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在成佛前,还是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愿之第一第二愿:
(一)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饥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二)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见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道之名,即发愿云:「愿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道之名。」
《巴利大藏经·长部》(第22卷《大念住經》):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於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閒處,結跏趺坐,端正身體,置念面前,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諸比丘!就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之弟子,當拉長時,了知:我拉長;拉短時,了知:我拉短。諸比丘!比丘如是在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八戒是佛教中的要求,内容包括: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即不戴花环,不涂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
以下故事记载于《前汉书》,作者班固。为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原型之一。
西汉时期,东海郡(今山东省郯城县)有一名孝妇,名字叫周青。周青年轻时守寡,膝下无子,但她还是全心全意的侍奉婆婆。
婆婆劝她改嫁,孝妇始终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奉我一直很辛苦。她没有孩子,又守寡。我现在年纪大了,长久下去会拖累她,该怎么办才好?”不久之后,婆婆为了不给媳妇添累赘,就自缢身亡了。
婆婆的女儿向官府告状:“媳妇杀了我母亲”。官府拘捕孝妇,孝妇坚称没有杀害婆婆。但在官府的严刑逼供下,孝妇被迫承认自己杀死婆婆。
地方官定案后,将案子报呈上级官府。于定国担任郡决曹主管司法,他阅览卷宗后,认为妇人奉养婆婆十多年,并且以孝心闻名乡里,一定不可能杀害婆婆。不料太守听不进去于公的劝告,于公和太守激烈争论,仍旧无法达成目的,于公为此抱着卷宗在家里大哭,并辞去了官职。
周青临赴刑场的时候,拉着她游街示众的车子上插着十丈长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五面旗子。周青临死前说:“如果我真的有罪,我死后血会顺着这个竹竿向下流;如果我是被冤枉的,我死后血将会逆流。”行刑后,周青的血呈现青黄色,顺着竹竿逆行而上,一直到挂旗的位置,最终顺着旗子滴淌下来。
孝妇冤死后,东海郡大旱三年。新任太守到任后,请人占卜大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该被判死,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强行决断,原因就在于此吧?”
于是新任太守亲自前往孝妇坟前,杀牛祭祀,并为其立碑,上天当时就降下倾盆大雨,当年丰收。郡中百姓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唐代,贞观四年,这一整年,全国只有死刑犯二十九人,而且它的前提还是乱世刚刚过去,国困民穷,年成也不好的时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唐初重视了教化的作用,强化了道德伦理,人心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所以遇上天灾也无怨气。一旦遇上丰年,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也就很自然了。至于行旅不带干粮,路上有人赠予,在当时也并不罕见。《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施行仁政,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修改刑律,将绞刑改为断右脚趾。后来,太宗还嫌太残忍,说肉刑早该废除,要求用其他的方式代替肉刑,最终,在裴弘献的建议下,改为流放三千里。仁治实现了贞观之治。人心变则世道变,救世先要救心。-《安士全书》
2020年,国际特赦已知的全球新判处死刑的总数为至少1477人,比2019年下降了36%,部分原因是新冠疫情造成了世界各地刑事诉讼程序的中断和拖延。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周豫,他有吃鳝鱼的嗜好。有一次,周豫又在烹煮鳝鱼的时候,看见其中有一条鳝鱼,把自己长长的身躯弯得高高的,弓在锅子外面,反让自己的头和尾留在锅里任由沸水烹煮。周豫觉得非常奇怪,于是把那条鳝鱼抓出来剖开肚子,只见这条鳝鱼腹中满是鱼籽。于是周豫明白这条鳝鱼弯曲身躯原来是为了保护鱼籽。周豫看见鳝鱼能这样不顾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内心很受震动,从此以后再也不吃鳝鱼了。-《烹鳝》
明朝赵彦霄与兄长赵彦云,在父母过世后,仍同住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后来,彦云整天游手好闲,荒废本业,彦霄只好向兄长请求分家。不到五年,彦云之家产耗损荡尽。一天,彦霄设酒席招待其兄,说:“弟弟我原本并无分家之意,只因兄长平时不知节制,我只得敬为兄长守护先人的一半产业,至少还可勉强维持生活。现在请兄长回来,仍主持家政。”即取出分家的契据烧掉,把钥匙都交给兄长,并代兄长偿清各种债务。其兄很惭愧,接受弟弟的请求,从此改过自新。第二年,彦霄父子同时考中进士。[按]面对钱财之际,兄弟之间最易产生冲突。所以当需要为双亲花钱时,往往互相借故推脱。当分双亲遗产时,往往彼此极力竞争。《功过格》上说:“为人子女,对父母生前赡养和死后殡葬时,应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女想。”当分家接受产业时,应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女想。观赵彦霄所为,哪有财产之念存于其心呢?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爱敬交至
北宋初年,曹武惠王,名叫曹彬,是一位战功彪炳的大将军。
有一年,曹武惠王所居住的房屋坏了,晚辈请求曹武惠王,希望对房屋进行修缮。
曹武惠王告诉子孙:“现在正是寒冬季节,墙壁瓦石之间,必定有许多虫蚁等小动物蛰伏冬眠。如果现在翻修房舍,老旧损坏的部分必然需要拆除,必然会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所以现在不能修缮房屋。”
曹武惠王曾带领北宋军队与南唐作战,歼灭南唐及后蜀。他曾经说过:“我虽然做为将军,杀的人非常多,但是没有因为个人的喜怒胡乱枉杀任何一个人。”
大魁天下:
宋朝时,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他们遇到一位高僧,特为他们兄弟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
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
那年,兄弟两人同时参加科考,在放榜前,又遇见那位高僧。他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曾经救活数百万的生命。”
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能力?”僧说:“不然,无论湿、化、卵生都是生命。”
宋郊说:“有一个蚂蚁窝被暴风雨侵袭,我就编了一座竹桥引渡它们,难道就是因为这件事吗?”
僧人说:“正是这件事啊!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
放榜后的结果如《宋史》记载:“宋祁与兄郊同举进士,试礼部第一名,太后以弟不可以先兄,改郊第一。”后来宋郊官至工部尚书。因其《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名句,被称为“红杏尚书”。
宋郊的故事,人们以为功劳小而福报大,就产生怀疑。那是因为只是以蚂蚁看蚂蚁,以状元看状元。如果推究根本,那么当时所救的蚂蚁,不少于数万,后世轮回而感恩图报的众生也不会少于数万。难道一个状元就可以享尽这些福报吗?况且状元只不过是一个身外的虚名罢了。三寸气断,状元还在吗?如果还说宋郊救蚂蚁后成为状元的福报太大,就是糊涂啊!-《安士全书》
以两个譬喻来说明念佛法门。 第一个譬喻是:譬如有二个人,是亲友关系。 有一个人特别关心另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在想念着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不放在心上。 有时他们两人相逢,有时他们两人相见,但由于另一个人没有思念的心,所以即使碰到了,也同没碰到一样,擦肩而过;即使对面看见了,也同陌生人一样,转脸就走。 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 倘若这两个人相互忆念,甚至互相间都想得很苦,都想早日见面,见了面后根本不愿再分开,这样的话,直至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好像影子跟人一样,再也分不开。 这是比喻众生由于佛的世世教化,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两人总不分开。 这是第一个以亲友关系作的譬喻。
第二个譬喻是:十方一切如来,怜悯和思念众生,就如同慈母思念自己亲生的子女一样,这是最伟大的母爱,其中丝毫不掺杂任何私心。 但是由于子女的愚昧、任性,只想放荡游戏,不想归家同受母子亲情的欢乐,跑得远远地,连个音信也不通,害得老母亲想煞也是枉然。 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 倘若子女也因长久流浪在外而思念起自己的母亲,而且思念的心情也同母亲思念子女的心情同样迫切的话,那末母子们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那末母子们也永不会分开。 这是比喻众生由于长久流浪生死,痛苦异常,受到佛的教化后,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 这是以母子关系作比喻,要比上一个譬喻更进一层。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势至菩萨
农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
雖稱念佛欣求淨土,而觀身土即畢竟空,如幻如夢,即體而空,雖空而有,非有非空,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空,是名無相念佛。《寶積經》云:「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
于诸世界修习无限之慈心,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慈经》
明朝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严凤,人称溪亭先生,天性孝友。严凤曾与同乡施翊之一起乘船,途中施翊向他诉说自己的哥哥分财产不公平之事,严凤皱眉而忧愁地说:“我的哥哥从来都很懦弱,我正为此感到苦恼。若是我的哥哥能像你哥哥那么有能力,能把我的田产都夺过去,我就不用担忧他懦弱了。”说完严凤流泪不已。施翊之听了,深受感动而有所醒悟。
原来施相之与施翊之是兄弟,都曾做过知州而辞官归家,兄弟俩还乡后,因分田产而产生嫌隙已好多年了。
听了严凤的话,施翊之受到感化,从此兄弟互相谦让,终身再无闲言碎语。
[按]严凤辞官告老还乡后,其兄贫穷且年老,他把兄长接到家里赡养。每逢设宴招待客人时,必定是兄长端酒杯,严凤持筷随其后。一天,严凤递筷稍慢,其兄大怒,打其耳光,严凤只是笑笑而已。直到酒席结束,严凤都很高兴。等客人走后,严凤送兄长进房休息。第二天天还没亮,严凤就到兄长床前问候。不久,其兄去世,他痛哭着为兄长尽殡葬之礼。严凤奉事兄长是如此敬重,可知他对施翊之所说之话,字字都是发自内心深处。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至性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