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者,善惡之根源,欲斷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後得道。-《法句譬喻經·教學品》

《雜阿含經·四三經》:「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癡無聞凡夫,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識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識,若變、若異,彼心隨轉。心隨轉故,則生取著,攝受心住。住已,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雜阿含經》卷12〈287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了別故名為識。

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雜阿含經》卷12〈289經〉

一切皆是意識所緣。-《大毘婆沙論》

《雜阿含經》卷2〈33經〉:「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  -《法句譬喻经·教学品》

 《杂阿含经·四三经》:「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着?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若异,彼心随转。心随转故,则生取着,摄受心住。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是名取着。」

 《杂阿含经》卷12〈287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了别故名为识。

 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 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 彼心、意、識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杂阿含经》卷12〈289经〉

 一切皆是意识所缘。  -《大毗婆沙论》

 《杂阿含经》卷2〈33经〉:「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明日腊月初八,佛成道日。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总是初八。四月初八日是佛诞生日,农历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日。腊月初八则是佛成道日。同一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安徽和州某村,有一个人养了一百多只鹅。一天,因鹅吃了邻居家稻谷,被邻居打死五十多只。养鹅人的妻子见了,起初也很生气,但她忽然转念一想:“假如去告状,凭自己之势力恐怕很难告赢。若一定要告赢,就得花费很多钱财。而且我丈夫刚刚喝醉了酒,醉卧在床,若他知道了此事,必定起来与邻居殴打,说不定还会惹出大祸,不如忍耐算了。”于是她立即把死鹅腌了。第二天早晨,邻居忽然自己暴死。养鹅人醉醒过来,才知此事,对他的妻子说道:“若昨天你早使我知道,我肯定乘醉去殴打,那今天必然家破人亡了。”[按]人于愤怒之时,忽做退一步想,便可保全身家性命,消散烦恼怨家。观此村民之妻能忍一时之气,其所顾全的岂不是很多?范文正公有一首劝世诗说:“心中愤怒不如休,何须经县又经州。纵然费尽千般计,赢得猫来输去牛。”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见机免祸

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若有人念空,是则非道行;诸法不生灭,念有故失相。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大智度论》

湖北麻城县有位官员,积有千金资产,准备赎回二十年前所卖之田产。他的儿子才十二岁,知道后,就问父亲:“当年买我家田产的共有几家?”父亲说:“大约二十多家。”又问:“他们购置田地后,还花费了多少钱?”父亲又把办宴席及其他杂费之数目告诉儿子。儿子听后态度端正地对父亲说:“这样说来,我家要赎回田产,他们就吃大亏了。纵使赎回,必伤阴德。且我家有银钱,还怕买不到田。何必定要争回那二十多家养命之田呢?何况穷苦人家想置一点产业也很艰难,我家要买田却很容易。即使他们用原先的银钱另去买田,亩数也要减少一半了。况且穷人银钱到手,很容易就花掉了。”父亲沉默许久,说道:“我儿所说很有道理,但墓旁那一十八亩田,定当赎回,以便于祭扫,其余的就不必赎了。”儿子说:“既然如此,当以现在的价格公平购买,不必向他们说是赎回。”父亲也依从了。因此乡人很感激,常在猛将小祠中祈祷祝福。后来其子十八岁时,科举考试接连及第,以部司提升为严州守。有一天他骑马过桥,马却跳跃渡河,忽见空中猛将伸手扶他端坐桥旁,才明白是一向以来乡人为他祈祷之感应。后来享年八十多岁。[按]按契约赎回田产,本是理所当然,似乎也无损于人。没想到如此小小年纪之孩童,就能推知极为幽隐之事,自然当得神明和乡人之敬重,并且多福多寿。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不欺穷困

[发明]富贵与贫困各有因缘。虽其贫富之命运不同,却都由自己前世所造。但就现在境遇而言,其苦乐相差却有天渊之别。人处在富贵之地位,应当常存忠厚之心,居安思危,言行谨慎,凡事多哀怜关照穷困之人,才能增加自己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