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境界,皆悉无常。日中则昃,月盈则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白衣为将相,将相作白衣。种种吉凶祸福,皆足以损害人,皆足以玉成人。非特凶祸能损害,吉福能致益也。唯素位而行乐天知命之君子,为能随处得益。否则,随处受损矣。故《中庸》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四句书,其旨甚深。惜人不善会,或致不得其益。今僭为注明。

素犹现在也,非谓一向如是也。现在既得富贵之境,当思贫人甚多,福星甚少,必思所以拯溺救饥,以为同胞作幸福。使世人皆享其福,方可谓为行乎富贵。若富贵者,徒从事于财利衣食,以期荣身贻后,便非行乎富贵之道。行乎者,优游自得,合道与义之谓也。素贫贱行乎贫贱者,非但一向贫贱者为然。即一向富贵之人,忽而遇祸,顿成贫贱,固当退一步想,作从来未得富贵之想,则其心固洒落解脱,绝无忧戚怨尤之念。则此遇祸贫贱,尚为玉成人之利器良导。知富贵贫贱,皆属宿业现缘所致。而业由心造,亦由心灭。吾人在生死轮回中,谁能常享吉福,不遇凶祸乎?然此凶是已往之业所感,吾当思出此吉凶祸福之范围外,以全吾本具心性之全体大用,作一长享安乐之人,所谓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证本有之佛性,出幻妄之轮回是也。然欲得如此,修法甚多。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者,无如念佛求生西方为最妙也。既欲往生西方,当厌此世界种种之苦。此世界之苦,说不能尽。苦固是苦,乐亦是苦。当欣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之乐。西方之乐,当看《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自知。既生信已,应当发愿,离此苦境,入彼乐邦。如狱囚之欲出牢狱,归本家乡。于是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以期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并将平日所有所作公益之功德,及今日安分安贫,不怨不尤之善念,用以回向。并令家中眷属,皆作此思想,皆修此净业。虽处贫贱患难之中,犹然乐我天真,直进至道。较彼遇祸愁闷怨尤,俾身心常受苦恼者,奚啻天渊悬殊也。素夷狄,素患难二句,可以意推,故不详说。

……

傅大士云:“得如本有,失如本无。”此二句妙极。如本有则不生欢喜,如本无则不生忧恼。此心不随境转,故当安乐。唯是富贵人,一向摆富贵架子惯了,一旦贫贱,便觉种种不如意。试思我昔贫贱时何以过活,即我从生来就是富贵人,而我祖我父昔未富贵时,又将何以过活。纵已得富贵之后,岂可忘本,便欲华衣美食,住高楼大厦,呼奴唤婢,以随我意乎?彼小民有劳碌终日尚难饱腹者,彼灾民有求树皮草根以充腹而不得者。我尚未至乎此,则当念彼苦,即日食粗粮,家人自作衣食,无一仆使,亦犹享天福,其乐无喻。此随遇而安之最妙法门。若肯详察,则幸甚。

节选自印光大师:“与张具孺居士书”


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北京城前門外的楊梅竹斜街著了一場大火,火勢很大,燒毀了一百多間民房。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大火過後,在瓦礫間卻有一間破房子巋然獨存,與周圍的殘垣斷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來,這間破房子裡住著一位寡婦,她守護在生病的婆婆床前,即便在著火時,也沒有跑出去。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清朝乾隆年間,在一個叫褚寺村的地方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位農婦與婆婆住在一起,一天夜裡,突然下起大雨來,牆上的泥土撲簌簌落下。農婦聽到聲響,趕忙起來,用自己的脊背頂住就要倒塌的牆,同時高聲呼喚婆婆起來。婆婆醒來後,急忙往前爬,竟然掉到了炕下。這時候,土牆猝然倒下,農婦被壓在下邊,她的屍體正好倒在婆婆剛才睡覺的地方。
這是一位真正的孝婦。因為她出身卑賤,所以沒有人把她的事蹟報告給官府,她的名字也就沒有留下來。

相傳農婦死後,她的婆婆痛哭不止。一天,鄰居告訴她的婆婆:「昨夜夢見你的媳婦,鳳冠霞帔,她讓我給你捎個話:『請婆婆不要再整天哭泣了,因為我代婆婆死,我已經做了神仙。』」後來又有幾位鄉人也告訴婆婆,他們也做了同樣的夢。

有人說,如果農婦果然成仙,為何不託夢給自己的婆婆,而是通過鄰里之口減緩婆婆的哀痛?難道是他們串通一氣來安慰婆婆?紀曉嵐則認為,凡是忠孝節義之人,故去後都會成神的。天道昭昭,許多事情的結局都已加以印證,鄉鄰做了同樣的夢,是可以相信的。「人心以為神,天亦必以為神矣。」


我们邻村,有个庄稼人爱牛,时常对牛讲话,说常了,牛就懂了人言。他很爱惜这头牛,就在它头上,用红头绳,扎了个小辫子(清朝人有辫子)。  
    有一天,朝阳府知府下乡考查民情,在路上遇见,知府便吩咐落轿,对他说:“你一定是个刁民,为什么给牛扎辫子呢?”他跪下回禀说:“小人是良民,因为这头牛懂人语,我爱它才扎的。”知府说:“你起来!他若懂人语,你叫它给我让路。”他便向牛说:“黑小子(牛名)!大人来了,咱得让路,你跳跳到水沟那岸去吧!”牛便跳过去了。知府看了很欢喜,赏给他银子,叫他好好种地。  
    我听说了,特意去看“黑小子”。问他怎么调教的?我也学着调教我的牛,格物它的性情,才知道牛的性里有愚火,性子执拗。若能把它的愚火性化了,也就可以脱离畜牲道的苦了。  
    有一天,耕园子里的地,四面都有墙挡着,犁耕不到头。我向牛说:“你怎能想法,把犁耕到头呢?”牛看看,就转过身来,用屁股坐一股外套,便把犁坐到了地头。这牛还能自己上山吃草、饮水,领别的牛回家入圈,它的愚火性真化净了。  
    后来这头牛被胡子(土匪)牵去,我用七十吊钱把它赎回来。过了两年又被牵去了,我对家人说:“这牛早就该死,只因前年被胡子牵去,咱们拿七十吊钱把它赎回来,他才又多活了两年,还咱的债,这回我不再赎它了。这头牛按时价值九十吊,上次为赎它花了七十吊,咱算对得起它了。若再赎它,它再还债,不是更苦了它么?”想不到它自己跑回来了。当时我就说:“它把债还完,性也化了,明年就该死了。”到第二年果然死了。  
    我由这桩事才知道,牛若化了性,就能脱离畜牲道。人得用人性教牛,才算不亏牛。

-王凤仪先生言行录

私按:
“牛没有了牛性就脱离了畜生的境界。人没有了人的心性就脱离人的境界。”又“若无相欠,必不相见”


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他回忆自己前世的福报,曾有数不尽的财富,而这些福报的原因来源于三件事情:一,布施;二调伏;三,修道。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一切诸行,过去尽灭。即使是那么大的福报,也终究会消灭,所有有名字的事物终究都会磨灭。所以应该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十大碍行》的内容: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扰。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何名为我。执不实故。住种种想。造诸世业。若如是者。彼执我相以为其我。
何名我所。谓贪欲故,名为我所。以於诸欲。与身和合。即起贪心。起贪著已。能坏戒蕴。便於他所。生不善心。由瞋覆蔽。互相轻毁。及於财物。摄为己有。亲近守护。是名我所。-《大宝积经.卷一.三律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