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恚本拔故,嫉妬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故,四种邪语断故,得颜色和悦。-《大智度论》

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闥婆城(海市蜃楼)、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大智度论》


八关斋法

一不杀生(凡有命者,皆不得杀。)

二不偷盗(物非己有,不与不取。)

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唯制邪淫。受八关日,正淫亦断。)

四不妄语(心口如一,了无虚妄。)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饮生诸过。)

六不著香花鬉,不香涂身(为除贪著,不严身首。)

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自作,观听,妨乱道心。倡伎者,琴瑟箫管等。)

八不坐高广大床(恐起贪著,及纵恣故。)

九不非时食(非时而食,心易昏昧。)

前八名戒,后一名斋。关者,闭也。斋者,齐也。以前八戒,关闭诸恶。以后一斋,令神清志朗,正念昭彰也。不非时食者,谓日过中则不食也。此佛令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令种出世善根。以在家人既有妻室,不易断淫欲。各有职业,不易不非时食。故其期止一日一夜,谓从今朝受,至明日天明即满。欲数数持,当日日受。其余诸戒,皆以尽寿为期。唯此一戒,以一日一夜为期。倘能发菩提心,持得清净,尚能往生西方,何况生天。若不如法,则成虚名耳。受时,当请比丘于佛前说之。若无比丘,则便于佛前自陈受之,无佛对经亦可。若有比丘,不肯求授,自陈受者,便为慢法慢僧,其利益随其心而劣弱矣。无论未受戒,及已受五戒,及菩萨戒者,皆可受,以其属加行戒故。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八关斋法

唐朝并州(今山西)文水县李信,为隆政府卫士。唐高宗显庆某年冬,他骑着赤骥马,并带一匹小马驹,随例往朔州赴蕃。

当时正值严寒,风雪交加,走了十几里路,马就走不动了。李信鞭打了几十下,马忽然口出人言对李信说:“我是你母亲,只因生前背着你父亲,把一石多米偷偷付给你的小妹妹,所以今天得此报应。此小马驹就是你妹妹,也因偿债才投生为马。”

李信听马这么说,禁不住悲伤落泪,就自己背着鞍辔,对马说:“您既是我母亲,就请自己寻路回家吧。”马即在前面一直走回家。

李信兄弟便为其另建马棚饲养,有个同事的母亲,常为它们斋僧礼忏,全家人都精进修持。

当时工部侍郎温无隐、岐州司法张金停都因守丧在家,听闻此事,非常惊骇,前往李家询问,果然见那两匹马还在。

[按] 财物可以互相通融的人,莫过于夫妻、子女。但若在背后私自窃用,同样丝毫不能宽容。那么世间有些父母对子女怀有偏心的,私下里常常厚此薄彼,见此例果报,应该寒心啊!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鞭马鞭亲

《婆沙论》说:“如果一天一夜持不杀戒,那么这个人在来世中,一定不会遇到刀兵灾祸。” 谚语说:一天吃斋,天下杀生就没有我的份;如果一天不吃斋,那么天下杀生就有我的份了。


从前舍卫国有一婆罗门,家境富有而悭贪。每当他吃饭时,就紧闭门户。

有一天,他烹鸡做食,夫妇二人同吃,中间坐一小儿,他们轮番夹肉送进小儿口中。

佛知此人过去世之福缘已成熟,今当得度,即化作沙门,出现在此婆罗门面前。

婆罗门见到沙门而大怒,说:“道人真是无耻,为何闯进我家。”

沙门说:“你自己愚痴,杀父娶母,供养怨家,怎么反说道人无耻!”

婆罗门问此说何意。沙门说:“餐桌上之鸡,是你前世之父,因为悭贪之缘故,常堕落鸡中。此小儿,前世曾作罗刹,你在过去世中常被其害,只因你的前业还未尽,他今生又想来害你。你今生之妻,是你前世之母,因为恩爱深固,又来作你妻。此种轮回转世,愚痴之人哪能知晓,只有修道之人,才能见得了了分明。”

佛于是现威神力,让婆罗门见到自己前世之情形。婆罗门当下向佛忏悔,请求受戒,佛为他说法,即证须陀洹果。

[按]都提之父,转世在其儿子家作狗,盗取盘中食物。旃檀之父,转世为乞丐,来到儿子家门前乞食,被守门人打断一条手臂。世间有很多令人极惊异之事,往往正是世间极平常之事。所以一切有命之物,一概不可杀。对待所有的生命应该没有怨与亲的差别。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怨亲颠倒


北宋范仲淹,字希文,广行众善,笃实信奉佛法。凡是他所治理的地方,必定建造寺院度人出家,兴隆尊崇三宝。他与琅琊慧觉禅师、荐福承古禅师道谊最为密切。

范公早年在长白山读书时,于寺院的偏僻处发现一窖黄金,他将其覆盖起来,分毫不取。及至做官之后,才告诉寺里的僧人,把金子取出来修寺。

他赴河东宣抚时,无意中得一卷珍本佛经,名为《十六罗汉因果颂》,是大藏经中所未收录的。范公为这部经作序,授予慧喆禅师流通。

晚年时,他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迎请浮山法远禅师前来居住(苏州府学,也是他所施舍的)。宋仁宗时,官至枢密,参知政事。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正。子孙世代为官,显贵不绝。

[按]家舍田园,不过是一期生命中暂时的旅舍罢了,乐得用来布施修福。

东晋镇西将军谢尚,因父亲谢鲲给他托梦而免难,于永和四年,捐出住宅,改建为庄严寺。

东晋中书令王坦之,施舍自己的田园建造安乐寺。东晋刺史陶范,于太元初年,捐出住宅,改建为西林寺。北宋李子约(李撰),在饥荒年岁设粥布施,救活数万人,后施舍屋宅为佛寺。

唐朝王摩吉(王维)因丧母而上表朝廷,请求将他在辋川所营造的蓝田山庄改为佛寺。

唐朝白乐天(白居易)、北宋王介甫(王安石),也都把自己所居之屋宅施舍为佛寺。

如上前贤比起后世那些剥夺他人财物建起高楼大厦,而又甘心被不肖子孙拆毁,平生不肯施舍分文修福之人,何止是神龙与壁虎之差别啊!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舍宅为寺


观无生,从有生得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大智度论》

贪乐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为。-《大智度论》


御史胡牧亭说,他的家乡有人养了一头猪。这头猪只要一见到邻居的老头儿,就瞪起眼睛狂吼,并且横冲直撞地追来要咬他。但这头猪见到别人却不会这样。

那老头儿起初非常愤怒,想把它买过来杀掉吃它的肉才解恨。不久他忽然省悟,心想:“这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说前生结下的冤仇吧?然而世间没有不可解的冤仇。”

于是,他就以高价把它买来,送进寺院作为长生猪喂养。此后这头猪再见到老头儿,便俯首贴耳很亲昵地靠近他,再也不像从前所见那副凶恶的样子了。

我曾看过五代的一幅《伏虎应真图》。图上题词:竹下婆娑,坐而顶露,嗟尔牛哀,何不可度?亦无慈力,亦无威神,芒鞋木杖,随物为群,冯妇攘臂,刘昆渡河,世传奇事,奈何奈何。

其大意说:世间万物都可以度化,慈悲的心可以感化猛兽,就像晋国的冯妇和汉代的刘昆,这些世间传颂的奇怪的事情,也就是这个道理的明证。

由此可知天地之间,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为契友,但愿众生能至诚相处,不要互相畏忌而成敌对。

我(纪晓岚)想,这段题词正好可以作为胡御史所讲这个故事的旁证。


在过去无量劫前有一片大树林,林中有很多禽兽。有一次突然燃起野火,树林三面都被烈火包围,只有一面无火,但又被河水所阻。众兽仓皇困急,无处逃窜。佛说:“我在当时,是一头强壮有力的大鹿,便迈开前后腿,各踏河两岸,将身体横在河面上,让众兽踏着我的背过去。我身上的皮肉被踩得稀烂,但我以慈悲力坚忍至死。当最后一只兔子跑来时,我命已垂绝将死,仍强自努力坚持,直至此兔过去,我的脊骨折断堕河而死。”佛说:“若让我自述过去世的种种苦行,尽未来劫说之,犹然说不完。”[按]佛说:“当时先渡过河的,就是现在的诸位弟子。最后过去的一兔,就是现在的须跋陀(佛陀在世时的最后弟子)。”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以身济兽

牛羊犬马,世俗犹或怜之。若言爱惜虫蚁,无不笑其愚矣。独不思形有大小,性无大小。若谓大者杀之有罪,小者杀之无罪。则人身虽大,终逊于牛,与其杀牛,不如杀人。而天下之至尊且贵者,无如摩竭大鱼(摩竭大鱼,鳞甲内痒,以身揩玻璃山,海水皆赤)矣。帝君此语,欲人泯乎大小之见,一举足而不敢忘戒杀也。◎世人举足动步,无不是罪。即以行路而言,一生误伤物命,不知几千万万矣。曾见沙弥律中,有行步不伤虫蚁咒,甚为简易。宜于每日清晨,未下床时,先默念佛号数声,祝曰,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误伤时,愿汝即时生净土。随持咒七遍,咒曰,晻地利日(音支)利娑婆诃。持过七遍,然后投足于地,则无误伤之患。按此咒,不问智愚,人人可诵。子弟六七岁时,即宜教之,习惯,则仁慈之念,自幼培植。未始非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之助也。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举步常看虫蚁

在《大智度论》中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曾经对佛讲过自己的本缘:无量劫前,当时的佛名字叫狮子音王,当时的佛度化了很多众生。狮子音王佛灭度后,佛法住世间六万年。那时候,有两个比丘,一个叫喜根,一个叫胜意。

喜根比丘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无法相,所以对自己的弟子们讲: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也就是无分别的无二法:不捨世法,亦不分别善恶。

胜意比丘持戒清净,但心中执着于净与不净:闻佛说法就欢喜,闻外道说法就瞋恚;听到不善就不高兴,听到善事就非常高兴;听到生死就忧愁,听到涅槃就欢喜。而且,胜意比丘认为喜根比丘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胜意比丘执着法相,生分别心,而且诋毁无分别心的喜根比丘,命终后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年的苦,又转生为人,七十四万世中被人诽谤,在无量劫中不闻佛名。等罪过消减后,他又听闻佛法,出家,又在六万两千世中没有遵守戒律,后来又在无量世中作沙门,虽然没有破戒,但没有迅速领悟佛法。

喜根比丘由于不执着于法相,没有分别心,在文殊师利菩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在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佛号光踰日明王。

文殊师利菩萨说,那时的胜意比丘就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