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属于佛教的根本圣典。《杂阿含经》为汉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南朝宋时,由求那跋陀罗依据梵本译出,共50卷,收录1320经,因每部经短小杂碎而得名。在四部《阿含》中,它属于现存最早出现的基本经典,是佛教经论、教理的母体,古德判为“纯属第一义悉檀”。经文短小,语言朴拙,主旨鲜明。研读此经,可以准确把握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法的真实含义,依之趣向解脱。
在《杂阿含经》中,佛多次称赞孝行,斥责不孝父母的人是“人面罗刹心”。在《杂阿含经卷第四.第88经》中,佛说偈赞叹一位乞食供养父母的少年婆罗门:“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佛自己成道后,也曾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讲法三个月。佛之大慈,及于含灵蠕动,岂会绝情于生身父母?欲觉有情,将修慈悲,父母应该是最好的对象。
服刑期间(人世间)表现良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欲,不瞋恚),争取提前刑满释放(度彼岸)
纪晓岚讲的三个故事
(一)乾隆五十七年春天,一天夜里,几十位伐木人住在山坳里,看见深涧的对岸山坡上,有几头鹿正在闲逛。同时有两人往来于树下,相对哭泣。大伙觉得奇怪的是人在鹿群之中,鹿为何不惊骇呢?有人就怀疑这两人是仙鬼,可又觉得仙鬼不会相对哭泣的。虽然山崖高峻水势急湍,道路不通,但月光明亮,大伙看得很清楚。有人瞧隐约约地发现其中一人像是过去的木材商某某。一会儿,山风骤起,树叶乱响。突然有一只老虎从树林里冲出,把两只鹿扑住咬死了。伐木人这才知道刚才见到的那两个人,是这两只鹿的生魂。苏东坡的诗道:“未死神先泣。”说的就是这种事呢?听说那位木材商并没有什么大罪,只是心计细密,无论干何事都想沾便宜,道家忌讳要阴谋的人,果真有这种事呵。
又听巴彦弼说,出征乌什时,有一天攻城战很激烈。有一个人正奋力猛战,忽然有一支流矢从旁飞来,这人没有发现。另一人在旁边发现了,急忙举刀替他遮挡,他自己倒被箭射穿头颅而死。这人感激他,悲伤地祭奠他。夜里梦见死者说:“你我在前生是同僚,凡是劳而无功的事,我都推给你;凡是能立功受奖的事,我则排挤你不让你上前。因有这么一段因缘,地府判我这一辈子要代替你死。从今以后,我们无恩无仇。我自有赏赐的抚恤金,不必劳你祭祀了。”这和木材商的事差不多。木材商耍阴谋,所以受罚重;这人耍点儿小聪明,所以受罚轻。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巧智,不正是他的愚蠢之处吗?
(二)
我的门生郝瑷,孟县人,是我在乾隆二十四年录取酌举人。后来他中了进士,被任为进贤县令。他穿着普通的衣服,粗茶淡饭,把百姓的事看得如自己家的事一样。仓库物品的进出,他月月都登记造册。他事先准备了回去的车马船费,锁在一个箱子里,即使生活窘迫时也不动用一文钱。他的行囊箱子,都捆好放在屋里,好像是打点行李要走。他没有一天不为自己被罢官时着想。人们见他天天打算着离任而去,对他也没办法。后来他得病,请求辞官回家。他一个钱也没有带回来,靠设帐授徒了其终生。
听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的春社日,游人车水马龙。他看见一个老太太领着两个女子;虽然是一身村野打扮,但天生丽质。郝瑷和她们一路走,目不斜视。忽然老太太和两个女子踏着乱石横行到了绝涧,站在树下张望。郝瑷奇怪她们不走道路,好像躲避什么,便转头去查看。老太太从容地来至他跟前说:“春光明媚,我领着女儿出来踏青,并各自寻找配偶。因为你是正人君子,所以不敢靠近你,也请你不要靠近她们,以免她们局促不安。”郝瑷这才知道她们是狐魅,便转身离开了她们。可知花妖狐精,都是由人自己召来的,这是很明显的。
(三)
在木兰地区,有一些伐木工人正在为官府砍伐木材。远远看见对面山上有几只老虎。因为中间隔着悬崖峭壁,不绕行几里根本到不了那里;所以,工人们不必怕老虎过来,老虎自然也用不着怕人过去。过了一会儿,另外一支伐木队在对面山上出现了,直向老虎走去。这边的工人见了这情景,深感情况危急,不禁拍手顿足,全身战栗。然而,对面山上的伐木工人好象根本没见到老虎,老虎也仿佛没见到这些工人。过了几天,两支伐木队相遇了;大家谈起了那天的事。那边的那些伐木工人说:“当时,我们早已看到了你们,并听见了你们的呐喊声,可是,我们只看见了几块大石头,并没有看到有什么老虎啊。”
这大概是他们命不该绝啊。然而,命运怎么会把老虎变成石头昵?其间定有司命者存在。司命者空虚无我,冥漠无知,又如何能使猛虎化为巨石?看来,其间必有天与鬼神施以控制。既然天与鬼神能操纵命运,那么可以说天就是“理”,鬼神二气是推行天理的良好动力。但是,“理”和“气”的意义并不十分明确,屈伸之间,就会有所改变,倘若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一怨之下,上前去与猛虎相搏,猛虎还会化作巨石峙立路边吗?这我就无法预测了。
《杂阿含经》讲人如月:有的人,本来善学多闻,布施持戒,然后却退失,对于持戒、布施、正见都忘掉,就像满月变成月牙,光明都没有了;有的人,听闻佛法,坚持持戒,不断布施,不断学习,智慧增长,身、口、意都行善,就像月牙变成满月,光明圆净。
李后主救狙
李后主尝猎于青龙山,
一牝狙触网于谷,
见后主雨泪稽首搏膺,屡指其腹。
主大怪,戒虞人保以守之。
是夕果诞二子。
因感此事,还幸大理寺,原贷甚众。
(宋 《湘山野录》)
修正行。心无所畏。
《杂阿含经.第九十七经》讲“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意思是说:离于善与恶的两端,取其中道,无所贪爱,无所畏惧地行于世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也就是说,心中没有牵挂,没有牵挂就不会畏惧。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宾士。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印光大师
河北献县周家的仆人周虎被狐狸迷住了,他与狐狸互相恩爱,好过世间美满的夫妻,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狐狸曾对周虎说:我修炼成人形,已有四百多年了,前生我与你还有一段相处,是当补上的。天意所使,一天不满,就不能早一日升天。一旦缘分已尽,我自会离去。一天,她脸上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忽而又泫然泪下,显出很伤心的样子。她对周虎说:这一月的十九,我们的缘分已尽,将要离开你。我已为你相中了一个配偶,你可送财礼将这门婚事定下来。于是拿出白金交给周虎,以备聘礼使用。从此与周虎缠绵亲昵,更加恩爱,常常形影不离。十五日早晨,急起与周虎告别。周虎责怪她怎么提前离开,狐流着泪说:所谓的缘分,是一日不可减,也一日不可增,只是早晚可由自己安排。我想在世间留下三天的缘分,以后好再与你相见。过了几年,狐狸果然又来与周虎相见,欢聚三天后就离去了。临行前,她哭着说:从此,我们就永远分手了。陈音德先生说,这只狐狸善于留有余地,珍惜自己幸福的人也应该如此。刘季箴则说,三天后终究要分别,既然这样,何必再留下三天呢?此狐练形已四百年,还没有到悬崖撒手的地步。处理事情不应该这样。我认为二公所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也各有各的道理。-纪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