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乌江有个名叫刘仔玙的人。他有一个鱼池,到冬天,就在鱼池中建一条土堤,然后把鱼池的水都放到堤防的里边,池中的水放干了就好捉鱼。当水放到一半的时候,刘仔玙看到两条大鲤鱼,跳出堤防外面,然后又跳进里面,这样跳来跳去好多次,他觉得奇怪,就走近看个清楚,看它们在做什么。原来这一对鲤鱼,刚生产了几百条的小鲤鱼,小鲤鱼聚在一个窟窿里面,它们还不会跳,所以出不去。假如水再继续放干了,它们都会死掉,所以鲤鱼爸爸、鲤鱼妈妈,就用嘴巴衔着小鲤鱼宝宝跳到有水的一边去放,然后又跳进来,再衔其它的小鲤鱼,就这样奋不顾身地跳进来,跳过去,往来救它的孩子们。即使自己可能陷在死地,也在所不惜。刘仔玙看了好久,心里非常地感动,很心酸地叹息,于是就把土堤拆掉,放了所有的鲤鱼。
有一天,学士周豫家,在烹煮鳝鱼的时候,发现一条鳝鱼在锅中弓起身体,将头尾支撑在沸水中,把腹部露出水面。周豫家感到很奇怪,就把这条鳝鱼剖开看,发现它的腹中都是鱼卵,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鱼卵而首尾就烹。周豫家为鳝鱼的母爱感到非常震惊,又为自己烹煮鳝鱼的事情感到十分悔恨,从此他永远不食鳝鱼。-《伤心录》
宋真宗在汾阴祭祀的时候,看见一只羊自己撞死在路边。宋真宗觉得很奇怪,就追问原因。属下查询后,回答说:“今日做御膳的时候杀了它的羊羔,所以它才这样。”宋真宗听了很震惊,从此不杀羊羔。
娑婆译为堪忍,娑婆世界简称忍土。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忍界,娑婆世界也。娑婆譯曰堪忍,又譯忍。以此界之眾生而堪忍於惡故也,又以菩薩於此土忍惡而為教化故也。
《维摩诘经》的开示:
第一、“自心净土”的净土观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污浊不堪的。那个净土的世界,只是一个理想的,存在于彼岸的他方世界。但是,《维摩诘经》里却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佛陀在经中所说的原话。就是说,这个世界是否为佛国净土,不在于这个世界,而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怎样,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怎样。当你的内心之中充满着喜乐安详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充满着积极与阳光的净土世界。反之,如果你的心灵中充斥着仇恨、嫉妒、与愤怒,那么即使你真的到了那个所谓的“净土世界”,你所看到的也只会是满目疮痍。
第二、“烦恼菩提”的成佛观
六祖慧能就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我们都知道,兔子是没有角的,所以不在生活中历练,不在烦恼中博弈,人是很难开智慧的。《维摩诘经》中也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生活中的各种委屈烦恼,恰恰就是获得觉悟的菩提种子,有时候一个人在委屈、烦恼、与挫折的泥沼中陷的越深,往往就越能激发起这个人探求佛理的觉心,其最终获得的觉悟就越大。就像如果不深入浩渺的大海之中,就不能求索到无价的宝珠一样;如果不进入烦恼的汪洋大海,也便不能探求得到一切智慧宝藏。
第三、“处处道场”的修行观
在《维摩诘经》中,光严童子与维摩居士,偶然在毗耶离城外相遇,光严童子就问:“居士,您从哪里来?”
维摩居士答曰:“我从道场来。”
光严童子又问:“您所说的道场,是在什么地方啊?”
维摩居士又答:“直心、深心、菩提心,方便、四摄、诸烦恼,众生、缘起、一切法,等等,这些都是道场所在。”
总之,就是一句话,处处皆为道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一切时间与地点,无一处不是修行处,无一时不是修行时。当你不再认为只有在深山老林里才是修行的时候,当你不再执着于打坐参禅才是修行的时候,你才是真正走上了修行的正轨。
第四、“不二法门”的解脱观
所谓“二”就是分别、差别,而“不二”就是无分别、无差别。
“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染法与净法等等,然而证得真如实相、无为空理,一切平等,无有分别,就是入“不二法”。
《维摩诘经》所宣讲的佛法是平等圆融的,生灭不二、垢净不二、罪福不二、色空不二,等等。
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无二分别,分别的是我们自己的心。
如若能够不起分别心,知道一切性空,原本平等,就有可能入不二法门,这也是不可思议解脱的核心。
《维摩诘经》中的这四个核心观念,就如同日月的光辉,可以照亮我们心灵深处的任何角落,扫除诸多疑惑。如果一个人能悟透,这部经中的四个核心观念,那么就能驱走黑暗、清空烦恼,使觉悟之灯在心中永明,使你的智慧如大海一般无量广阔。
陳惠度于剡山射孕鹿,既傷,產下小鹿,以舌舐子身乾,母鹿乃死。惠度見之慘然,遂棄弓矢為僧。——人譜
陈惠度在出家前,有一次在剡山打猎。 那次狩猎中,他射杀了一只怀孕的母鹿。 母鹿身受重伤,性命垂危,但是为了让腹中胎儿存活下来,它撑住最后那一口气,将小鹿生下,并以舌头舔干小鹿身上的血和黏液,让小鹿干干净净地来到娑婆世界,母鹿才力尽而亡。
陈惠度见到母鹿临死前所发挥的母爱,这活生生的一幕,令他震撼和心痛。 母鹿因他那一枝无情利箭而死,差一点一尸两命;但是活下来的小鹿麑,没有母鹿奶水的喂养,也少了慈爱亲娘的照顾和保护,可能也活不过一天。
他心中哀痛,如此伤生,真是后悔啊! 母鹿的死和鹿麑出生的景象,撼动他的心,也让他忽然领悟到众生平等,无论是人或其他动物,生命都是可贵的,强者也不能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 这一顿悟,让他丢弃弓矢,出家为僧。
於色界离贪。受、想、行、识离贪,乃至清净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杂阿含经》
曹彬是北宋初年的名将。他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旧了,族人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值大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上百只虫子在这里冬眠,不可以伤害它们的生命。"-张光祖《言行龟鉴》
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纪晓岚出任己卯科山西乡试正主考官。阅卷之后,有两份试卷已经明确可以中举。
其中一份是确定为排名48位的举人。可是蹊跷的是,在填写草榜的时候,这份试卷被同为考官的万泉县令吕令癏,误收进了他的衣箱中,因此遍寻不到。
另一份确定排名53位,但在填写草榜时,阴风骤起,将蜡烛吹灭三四次。更换其它人的答卷后,阴风就停止了。
由于上述原因,这两名本该中举之人在这一年都落榜了。
待到揭榜后,拆开试卷的封条,才知道这两名考生的名字,失卷者叫范学敷,灭烛者叫李腾蛟。纪晓岚疑心这两名考生大概是做了什么缺德事,以至于鬼使神差,刻意阻挠他们的前程。
不过在第二年庚辰年(1760年)的恩科乡试中,两人却又同时中举。范学敷仍然是48名,而李腾蛟则在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中了进士。
由此可见,科举功名是早有定数,提前一年都不行。
-《纪晓岚因果故事》
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尽,能除三界结使。
如果能正确的修习“万物无常、诸行无常”的观想,就可以断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人类在欲界)中的贪爱,可以除尽心中的浮躁、虚荣、无智,能够解除使众生束缚于三界的烦恼。
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杂阿含经》(不产生有的感触、无的感触、有无的感触、好的感触、相同的感触、差的感触、我知道我看到的感触。像这样去认知,从前的无明感触就会消灭,智慧的感知就会产生出来。)
苏东坡自乌台诗案出狱后,就不再杀生。如果是螃蟹蛤一类,他就将其放生到江中,即使不活,其善意也远超烹煎的残忍。大概是因为他自己刚出患难,不异于鸡鸭逃离厨房的残杀,所以他不忍心因自己的口舌之欲使众生受无量恐怖。 苏长公曰:“予自出狱后,遂不杀一物。有饷蟹蛤者,即放江中,便令不活,亦愈于烹煎。”盖自己得出患难,不异鸡鸭等脱庖厨。不忍以口腹故,使有生之类受无量恐怖耳。(《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