相同型号的电池盖。我真的非常感动,毕竟这款手表早已经停产,他们竟能找到并免费邮寄给我。swatch真的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公司,他们的这种为客户服务到底的精神值得赞扬。
“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
“若有所尽,不名漏尽。如诸漏空相,名为漏尽。”
-文殊师利菩萨
无学无学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断尽了“断尽烦恼”的念头,对于“视而不见”能够视而不见,对于“无知无得”能够无知无得,没有“分别”与“无分别”的分别。这就是菩提,而这也还是“相”。)
清朝顺治初年,安徽青阳县吴六房的仆人吴毛,平常持戒修善,念佛不间断。时值左良玉带兵渡过长江,吴六房全家出外避难,唯留吴毛替主人守屋,被贼兵刺了七枪而死。其弟来看他,他又苏醒过来,说:“我因前世罪业,原当转投猪身七次,因我今世受持斋戒之功德力,以七枪消除了怨债,从此径直往生西方了。”后来其主人恍惚见到吴毛,前后皆有幢幡,吴毛躬身告诉主人说:“我是吴毛,因到天界,偶然路过这里。”说完就不见了。主人画下他的像,对其恭敬礼拜。
[按]以七枪取代七世受猪身,此便是所谓的重报轻受,即此了结前生业报。因念佛而往生净土,诚所谓转凡入圣,修因正为当来证果啊!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主为画像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所住:心念不停留在感知中)(行于布施:无我相,布施无吝啬;无人相,布施不见所施之物;无众生相,布施不见所施对象;无寿者相,布施不见有此布施)(无住相的布施,基于不执着于自我的慈悲喜护心)
所有的感知就是这个世界,心念不停留于这些感知就不被所处的世界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