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富贵贫贱,无法均等。有的人高车大马,声名显赫。有的人肩挑背扛,孤苦伶仃。有的人安富尊荣,金珠满箱。有的人缺粮断炊,乞讨无门。这中间的荣辱贵贱,真是有天壤之别。如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前世欠债今世偿还的道理,就会认为,上天给予人们的待遇太不公平了。

所以佛经上讲,今生能成为豪门显贵,国王尊长之人,是从前世恭敬供奉佛、法、僧三宝中得来的。今生家财万贯,是从前世布施中得来的。今生健康长寿,是从前世持戒护生中得来的。今生长相端正,是从前世忍辱负重中得来的。前世造什么样的因,今生就受什么样的果。这就好比乐师奏乐,敲钟得钟声,击磬得磬声。又好比园丁打理苗圃,种桃必定得桃,种橘必定得橘。这就是人的贵贱贫富,为什么如此悬殊的原因。敲钟,用力小,声音就小,用力大,声音就大。种树,种一棵得一棵的果,种十棵得十棵的果。这就是每个人的富贵贫贱为什么又有不同程度的等级差别的原因。

现前年少得志中举,享受高官厚禄的,都是那些前世行善,广修福德,乐此不疲的人。不然的话,上天为什么专门优待做官的人呢。但是,身居高位,有权有势,做善事容易,作恶事同样也容易。譬如服用人参、茯苓,用得好,治病是它,用得不好,致病也是它。所以孟子说,只有具仁爱心的人,才适合做高官。更何况官位越高,交际越广,宾朋越多,宴请越多,每天烹煮煎炸,杀生造业的机会也就越多,杀生的范围也就越广。贪恋口腹之欲的高官,身到一方,那一方的水陆众生就要遭殃。做官一天,无辜的众生就多一天受害。

所以,从前那些仁德贤达的官员,他们悲悯众生的悲惨遭遇,深信敬畏因果,为保持仁慈之心,时常警戒自己。到哪里上任,就在那里修建放生河池,经常张贴禁屠宰公告。发一个宰牛者受罚禁令,无数惊颤发抖的牛,就能从屠宰场中捡回性命。下一个杀狗者受罚通告,那些忠心看家的狗,就能在屠刀和砧板下脱险活命。围山打猎,干水捕鱼这类赶尽杀绝的残暴行为,更要三令五申,严加禁止。否则,一旦权势已去,即使有做善事的愿望,也没有做善事的能力了。

普劝正在当权的仁慈人士,你们要抓紧时机,戒杀护生,速种善缘。要迎合上天的好生之德,要体谅朝廷的体恤之心。今朝权力在手,就应当广积阴功,假使遇到能保全众生性命的事,要当仁不让,赶快去做,千万不要拖延耽搁,错失良机。官大的,指示下属各部禁止屠宰。官小的,恳请上级颁布法令禁止杀戮。如果能改变陋俗,让仁慈之风流传万世,一定会名列仙班,即使恩泽一时,也可为后代积福。否则,不就是身入宝山,空手而回吗。

-《劝宰官.万善先资集》


唐朝颜真卿,字清臣,精于书法,信奉三宝,曾在湖州慧明禅师座下受戒。乾元三年,肃宗皇帝在全国各地设置放生池,凡郡县重要津渡,沿江至外城流域,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共八十一所。各由颜真卿奏请皇帝御制碑文,刻石立碑,以垂不朽。后来颜公位至尚书右丞,封为鲁郡公,成为一代名臣。[按]设置放生池,须奉朝廷法令立碑,使一切渔舟网簖,都不准靠近,方能维持久远。颜鲁公所请碑文,虽称御制,实出自颜公所撰。自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其间所救无量物命,所种无量阴功,都是仗颜公创始之力啊!-摘自《安士全书》万善先资:勒石垂慈


在6世纪的朝鲜半岛,新罗王和百济王基于佛教思想颁布了禁止屠杀动物的命令。在新罗,禁止在春季到夏季的动物繁殖期屠宰,进而一个月内有六天禁止屠杀、食用动物。新罗之后统一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918―1392年),佛教鼎盛,一般民众也开始不吃动物的肉,不再屠宰牲畜。根据1123年来到高丽的中国使节随员撰写的《高丽图经》卷23《杂俗·屠宰》记载:“丽政甚仁,好佛戒杀,故非国王相臣不食羊豕,亦不善屠宰。”

在日本,天武四年(675),天武天皇制定了最初的肉食禁令。为了防止滥捕,全面禁止使用网来狩猎、捕鱼。这个法令的基本内容是,在从四月一日到九月三十日这段时间,在禁止食用牛、马、狗、猴子和鸡的同时,也禁止使用铁笼子、陷阱、机械装置的枪、拦水捕鱼的鱼梁,违反者将受到处罚。

鸡在弥生时代传入日本,在神话中作为神的使者而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推测一般是有食用禁忌的家禽。之后日本人长期饲养鸡,但不是为了食用,而是宠物性质的神圣的鸟, 还作为报时、斗鸡用。江户时代以前,日本人基本不吃鸡蛋。

在642年日本求雨的祭祀中,出台了禁止以牛、马为牺牲的法令。702年饥荒,举行了拿泥土做的牛来代替活牛祈祷丰收的礼仪。

到了奈良时代,确立了建立在佛教思想基础上的国家统治体制,日本各地建造了官营的寺院国分寺。在这样的形势下,形成了如果普及佛教慈悲精神,天皇的仁德就会在社会上普及,即王权与宗教一体化的思想。

这个时代的天皇们不时颁布全面禁止捕杀动物的法令。天平胜宝四年(752),在总国分寺的东大寺大佛完工之际,举行了国家级活动―大佛开光仪式。在为纪念这一盛事的孝谦天皇诏敕中,全国全年禁止杀生,承诺向失去生计的渔民发放维持生活的米。从那之后到12世纪为止,颁发了无数次禁止杀生的敕令。

到了10世纪,僧侣、贵族、市民之间形成了将食肉看作罪恶的风俗。在那之后,佛教渗透进农村的民众之中,佛教轮回的观念和哺乳类肉食禁忌相结合,食用四足动物肉的人死后投胎重生为四足动物的观念普及开来。

根据927年成形的法令集《延喜式》,食用动物肉的贵族和政府高官,在之后的三天内是不洁的,将失去参加宫廷举行的神道仪式的资格。文保二年(1318)编写了供奉皇室守护神的伊势神宫参拜者守则的注释书《文保记》,其中记载吃了野猪和鹿肉的人,在100天内禁止去神宫参拜。

当时一般民众很少有吃野兽、野禽的机会。从整体上说当时日本人普遍过着没有肉的饮食生活。

因为不食用哺乳类,对从事动物屠宰、剥皮、皮革制品生产的人产生了社会性的歧视。从佛教不许杀生的理念来看,这些都是不好的职业,在神道中也被视作“污秽的存在”。禁食哺乳类观念在民间普及的镰仓时代,这些人被歧视,受到隔离,之后又通过等级制强化歧视,成为持续至今的社会现象。


前几年,有个年轻人在跟我谈话时,给我讲了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我一直都记得。他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很正常。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尊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他起了外号,调侃了他,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外号被同学们叫起来了,持续多年。

这件事情给这个小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说,从那以后,他就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那件事的印象以及同学们的玩笑,让他时常生活在羞辱之中。他特意为此报考了离家较远的中学以躲避。由此引发的自卑,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他的生活。真让人痛心。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一句不合适的话,给人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现在也有学者研究“语言暴力”的现象,就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无常之事,如果以慈悲为怀,就一定会有善巧的应对之法,因为慈悲心是很大的智慧,能够化解众生之间的诸多冲突和矛盾。

语言帮助人们可以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心情、意愿、感受之类主观的东西,可以通畅地在人跟人之间进行传播。说到底,语言不仅是声音,而是输出思想的工具。

佛法中说,我们人每天的一举一动、一词一字,都会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有清净的业、有烦恼的业。一个业造出来,就不可避免地对别人产生影响。一个影响串联着一个影响,如此重重无尽,扩散出去。

所以说,说话虽然简单,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说什么话,很重要。用简单的话去伤害别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大。用简单的语言去温暖这个世界,可能给人带来的就是一时、一天乃至一生的帮助。


有时候,我们是什么人,就应该说什么话。学生说学生应该说的话,老师说老师应该说的话,警察说警察应该说的话,医生说医生应该说的话。这样大家就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但有时候却反过来,我们说什么话,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一直都说实话,那大家就会认定他是个实诚人。一个人总说慌,时间久了,他就成了骗子。好话说多了,就成了好人。总是说恶语,本来不是坏人的,也慢慢成了坏人


我们学佛菩萨,就要学佛菩萨怎么说话。佛菩萨说话,就是“爱语”。行菩萨道,要清净自己的身心,就包括“口业清净”。

佛经,就是佛说的话。《佛说阿弥陀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佛说佛名经》,读读这些经典就会发现,里面就是记载佛在某个地方,对某些弟子,说了某些话。

好好说话,就是一种修行。


知足第一富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佛遺教經》

一、多欲為苦

眾生在三界六道裡輪迴,生死死生,受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慾而引起的,故多欲為生死的根本。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出曜經》說:「天雨七寶,猶欲無厭,樂少苦多,覺之為賢。」科技進步,物質文明並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慾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所以,《佛遺教經》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

二、知足為樂

知足,謂對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為守道之根本。世間的罪惡,人生的禍患,都是由於心無厭足而來。《薩遮尼犍子經》說:「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舍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所以,佛教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獲得多少,而是對於已經擁有的能珍惜幾分。《出曜經》上說:「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間上最富貴的人。能夠知足,不忮不求,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羨他人富,勿悲自己窮,知足心常樂,無求品自高」就是這個道理。

三、知足者的世界

一個知足的人,能「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空為樂」,不比較、計較,不悲不惱,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開花謝、鳥啼蟲鳴,……這一切莫不為其所有,是一個真正快樂富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在山林水邊塚間,過著頭陀苦行的生活,卻樂此不疲,不以為苦。日本良寬禪師雖是「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裡,雙腳等閑伸」,何其悠閑滿足!

迸德先聖之所以有這種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們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質上虛偽的享受。知足就是他們富樂安隱之處,所以《佛遺教經》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四、不知足之苦

在人的心裡,對於這塵勞的世間,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金錢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萬,名位做到縣長想當省長,當了省長又想做部長。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個人「心無厭足」是非常恰當的。歌云:

終日忙忙只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農,衣食兩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

買得良田幹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死無期。

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憾歸。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這樣生活在功名富貴永無滿足的慾望裡,苦苦惱惱過了寶貴的人生。《佛遺教經》說:「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誠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