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色多修厌住。於受、想、行、识多修厌住已。於色得离。於受、想、行、识得离。我说是等。悉离一切生、老、病、死、忧、悲、惱苦。-《杂阿含经》

於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於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著、不留住。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惱苦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

一切畏杖痛,莫不惜寿命;恕己可为喻,杖不加群生。-《大智度论》

若於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杂阿含经》


触是指出胎后,根境相触而起的一般的认识,即六根对六尘的认识。这时的「触」已不仅仅是认识外境,而是其中带有与「无明」相应的染著,所以又称为「无明相应触」。

佛教常讲六根门头好修行,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在我们的六根上去察觉无明相应的念起。要了解到我们一般的认知中,往往都是「无明相应触」,我们的修行重点就是不要随无明去反应,要想办法用学习到的佛法,将「无明相应触」转成「智慧相应触」。

比如当有人骂你的时候,你的根境识起作用认知到有人在骂你。这时一般会起的,就是以嗔恨等心去对应,即「无明相应触」生起。而修行就是要如理作意,用明相应、用智慧来引导,克制我们的贪嗔痴去对应。—如源法师:佛教的触是什么意思?

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杂阿含经》

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亦无所求。无所求者。自觉涅槃。-《杂阿含经》


等心:于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之心。又诸行等修之心。无量寿经下曰:“等心胜心深心。”智度论八曰:“等心者,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探玄记二曰:“无思益物,故云等心。”大经净影疏曰:“诸行齐修,故曰等心。”


恒王府长史东鄂洛,被贬谪到玛纳斯。这个地方归属乌鲁木齐管辖。有一天东鄂洛从玛纳斯去乌鲁木齐。为了避开酷暑的炎热,他便选定在夜间赶路。半路上,他下马在大树旁稍事休息。这时有个人走来,半跪着向他问好。自称是陈竹山属下的戍卒刘青。因与他谈了好一会儿话。当东鄂洛上马欲行的时候,刘青说:“我有一件小事麻烦你,求你给乌鲁木齐印房官的奴仆喜儿带个信,他欠我三百文钱,你就说我现在处境十分贫寒,让他把钱还给我。”

第二天,东鄂洛在乌鲁木齐印房官处见到了喜儿,把刘青的话转告于他。喜儿听了吓得汗下如雨,面如死灰。东鄂洛很奇怪,便追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喜儿告诉说:“刘青早已病死了。”

原来,刘青病死之后,陈竹山念惜他生前办事勤劳谨慎,特赏下三百文钱,交给喜儿,让他去市面上置办些牲礼纸钱祭奠刘青。喜儿知道刘青并无亲属,不会有人陪他来祭奠,所以就把这笔钱侵吞了。原以为不会有人知道。没想到鬼会亲自出面来讨债。

陈竹山一向不信因果。当他得知这件事后,不禁悚然地说:“这件事确实不假。刘青捎来的话,决不是旁人可以捏造出来的。我原以为世人做恶事,最怕的是被人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今天我才明白,有人认定世间无鬼的这种主见,实在是靠不住了。然则,那些暗中做了亏心事的人,我真的要替他们捏一把汗了。”-纪晓岚


著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杂阿含经》


等视众生:

有一年,佛陀居住在舍卫国祇园精舍,弟子们则分散在各地随意安居。经过九十天,安居结束,分散在各处安居的佛弟子纷纷回到祇园精舍,向佛陀问讯,聆听佛陀说法。

佛陀见到分别已久的弟子们结束安居回来,非常欣慰,便举手向他们招呼慰问,并且态度谦敬地向他们问讯,关心他们在偏僻处安居时饮食供养有没有乏少。功德巍巍,无人能比的佛陀,居然态度如此谦敬的关怀照顾弟子,使随侍佛陀的阿难尊者见了,深感疑惑,便问佛陀:「佛陀!您的出世最殊胜,您的功德智慧世上稀有,为什么还要如此谦卑的向比丘们招呼问好呢?」

于是佛陀为阿难叙说此事的本缘:

在久远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波罗奈,当时有一个人,生性勤俭,偏爱积蓄黄金,一生省吃俭用,把努力工作的所得都用来购买黄金,并且将买得的黄金装在瓶子里,埋在家中的地洞内,日积月累,从一瓶渐渐积蓄到七瓶。

这个人后来得病死了,由于他深爱着自己积蓄的黄金,因此转生做一条毒蛇,日夜守护着这七瓶黄金。经过许多年,屋舍毁坏了,也没有人到这里来,而毒蛇寿命终了,因为执着爱恋的心没有减少,便生生世世都投生为蛇,继续守护着金瓶。如此经过万年,毒蛇忽然厌烦起蛇身,它明白自己是因为贪恋黄金才会世世为蛇,所以决定布施黄金,为自己造福。

毒蛇离开金瓶,来到路边,藏身在路旁的草丛,寻找好心人帮忙它完成心愿。这时毒蛇看见路上走来一个农夫,就开口叫他,农夫听到有人叫他,左看右看,不见有任何人影,又继续前行。毒蛇于是现出身形,叫唤农夫,请农夫帮忙它,农夫见蛇没有恶意,就答应帮忙,随毒蛇回到藏金的地方取出黄金。毒蛇将黄金交与农夫,托他将黄金送到佛寺设斋供养僧众,并且带它一起去参与斋僧,听经闻法。

斋僧当天,农夫提来一只竹篮,将毒蛇装在篮内,带它前往佛寺斋僧。途中,有一个人上前和农夫打招呼问好,农夫却默默不答,那人再三的询问,农夫还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毒蛇在篮内听了非常生气,心想:「农夫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别人好意询问去向,却一言不发。」于是生起瞋恨心,几次想加害农夫,但转念一想,农夫为我作福,有恩于我,我还没报答,因此就忍耐下来。好不容易,到了一处空地,毒蛇请农夫放它下来,又指责农夫骄慢无理。农夫当下惭愧自责,生起谦恭卑下的心,发愿悲愍一切众生。

农夫带着蛇来到佛寺,把蛇安置在僧众前。斋僧时间一到,蛇令农夫依次付香,自己怀着信心,看着受香的人。僧众绕塔后,农夫汲水,一一为比丘僧洗手行供养,整个过程,毒蛇都心存敬意,看着洗手人没有厌倦心。饭后,比丘僧为毒蛇受三皈依,广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妙法,毒蛇非常欢喜的将黄金悉数供养。功德圆满后,毒蛇命终,投生至忉利天。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过去本缘中担毒蛇的农夫是我,那条毒蛇是今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我在往日担蛇时,被蛇责怪,心生惭愧,立誓要以谦卑的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多少劫来都不曾退转。」

弟子们聆听佛陀所叙说的本缘,都生起欢喜心,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