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位女士来汇款。20万澳币汇回国。当时大额的资金基本都是汇出到澳洲来,没见到过这么大金额一笔回国的。所以我就问她为什么要汇回国。她说她要把钱汇给她爸爸。我一听很感动。可她又说,这钱本来就是她父亲的,她父亲移民过来没多久,在她家院子里种菜然后随地大小便当肥料,她受不了,所以要她父亲回国,这次把她父亲的钱也汇回去。我当时很无语。8年后这件事情还是记忆犹新。这件事可以引起好多话题,比如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孝道,做人甚至于缘份,因果。这些都不好讲,也不用讲。每个人看法不同。还有另外一个关于汇款的事情,大概有一个数据,每一天通过中资银行从中国大陆汇款给澳大利亚的汇款大约有5000笔,大多数的金额在3000澳币到2万澳币之间。附言最有趣:GoodGoodStudyDayDayUp经常出现。不少是父母给留学孩子的生活费。相比之下,按照World Bank’s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rief的统计,2021年,平均算下来,每一天,印度移民从澳大利亚通过各种渠道汇款回印度的金额大约是是3000万澳元,也就是每年7.8B美元,而这些也只是全球印度移民侨汇总金额的10%。一进一出,方向相反。
像育婴堂、养济院这一类的慈善机构,差不多处处都有。而沧州却有个专门收养盲人的地方,名字叫“养瞽院”。他和别的慈善机构不一样,是不属于官府主办的。
盲人刘君瑞说,以前有位候补官员陈某,当他路过沧州时,身边所带的路费已经用尽了。他在此地举目无亲,更是无从借贷,思来想去,进退无路,竟想投河一死。这时候,有个盲人怜悯他,倾囊资助这位候补官员。陈某因之得以进京,并得到官职,后来被举荐为一州之长。
陈某居官之后,总不能忘怀那位资助过他的盲人,便亲自带了几百两文银,想效法当年韩信报答漂母之举。但他四处寻访,始终没有找到这位盲人,就连盲人的姓氏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于是,他就把这笔资金捐献出来,在沧州修建了这座“养瞽院”,专门收养孤苦无依的盲人。
那位慷慨仗义的盲人,以及这位受恩必报的陈某,都可以称得上具有古道热肠的人。刘君瑞又说,众盲人在“养瞽院”里留出一间房子,作为早晚烧香礼拜陈公灵位的地方。我说:“在陈公的牌位旁,那位盲人也应该设一个牌位。”刘君瑞听了很不安,吱吱唔唔地说:“一个盲人怎敢与州官平起平坐?”我说:“如果按照官衔来祭祀,盲人当然没有资格居位于此。但如果是以‘义’来祭祀,则盲人乐于助人的侠义襟怀和陈某的报恩义举相等,设牌位在那里又有何不可呢?”
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年间,而刘君瑞讲给我听时,已是在乾隆乙亥(1755)、丙子(1756)年之间了。当时刘君瑞还能说出“养瞽院”中许多盲人的名字。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那“养瞽院”也不知存留兴废了。
-纪晓岚
缚,有枷锁、捆绑、束缚之意,佛教用来比喻众生被五受阴所捆绑、拘束,无法解脱。《杂阿含经》有:“以缚生。以缚死。以缚从此世至他世。於彼亦复以缚生。以缚死。是名愚癡无闻凡夫。随魔自在。入魔网中。随魔所化。魔缚所缚。为魔所牵。”
五受阴:色,受,想,行,识。
於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觉涅槃。-《杂阿含经》
过去,佛陀住在维耶罗国(或译“堕舍罗国”)一处称为“乐音”的地方。当时,有八百位比丘菩萨与佛同在此地。一日,有一位贫穷的老妇人前来拜见佛陀,她到佛前恭敬地顶礼佛足,并请求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慈悲应允:“好的!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老妇人问:“世尊!请问生从何来,到何处去?老从何来,到何处去?病从何来,到何处去?死从何来,到何处去?色、受、想、行、识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眼、耳、鼻、舌、身、意,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地、水、火、风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佛陀赞叹老妇人:“善哉!”随后回答:“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老、病、死,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风……一切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如同两根木头互相摩擦,生出火来,点燃了木头;当木头烧尽,火便灭了。”
佛陀问老妇人:“那么,这火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呢?”老妇人回答:“因缘聚合,火便生起;因缘离散,火便灭尽。”
佛陀点头道:“一切万法亦皆如此,因缘聚合而成、因缘离散即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眼根所见,能分辨颜色的是意识,所以,意识即是色法,二者都是因缘聚合而成、因缘离散即灭,没有永恒存在的自体,皆是空性。譬如,鼓之所以能发出声音,也是众缘和合。鼓有鼓框、鼓面,因有人手持鼓棒敲击鼓面,才能发出声响。鼓声不是从鼓框而生、不是从鼓面而生,也不是从鼓棒或是人手而生。声音本身并没有永恒存在的实体,其性为空。
一切万法也是如此,因缘和合所生,缘生缘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譬如画家,先准备好画板,调和颜料后,便开始在画板上色,最后完成一幅画作。这幅画不是从画板生出的,也不是从画家的手生出,而是画家运用画板、颜料,再经由自己的手所完成的画作,是因缘聚合产生的。生死也是如此,不离因缘之法,无论是因造罪而堕地狱,或因修福而生人天,都没有永恒存在的自体,这就是空性。只要了达空性之理,就不会执着虚妄的世间万象为恒常、实有。”老妇人听闻佛陀的开示后,豁然开解,得法眼净。
侍者阿难向佛请示:“这位老妇人是什么样的因缘,因听闻佛陀的开示而开解悟道?”佛陀告诉阿难:“这位老妇人,是我前世发愿学道时的母亲。”
阿难又问佛:“那么这位老妇人为何今生会如此贫穷困苦呢?”佛说:“过去拘留孙佛时,我想要出家修行,当时母亲因爱恋我而不肯让我去出家。我满腹愁忧,一整天都吃不下饭。她因为障碍我修道的缘故,五百世投生人间,皆贫穷困苦。然而,她今生寿尽将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经六十八亿劫成就佛道,佛号波犍,国名化华,彼土之人衣食丰足,如忉利天,人民寿命长达一劫。”
佛说此经已,老妇和阿难尊者,以及在旁的诸菩萨、比丘僧,诸鬼神、天龙、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典故摘自:《佛说老女人经》
商朝开国始祖成汤,是位仁德的贤君,为人处事,上体天心,下顺民意。
有一天成汤出游野外,他看见猎人在四面张布猎网,并向天祷告说:“从天空飞降,从地下出现,或从四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里。”
成汤是一位仁民爱物的君主,见此情景,他于心不忍,但也不便阻止猎人狩猎。他便亲自向前,将猎网解除三面,只留下一面,并且将祝祷词改为:“愿向左的,快往左逃,愿向右的,快往右逃,愿上飞的,速往上逃,愿向下的,速向下逃。只有不要活命的,才入我的网中。”
猎人大为感动,从此遵从成汤的教化。成汤见到人民狩猎积习已久,难以戒除不猎,因此倡导网去三面,尚留其一,祝愿命该绝的,才入网中,以此方便教化世人,不可残杀物命,以减少罪业,用心良苦,确是一位仁民爱物的伟大贤君。
列子(列御寇)拜壶丘子为师,与盲人伯昏成为至交好友,尽力向他们学习修道方法。他学会了凭空御风飞行,很高兴地乘风归乡,造成了一时的轰动。
一位姓尹的学生非常想向列子学习御风飞行的绝技,就住到了列子家,认真地做各种事务。他几次向列子请教,要求学习绝技,但列子不置可否,他失望地回家了。
几个月后,姓尹的学生又来拜见列子,检讨了自己的急切鲁莽。列子针对他求绝技心切的心态,向他讲述了自己修道的经过。
列子说:“我拜壶丘子为师以后,经过三年时间的修心养性,变得心中不敢存是非念头,口中不敢说利害得失,这时才贏得老师多看我一眼。我又继续进行忘掉自我、忘掉方法的修炼,七年以后,达到了随心所念而无是非对错、随口而言无利害得失的境界,老师才让我坐在他面前听他论道。
“九年之后,任我心中所想、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利害是非了,那时只觉得通体光明,内外如一,可以用眼代替耳朵听,用耳代替鼻子闻,用鼻子当嘴巴说话,用嘴巴食气,人体感官的功能失去了差別。于是当心神凝聚之时,豁然感到身体消释、骨肉融化,不知不觉地随风飘浮起来,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了(与虚空同一境界)。”
列子谆谆教导他的弟子说:“当心中不再有利害得失、无法无我,生命之气就能与自然之气连成一体,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于是你就是山,就是海,就是虚空,自然就能御风而行了。”
-列子御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