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慧琳法师,唐代僧人。疏勒国人,俗姓裴。师事不空三藏,内持密藏,外究儒学,精通印度之声明及中国之训诂。撰《一切经音义》一百卷(世称《慧琳音义》),以注释佛典中之读音与解义较难之字。此书之撰写,始自贞元四年(788),完成于元和五年(810),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慧琳音义》规模宏大,始于《大般若》,终于《护命法》,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慧琳《一切经音义》所征引之书目达二百五十多种,中唐以上,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其中汉魏古籍达几十种,今皆亡佚。
疏勒国是汉代西域诸国之一,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噶尔及英吉沙尔皆其旧地。自西汉通西域之后,疏勒成为丝绸之路上敦煌以西的另一交通枢纽。特别是从疏勒西南行的一条路,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尤为重要。西汉晚期,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就是经由疏勒这一门户传入中国的。在唐代,疏勒国与唐只有‘朝贡’关系,是一个遥远的西方属国。虽然如此,疏勒与唐的关系倒是十分密切的。由于疏勒所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唐高宗曾置疏勒都护府,派有重兵驻守。疏勒贵族子弟亦常在京师,并且有人在唐为官。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疏勒王裔慧琳出生,后籍京兆。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十三岁。不空三藏还京。琳入大兴善寺,师事不空三藏为室洒。
公元774年(大历九年)不空三藏圆寂。慧琳在不空三藏教诲下学习并参与译经事业,共有二十八年。此时慧琳已是四十一岁的中年人了。
公元783年(建中末年)五十岁。开始撰写《大藏经音义》。
公元807年(元和二祀)七十四岁。经二十四个寒暑其书始成。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八十四岁。在西明寺涅盘。贮其《大藏一切经音义》稿本一百卷于西明寺藏中。
《慧琳音义》自五代散亡之后,虽不见于宋藏,而辽藏藏之。这一点在辽文献中可以找到确证。公元1072年(辽·咸雍八年)《慧琳音义》由契丹传入高丽,后有朝鲜海印寺刻本。公元1458年(明·天顺二年)《慧琳音义》又由高丽传入日本。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日僧据朝鲜海印寺刻本翻刻,称榑桑雒东狮谷白莲社藏版。公元1880年左右(清·光绪初)我国才复得《慧琳音义》于日本。直到公元1912年频伽精舍据日本翻刻本复印,《慧琳音义》始在中国本土流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本子。
唐西明寺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始事不空三藏为沙弥。印度之声明,支那之训诂,无不精奥。撰大藏音义一百卷。元和十五年,寂于西明寺,寿八十四。见宋高僧传五。
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見到合於己意的色,要修如來所教的厭離(以不生貪念),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見到不合於己意的色,要修如來所教的不厭離(以不生瞋念),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先合於己意、然後不合己意的境界,要修如來所教的厭離(以對合於己意的境界不生貪念)、不厭離(以對不合於己意的境界不生瞋念),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不可意可意:先不合於己意、然後合於己意的境界。
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不管是對合於己意的、不合於己意的、合意及不合意交錯的,都要修離於厭惡、也離於不厭惡的平等心,沒有執著。
-《杂阿含经282》(修如來厭離是為了對治貪,修如來不厭離是為了對治瞋,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則可對治癡。)
世界是虚幻的,相对于你的心。
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按照因果进行的。
没有任何事情会无缘无故地出现。
一切输入都有输出。一切行为都有后果。不存在没有原因的事情,也不存在没有后果的事情。
按照因果的原理发展的世界有大周期,当大周期的后果出现后,一个新的大周期开始。
我们看到自身有增、有减、有取、有捨,对于自己的心、意、识不能生厌、离欲、解脱。在生死轮回的漫漫长夜中,保身惜命,没有一刻不是在想着“我”。对于获得和索取,都说这是“我”,“我的”。在人生的十年内、二十年内、三十年内、乃至一百年内,对于好消息,或对于过错,我们的心、意、识日夜战战兢兢,须臾就发生转变,异生异灭。就像猕猴游荡在树林间,须臾间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攀缘枝条,放手一根枝条的同时又抓住另一根枝条。我们的心、意、识就像这一样,异生异灭。如果我们能够对于各种缘起认真思维观察,厌离于色、受、想、行、识,就可以解脱束缚。
莲池袾宏(1535年—1615年),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俗姓沈,法名袾宏,字佛慧,法号莲池,故常称为莲池大师,又因常居云栖寺,常称为云栖莲池或云栖株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提倡禅、净两者兼修的理论。
莲池袾宏的家族是杭州世族。他十七岁时中秀才,成为庠生,学行俱优,但是他志不在此。见邻家日诵佛号数千之老妪,其夫念佛乃能无疾而终,令他深感佛法不可思议,尝书“生死事大”于书桌前以自警惕。妻子张氏,生子时过世,后又娶汤氏为妻。
二十七岁父丧,三十一岁母丧,自此决心出家,写下《七笔勾》,投性天理和尚门下剃发,并开始行脚参学,曾至京师参见遍融、笑岩两位长老,在其门下修行过一段时间。经东昌时开悟,作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1571年)至云栖山,重建云栖寺,开始有许多弟子依止在他门下,成为一方丛林。
祩宏申明清规戒律,要求门下每十五日集会诵《梵网经》与《比丘戒》。因其参学时,特重参究念佛,因此开净土一门,著《弥陀疏钞》。又编辑禅宗语录,作《禅关策进》,以禅净双修教导门下。他又特别重视戒杀与放生,文章流行于世。
钱塘人郑圭,得了病,梦见已死的孝廉陆庸成来访,随从排场比他在生时还气派。郑问他在阴间担任什么职务,陆回答说,做阴间的观政。然后,拿出两本书赠送给他,一本是《孝义图》,一本是《放生录》。郑说,这本《放生录》是莲池大师刻印的,您在阴间是如何得到的。陆说,阎王遇到世间上的良言善行,随时命令记录,并且颁布遵照执行,生怕人们不相信啊。如果您也能奉行的话,病就会痊愈。郑醒后随即找到这两本书仔细研读,并当即坚持戒杀,病体果然就痊愈了。
[按]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戒杀,仁也;戒杀书,与人共广其仁者也。独善者,其仁小;兼善者,其仁大。莲大师,儒家麟凤,敝屣科名,后舍俗出家,为法门砥柱。所以祈雨而甘霖速沛,居山而猛虎潜踪。则知戒杀一书,天且不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莲池大师戒杀文
莲池大师著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现在桩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一也。
二曰生子不宜杀生。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二也。
三曰祭先不宜杀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扫,俱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增业耳。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三也。
四曰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四也。
五曰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餍饫于林盘,宰割怨号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五也。
六曰祈禳不宜杀生。世人有疾,杀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杀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杀业俱在,种种淫祀亦复类是。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六也。
七曰营生不宜杀生。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或渔捕,或屠宰牛羊猪犬等,以资生计。而我观不作此业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冻馁而死也。杀生营生,神理所殛,以杀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莫斯为甚矣!何苦而不别求生计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七也。
莲池大师写的戒杀的文
莲池大师著
世间的人们吃肉,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就随意的杀生,积累了很广泛的怨恨和业报,而且成为习惯和风俗,人们自己却不觉得有错误。过去有人曾经这样说:“真的可以为这件大家都在做的错事痛苦流涕长叹啊!”
如果细细的分析众人的执迷不悟,大概有七点,列在下面,其他的错误可以照例推演。
第一。庆祝生日不应该杀生。你心里在这一天会哀怜自己的父母,生我这一天,我的父母曾经多么的辛苦,几乎为我疼痛的死去。生日的纪念日,应该戒杀,吃素,多做善事,使自己的父母获得福报。你怎么能在这一天,忘记了自己母亲曾经遭受的痛苦,而去杀害生灵呢?杀害生灵只能使自己的父母遭受连累,使自己遭受报应。可惜现在很多人在生日这天都杀生庆祝,真是一件让人悲痛的事情。
第二。庆祝孩子出生不应该杀生。人们没有孩子就悲伤,有了孩子就欢喜。难道你没有想过,一切禽兽也都爱惜它们自己的孩子吗?为了庆祝我自己孩子的出生而去让别人的孩子去死,我们的内心能安宁吗?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不去给他积累福报,反倒杀生造业,这也太愚蠢了。这个大家都在做的错事,是第二件值得痛哭长叹的。
第三。祭祀祖先不应该杀生。祭祀祖先,应该戒杀来为祖先带来福报。用杀生的方式祭祀只能带来业报。即使摆满了各种肉食美味在陵墓前,去世的人也不能够吃到这些食物。没有好处,只有坏处,这样的事情聪明的人不会去做。这种用杀生的方式祭祀的错误行为很多人都在做,是值得为此痛哭长叹的第三件事情。
第四。庆祝婚礼不应该杀生。人世间的婚礼,从男女双方互相认识到举办婚礼,这中间不知道杀生多少。婚姻是人出生的最开始。出生的开始就要杀害,道理上已经倒逆了。结婚,本来是吉祥的事情,吉祥的事情却用杀戮这种凶恶的事情来庆祝,不是很残忍吗?这种用杀生庆祝婚礼的行为很多人都不知不觉,这是值得为此痛苦长叹的第四件事。
第五。宴请客人不应该杀生。良辰美景,热情的主人和有礼仪的客人,饭菜不妨清淡而精致,何必非要杀害生命,何必非要吃大鱼大肉,何必非要在酒肉饭菜之外的厨房里有被杀害生命的哭号?有人心的人,难道不为此悲伤吗?这是人世间大家都在做的错事,值得为此痛苦长叹的第五件事。
第六。祈求神明保佑的时候不应该杀生。世间的人们生病的时候,杀害生灵而祈求神明保佑。难道你自己求神明为了免自己死求自己生,杀害其他生命来延续自己的生命?逆天悖理的事情没有超过这个的了。正直的人才会成为神明,神明会有私心吗?命不能延续而杀业在。很多类似的活动都杀生,这是世人不觉悟的事情,值得为此痛苦叹息的第六件事。
第七。为了谋生不应该杀生。世人为了衣食,有的打猎,有的捕鱼,有的屠宰牛羊猪犬,靠这个谋生。但我看到很多不从事这些行业的人,一样有衣食,也没有受冻挨饿而死。靠杀戮来谋生,是神所不能宽容的,靠杀戮富裕的人,一百个也没有一个。这种行为,导致去地狱的原因,受来生的恶报。没有其他的行为比这件事更严重的了。何苦不去寻找其他的谋生方法呢?这是世间很多人都不觉悟的行为,值得为此痛哭长叹的第七件事。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杂阿含经》
当痴心停止时,有为就会停止。当有为停止时,区别对象的认知就会停止。若是如此,则生、老、病、死、忧、悲、烦恼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