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事物的形色长久不变呢?没有。事物的形色都是无常的,变化的。而且从有始以来的事物的形色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所有对于事物的形色而产生的执着、热爱、忧愁、烦恼都会消失。这些情感都消失了,心对于外物就没有停留。心于外物无所停留,就会安乐,安乐住定得般涅槃。不只是事物的形色如此,感受、情想、行动、心识都是一样的道理。-浅译《杂阿含经》卷一.三五

持戒,听闻佛法,心地善良的人,大多在未来的转世中成为僧人,从而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脱离轮回之苦。

持戒是一切善法所住处,就像百谷草药树木依于大地而生。持戒清净,能生长深层次的禅定,证悟实相智慧,是出家人进入佛道的初门,是一切出家人所依仗的导师,是到达涅槃的最初因缘。-《大智度论》

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大智度论》



身体不是我,是这一生借用的工具

我们的生命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的,可是凡夫众生颠倒知见,不认这个生命,却只认身体。像是不认大海,反而只认大海上的一个小水泡当作是自身。《圆觉经》上也说,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把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以为自己的思想是心,其实思想只是身体第二重、第三重的反映)。

其实,生死不只是身体坏了才经历到,我们凡夫天天都经历生死,每晚睡觉,就是一次生死。再进一步讲,我们身上的细胞,因为新陈代谢作用随时都在生灭,因此这个身体也不断在变化,本身随时在生死中。

懂了身与灭身不二的道理,肉身与法身一样,生与死一样,「于其中不惊不惧」,就是入不二法门。


福报不是上天给的,也不是烧香磕头拜佛能求来的,而是自己修来的。

1抢不走的福报

过去,波斯匿王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她生性慈悲善良,长相端正,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她身为公主,仍亲和待人,从不彰显自己的高贵,国中的人都喜欢她!国王和王后对美丽的女儿,更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一天,善光陪她的父王在花园散步。

波斯匿王对善光说:“善光啊,你有今天的福报,是因为我这父王的缘故”。

善光说:“不是这样的,父王,我的福报是我的因果业报,善业所感而来,不是因为您是国王的缘故”。

连续三次,波斯匿王问她。善光都坚信自己所享受的福报是她自己的善业所感,这让波斯匿王大为恼火了。波斯匿王认为女儿不懂得感恩。他心想,我倒要看看你凭你自己的能力有什么能力享受贵为公主的福报!

于是,国王命令仆人,从街上找了个乞丐,把公主许配与他。善光亳无怨言,脱下锦绣罗衫,取下珠环叠翠,换上粗布衣衫,与乞丐双双离去。

乞丐父母早已双亡,他独自漂泊流浪,做梦也想不到公主会下嫁于他。回到老家,房屋年久失修已倒塌,杂草丛生,唯有一方没有长草。善光叫乞丐丈夫将这不长草的地方挖开。怎料,地底下竟埋了大量金银财宝。后来,公主每买到一处,地底下都埋有黄金。于是,公主用这些黄金珍宝盖起了与皇宫一样富丽堂皇的殿堂。

国王过了阵子想女儿了,气也消了,他想看看女儿生活得怎样,还倔不倔?

当他来到女儿住的地方,只见宫殿巍然屹立,气派庄严,比王宫还辉煌,仆人无数。这让国王惊诧失色。善光对父王说,因为自己过去的善业关系,才有今生的福报。

国王怎么也想不明白,便来请示佛陀:善光过去倒底做了什么善事,得生王家,嫁给了穷乞丐,还能有如此的荣华富贵?

佛陀告诉他:在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叫毗婆尸佛,涅槃后,当时的国王造了个宝塔来供养佛舍利,国王的夫人供养了一顶珍珠天冠放在塔上,冠上的宝珠熠熠生辉照耀十方,这位夫人就是善光!

后来,善光在迦叶佛出世时,又准备了天厨妙供,上好饭食供养,但他的丈夫却劝阻她,善光却说,请你不要阻止我,让我有机会供养迦叶佛得以身心安乐。丈夫听后便不再阻止,夫妻两人即双双供养。当时的丈夫就是善光现在的丈夫。他曾因阻止过善光供养,所以今生遭此贫穷落魄果报,后来没再阻止随妻供养,所以今生借善光的福报才能有此荣华富贵。

一切都是因果使然,善恶业报,丝毫不爽。自己该得的福报,谁也抢不走;不是自己的福报,纵然处心积虑也是徒劳,一场危机或灾难又会一贫如洗。所以说,积德行善才是最好的“投资”。

2  睡在桌子底下的行脚僧

有位行脚僧去山上庙里挂单,可寺院不让他挂单,还把他赶了出来。天又黑了,怎么办?他只好在供奉韦驮菩萨的桌子下睡一觉,到第二天再说。但入睡时,他心里忿忿然,抱怨韦驮菩萨不护法,不让他挂单。

夜里,韦驮菩萨给他托梦,告诉他:你前辈子在庙子里,别人都在尽力干活,你却偷懒,勉强搬了几块砖。因为你搬了几块砖的功德,所以现在才有福报睡在我桌子底下,否则你早就被轰出山门了。

这个行脚僧醒来后,惭愧不已!

一切苦乐福报,皆取决于自己。想要福报,就要种善因,想要离苦,就得断诸恶因。一切看似利益他人,最终还是利益了自己,因为福不唐捐。

福报是外在的,指善业所感的福乐果报。著相修福叫福德,福德感应人天福报,福报有限,享完了就没有了,福享完了就没福了,没福了恶报就来了,所以福德是很有限的,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因为执著没有破,还有我执。

1)阴德(阴骘):善行不可见于世、不可见于人、不可欲为而为。才能越积越厚,甚至福泽你的子孙。

2)阳德:善行被别人知道、称颂。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什么的,表扬表扬,报掉了就没了,德积不住。

功德:功德是内心的,指内心的清净智慧,不起烦恼。外化为行为,无为而为,做了好事,不著做好事的相,不执著这个好事,这就有功德。离相修福叫功德,功德的福报无限,因为功德与道相应,与自性相合,可以超越三界生死轮回,因为功德里面有智慧,没有我执。

为何大众布施往往只能得到福德而非功德?

归根到底就在这个“心”字上。发心不纯正,为行善、为修行、为建功德,不是一个坦然、自然、纯正的一种状态,往往带着一种有伪性在做,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自身的毛病没有驱除。

是否可以只做功德,不做福德?

在性命上下功夫是真功德,通常大众所做的一些所谓的布施或者修行,其实更多的是福德,谈不上任何功德。功德和福德的一个区分就好比你去上山,所谓福报就是身上有钱,看到一个小卖部,我买一瓶水,太阳太热,我打一把伞,但是你的脚还在那儿站着,你的屁股还在那儿坐着,没有上任何一个台阶,这叫福德。大众所做的这个很多的布施,所谓的修行,大部分其实都属于福德的范畴。那所谓功德,是真正你的脚跟往上上了,不管是上一个台阶还是上一百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你整个身心都会发生一个变化,你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你的容颜,你的语气,你处理问题的各种方式都会有所变化,还有你的智慧也会有所变化。

由此可见,福德是功德的基础,一个人想做真功德,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善行做起。开始的时候可能还会执着,心里有个善念,有个帮助的对象,有行善的行为,不能做到“三轮体空”( 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但时间长了,有心的善行会内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自然就能从有为过渡到无心、无为了,当一个人纯善且拥有智慧的时候,才能谈真功德,而不是上来就妄求空性。需记:“宁可执有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

为何讲“实无功德”?

修证“无我”时,不求功德,你贪求、想念功德,就不会“无我”。

只要还没有真正达到“无我”境界,一切功德都是无功德。

而一旦你达到了“无我”境界,同样还是无功德。

所以讲实无功德。




一犬不至 百犬不食

宋朝陈昉以纯朴厚道的家风,代代传承陈氏家族。陈家上下有十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人之多。祖先陈崇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希望子孙后世恪守不移,使纯朴厚道的家风绵远地传承。

到了陈昉主持家务的时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陈昉为人温和厚重,以身作则,勤勤勉勉,使得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有贤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顺的景象。

家族人数如此众多,陈家子弟克勤克俭,维持俭约朴实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事务,都尽可能自己动手来完成。“孩子们从小沿袭纯厚俭朴的家风,了解物力维艰的道理,他们一生都能够刻苦耐劳,知足常乐。

陈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别建造的厅堂,非常宽阔,能够容下七百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穿着整齐,扶老携幼地来到厅堂中。他们按照年龄、尊卑的先后,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个区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谓长幼有序,条理井然。

吃饭之时,厅堂悄无声息,一片宁静肃穆。等到都吃完了饭,大家才开始热火朝天地谈天说地,互问短长。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时光,是其乐融融最感亲情温馨的交融时刻。许多家族性的问题,也常于此时及时沟通解决,避免了各自为政的误会与猜疑。

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饭,如果有一只狗还没有来吃饭,那么这一群狗都会等它,不肯先吃。

乡里的人见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想想看,连狗都能够互敬互爱,乡里之人都纷纷起而效法,忏悔改过,使得那一带的风俗日渐纯朴厚道。

郡守张齐贤(后为相)将陈昉一家的事迹,向朝廷作了禀报。朝廷有感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之诚,就免了他们的徭役,而且礼遇有加。希望这个家族的典范,不但影响全乡,而且能感化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