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梵语尸波罗密,译为持戒到彼岸。戒能规范人的身心,远离邪行、恶行。
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向佛请教:“佛入涅槃后,以谁为师?”《遗教经》记载世尊教导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汉语翻译为“戒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我离开以后,你们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后世,人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
《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就是佛教导弟子们说:“弟子们!你们离我几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证果。反过来说,在我身边,虽然时常见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远不可能证果。”
《涅槃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意思就是说: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涅槃境界,必须至诚受持清净戒律。如果不守戒律,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浓缩成精华就是“戒律”二字。
“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 “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诸恶莫作),若作恶便是犯戒。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众善奉行),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
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 “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前进。
佛教经典对于戒律有不同的分类。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是罪恶的,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以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包含了良好行为的基本纲领。五戒是诸佛的根本、其他一切戒律的基础,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
经云:“菩萨有四法懈怠:一、愿取净世界;二、愿于净众作佛事;三、愿成佛、不说声闻辟支法;四、愿成佛、寿命无量。有四种精进:一、愿取不净世界,二、不净人中作佛事,三、成佛说三乘法,四、成佛得中寿。”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誓愿,要于五浊恶世成佛度脱众生。如果不是这一因缘,相聚于五浊恶世的众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了生脱死。-蕅益大师<<悲华经序>>。《悲华经》总共有十卷,是大乘佛教经典,由北凉昙无谶汉译。此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阿閦如来的来历,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原因与因缘。閦,读作:chù
有一名比丘请教佛陀:“缘起法是您创作的还是别人创作的?”佛陀说:“缘起法不是我创作的,也不是别人创作的。无论如来出现在世间还是如来不出现在世间,法界都是常住的。如来自己觉悟这个道理,成正觉,为众生演说这个道理。也就是:有这所以有那,这件事生起,所以那件事生起。由于痴心,所以有为。由于有为所以存在区别对象的认知,以至于有生、老、病、死、忧、悲、烦恼。当痴心停止时,有为就会停止。当有为停止时,区别对象的认知就会停止。若是如此,则生、老、病、死、忧、悲、烦恼都会消失。”-《杂阿含经.二九九》
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載:「斷見有二種,一謂無後世受罪福苦樂之果報,一謂一切法皆空,即墮於空見者。」大慧書(大四七·九二三中):「常見者,不悟一切法空,執著世間諸有為法,以為究竟。」釋尊主張遠離有、無兩邊,而取中道。斷常二見,俱非中道,總名邊見。
唐朝的宰相婁師德,學問淵博,品德高尚。他的弟弟也很有才華。一次弟弟被派任州牧,上任前去向婁師德告辭。婁師德說:「我當宰相,在朝廷遭到很多人的嫉妒,你現在去當州牧,一定也會有人在背後嫉妒、毀謗,如果遭到惡言或惡人相害,你該怎麼辦?」弟弟答:「請您放心,我就是一個『忍』字,如此,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婁師德又問:「如果有人當面毀謗你、罵你,你怎麼反應?」弟弟說:「我不理他,笑一笑就好了。」哥哥說:「假使你這一笑,人家更氣,馬上朝你臉上吐口水,你怎麼辦?」弟弟又說:「這很簡單,我不跟他計較,把口水擦掉就行了。」婁師德說:「你這麼做,我很不放心……」弟弟問:「我只是擦去口水,並沒有和他計較,為什麼您還不放心呢?」婁師德表示:「人家已經氣到極點,才吐你口水,你又將口水擦掉,對方豈不是更氣。所以,你最好不要擦掉,讓口水留在臉上自然乾了就好。」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公案。
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野蠻、好勇鬥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麼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為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世尊再問:「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障,而且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後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惡業,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為法捐軀,也了無遺憾!」由於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的精神,最後終於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忍,又譯忍辱、忍耐,佛教術語,有忍耐、原諒等意思,也有智慧的意思。六波羅密中的忍辱,即是作忍耐來解釋;四加行中的忍,則是智慧之意。
日本學者櫻部建與佐木現順認為,在梵文中,忍有雙重意義,可以解釋為忍受、支持、認可等,也就是意志力上的承受、忍耐、忍辱。此外,也可以解釋為意樂,愛好,是一種慧相,與知見,智慧相關。
當作為忍耐之意思,意指在遭遇逆境時,心境保持平和,不會想傷害人,不起瞋恨跟執著。
當作為智慧來解釋時,忍意指能增長善法,能理解四諦的智慧,可分為生忍、法忍二者,大乘佛教則加上無生法忍。
忍辱的果報
佛經上說修行忍辱可以得到端正的善果報。如:
《佛說罪福報應經》卷1:「為人端正顏色潔白暉容第一,手體柔軟口氣香潔,人見姿容無不歡喜,視之無厭,從忍辱中來。」
《優婆塞戒經》卷7〈25 羼提波羅蜜品〉:「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睹之無厭;」
贪爱息无余,无明没永灭。
爱尽众苦息,无上佛眼说。
-《杂阿含经》贪爱停息,无明就会消灭。爱尽了苦才会停息。
据《华阳国志》记载,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军邓芝在征涪陵时,见到缘山有许多黑猿。邓芝好弓弩,便亲手射猿。古人认为无故猎杀动物是会遭到报应的。 《华阳国志》中所记载的有关邓芝射猿的两个版本:
其一,邓芝用弓弩射中黑猿,黑猿拔出箭矢。邓芝有自知之明的说出自己的命运:「我违反了万物崇敬自然的本性,不久将会死!」邓芝是一个知道做错事而懂得检讨反省的人,虽然后悔莫及,但能坦然接受自己将遭到死亡的报应。
另一说,即是丰子恺先生所画的〈拔箭〉,邓芝用弓弩射中母猿,子猿为母拔箭,并用树枝树叶塞住伤口止血治疗。邓芝见到黑猿母子平日相依为命,相互疼惜,有危难时不怕危险,相互救助。黑猿母子的真情感动了他,他懊悔自己鲁莽和残忍的行为,因此将弓努丢弃水中,从此不再打猎。
两种说法都道出了邓芝射猿后的忏悔心境,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但能知忏悔,就是一种觉醒,发现自己做了不好的事,知错并决心不再犯,也是一种提升。从此疼惜物命,就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