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难,皆前业所致,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若能劝人不造杀盗淫妄之业,则救人之难亦多矣!是故救难于已然,所救有限;救难于未然,其救无穷。救难于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难于未然,菩萨之修持。二者竝行不悖。-《安士全书》
农历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直译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慧。波罗蜜多,意译到彼岸,简称为度。渡到彼岸“到彼岸”意谓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因佛法横越烦恼大海而渡到涅槃解脱的彼岸。“般若波罗蜜多”为“智慧到彼岸”。
如果用衣服布施,就会获得上等妙身的果报;如果用饮食布施,就会获得无上大力的果报;如果用灯光布施,就会获得净妙眼睛的果报;如果用车马布施,就会获得身受安乐的果报;如果用住房布施,就会获得所需无缺的果报。如果给妻子奴婢衣食,并生怜悯欢喜心,未来将获得无量福德。如果看见粮仓中有老鼠、麻雀吃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也将获得无量福报。-《优婆塞戒经》
末法时期的解脱之道:1.不追究任何众生的过错,见到别人的过错不揭露;2.对于亲友不执着;3.永远不说粗言秽语。-《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杂阿含经》
江苏太仓县黄建安,炜立德。他见苏州、松江两地的百姓被定额之外的过高赋税所困,日日为此忧虑不安。每天早晨起来拜佛后,总忘不了向上天叩头祷告,祈求免除两郡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又具文呈送当政部门,不遗余力。人们都嘲笑他杞人忧天。庚寅年秋天,他得了重病。入冬后病情加剧,到十一月三十日,已滴水不沾好几天了。当天夜里五更时,黄建安忽然梦见帝君传他在宫殿台阶前觐见,帝君对他说:“你的命数早该尽了,因你一直都在志切关注减粮之事,所以延长你的寿命。”于是口授诰敕一道,教黄建安念诵三遍,默记于心。他醒来吃惊一看,才知自己仍在床上,而精神忽然觉得很健旺,似乎旧病顿时消失了。于是他急忙从床上起来洗手、挑灯磨墨。此时家中人都去送黄建安的亡妹(节母)出殡,只留一老妇人守门。老妇人忽见经月卧床不起的主人端坐灯前书写,惊讶不已。天亮后,建安的表弟郭雉先与孔尔忠来询问病情,见此情形,也都很吃惊。于是他乘着轿子,到妹妹家去送葬,与宾客朋友应酬,在街道上奔走忙碌,毫无倦容,饮食也忽然恢复如常。知情之人,无不认为是值得称颂之事。此时黄建安已经七十七岁。从此他谢绝世事,长斋念佛。又过了数年,身无病苦,安详而逝。[按]读帝君诰敕,大意说:“你黄立德啊,只不过是一介小民,并且已至垂暮之年,而发心要解救三百年来所积陋习,誓愿为普天下穷苦人家谋福利,简直就像蜉蝣想撼动泰山,精卫要填平大海。虽然堆砌九初高山不易,但若能将土石一筐一筐不断地堆上去,终能成功。天地日月运行的法则,是至诚而不间断。成就圣贤的功德,只在有进无退。勉力而为吧,不要懈怠了最初之发心。”由此可知,征收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之事能否减免,全在人为。如人上山,只有靠各人努力了。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帝君示敕
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黾(min)勉,努力〗,无怠初心。-文昌帝君
孔子说:只反省自己的缺点,而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又说:责备自己要重,责备别人要轻。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想要人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罢了。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就会时时反省自己,没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了。
人有有心的过错,有无心的过错。无心之过容易宽恕原谅,有心之过就难以容纳得下了。但是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偏偏要从那些有心地方下手去容纳别人的过错。有心的过错尚且能容忍,何况无心的过错。
事情发展到无可容忍的地方,却强迫自己忍耐,确实是件难事。但是不可不强迫,强迫的办法是什么呢?
一是原谅对方无知。天下大抵平凡人多,怎么能用圣贤的标准去责备对方,这是自己不明智,原因在自己。
二是怜悯别人在这世间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人在世间,好象白驹过隙,过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场,步步近死,怎么能不对所有的人生怜悯心呢?
三把别人的过错看作为自己的良药。对于自己的过错,自己难于发现。现在看见别人不好的样子,才能反省自己。不好的人正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还能与老师较量呢?
常常心存以上想法,就能容忍别人的一切过错了。因此,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己经忍耐下来后,怒气自能平息。心躁,则前途荆棘满地,虫蚁也足以挡路;气平,则胸襟坦荡,即使是吴越互相为敌,也可同舟共济。如果不能容忍别人,就一定会与对方斗争。一味要求别人没有过错,对方的过错反而更多。如果能够容忍别人,自己惭愧反省自己的错误,就不会一味追求对方没有过错,对方的过错也自然少了。因此说: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安士全书》
有为之法,其性无常。-《大般涅槃经》
没有我的人,就不在意生与死。如果有我的人,就会把如来和自己分别来看。
执着于无常的人,只领悟到了声闻乘或缘觉乘。不执着于无常的人,就可以感悟到常在的如来法身。
一切非佛法的修行都不能摆脱痛苦。涅槃是最高层次的快乐。
有为的种种行都是不纯净的。诸佛菩萨的无为法才是纯净的正法。
原文自《大般涅槃经》:
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
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
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
在无量劫以前,有个风俗很坏的国家,叫做弃老国。其国王颁布法令,凡年老之人都被驱逐出境。有一大臣待奉父母至孝,秘密挖了个地下室,把父亲藏起来,尽心供养。
一天,皇宫来了一位天神,手提两条蛇,问国王:“有谁能辨识二蛇的雌雄,我就保你国家平安。不然,我就灭掉你的国家,国王很忧愁,遍问在朝文武百官,无人能辨识。那个大臣急忙回去私问其父,父亲说:“把二蛇放在细软物上,其性子急躁的就是雄的,性子柔和的便是雌的。”大臣就用这话答复天神。
天神又问:“谁在睡着时,名之为醒。谁在醒着时,名之为睡。”大臣又去问其父,其父说:“这是指比丘。与凡夫相比,他是醒着的人。与阿罗汉相比,他是睡着的人。”
天神指着国王的大象问有多重。众人还是茫然不知。大臣回家问其父亲,其父说:“把大象牵至船上,看船入水多深,然后称大石头放进船中,与载象时的水痕相齐,便知大象有多重。”
天神又问:“有什么办法可使一掬水比大海水还多?”大臣父亲传话说:“若能以至诚心,用一掬水供奉、施舍佛、僧人以及父母和困厄病人,必将享受无穷的福报。海水虽多,不过一劫而已。”
天神变成一个挨饿的人,瘦得皮包骨头,问道:“世间挨饿的人,还有比我更惨的吗?”众人不能回答。大臣父亲说:“人若悭贪、嫉妒,后世堕入饿鬼中,百千万岁,连水浆的名字都听不到。动一下身骨,就会燃烧。这样的饥火,当超过你百千万倍。”
天神又变成一个人,手脚带着僚铐,颈上套着枷锁,身上冒着火,全身焦烂,前来问道:“世间有比我更苦的人吗?”大臣父亲说:“人若不孝敬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入地狱中,一日一夜,经历万死万生,当比你现在更惨百千万倍。”
天神变成一个女人,端庄秀丽无比,前来问道:“世上有谁比我更美丽的吗?”大臣父亲说:“人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喜欢布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正姣好,胜过你容貌百千万倍。你和他比,简直就像一只猕猴。”
天神拿出一块四面方正的旃檀木,问道:“哪是根部,哪是末端。”大臣父亲说:“把木块放在水中,根部自然在下,末端自然在上。”
天神又牵来两匹白雌马,形体、毛色都没有差别,问道:“哪是母,哪是子。”大臣父亲说:“给它们喂草,若是母马,必定让草给子马吃。”
如此问了很多,都——得到回答。天神很欢喜,答应拥护国王之国土。
当时国王也很高兴,问大臣说:“是你自己知道的,还是有人教你的。”大臣如实告诉国王。国王将大臣之父迎来宫中,尊他为国师。大臣说:“大王应当普告天下,不许遗弃老人。有不孝父母的,以大罪论处。”国王随即解除了原先的恶法,此后人人都知孝养老人。
佛说:“那时大臣之父,就是现在的我。那时的大臣,就是现在的舍利弗。那时的国王,就是现在的阿阇世。那时的天神,就是现在的阿难。”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举国孝养
佛说:“父母之恩,世间难以报答。纵使左肩担着父亲,右肩担着母亲,乃至侍候他们生活起居、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也不能报。又即便用尽世间珍馐,供养父母,经恒河沙劫,也不能报。”
父母一生的精力血汗,多半为子女耗尽。至于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以及把孩子移到干燥的地方,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位置,如此种种,可见当母亲的更是辛苦。我这具不争气的形体,给双亲带来的劳累太多,而对双亲的报答却很少。我从无量劫以来,所饮过的母亲的乳汁,多过大海之水。污及父母身上的大小便,多过大海之水。甚至生下来短命而死,害得双亲哭泣,其所流之眼泪,也多于大海之水。所有这些,都因生死轮回、辗转投胎之缘故。纵使世世克尽孝道,博得双亲欢心,终究不如不劳累双亲为更好啊!孔子说:“审理争讼,我也能做到与他人一样公正。必须使人不发生争讼才最好啊!”不正是同样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