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癡蠅。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鉤著不敢放下的窗簾,是為了讓乳燕能歸來。看到衝撞窗戶的愚癡蒼蠅,趕緊捅破窗紙讓它出去吧!
擔心家裡的老鼠沒有東西吃,時常為它們留一點飯菜。夜裡不點燈,是愛惜飛蛾的生命呀!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心是所有业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就像牛车紧随牛的足迹。-《法句经.注一》
人的内心若没有“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法句经.注三》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复,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叹那些尽管有能力报复,但忍辱并且原谅辱骂他的人。在整部《法句经故事集》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坚定信念的表征。
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清末民初,辽东半岛南面有个叫后羊圈的村子,村里有个哑巴,给东家打工。有一年的年终算账,哑巴得的钱比别人少,心里不平衡,他就想报复东家。怎么报复呢?干脆放一把火烧了东家的柴火吧!
到了晚上,哑巴来到柴火堆旁,刚要点火,哑巴突然就想,要是烧光了柴火,人家怎么做饭啊,不能点!那就烧喂牲口的草料吧。于是他爬上墙头,刚要点燃草料堆,哑巴又一想,草料要是烧没了,那牲口吃什么呀?也不能点!就在他犹豫的时候,一不小心他从墙上掉下来了。「妈呀!」哑巴摔得叫出了声。
屋里东家听见了,出来问:“谁呀?”哑巴说:“是我,哑巴。”东家很奇怪:“你哑巴怎么说话啦?”哑巴说:“我从墙上摔下来,就会说话了。”东家说,“那你为什么要上墙头呀?”于是哑巴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东家很惭愧,确实不应该亏待哑巴啊,于是东家把少给的工钱都给哑巴补足了。
这个故事里的哑巴,做坏事的时候因为想到别人,最初的恶念转为善念,一念之差,就会说话了。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守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被烦恼所摧毁,如同风吹弱树。人若观身不净,守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精进,则不会被烦恼摧毁,就像风吹山石,而山石不为所动。-《法句经》
我听王凤仪善人讲过这个故事:宣讲堂的主讲邢九先生害病,叫他儿子到宣讲堂来,求宣讲堂所奉祀的神,给他药方,神果然降谕,是派我去给他讲病。我本来是不会治病,但神派了,又不敢违背神佛的命令,只好跟公子坐车前往。在路中邢公子问我说:“你会什么医道?”我说:“我是农家人,没有念过书,更没学过医,并不会治病。”他说:“我父亲是秀才,我们兄弟三人也都是读书人,你并没上过学,又没有学过医,你拿什么给我父亲治病呢?”我说:“是神派我来的,又不是我自己愿意来的,你若不信神的话,我就回去算了。”他说:“我父亲最信神,你既然是神派来的,我怎敢让你回去呢?”我说:“那么我也只得前往,至于怎样治病,我也不知道。”
到了老邢家,天也黑了,吃完晚饭就去看病人。邢九先生说:“你是奉神命而来,必有神术。就请你用神术给我治,我是诚信无疑,等我病好了,再去宣讲堂,我一定多做善事。”我说:“天太晚了,等到明天再说。”
第二天早晨,饭后又和邢九先生见面,我忽然想起书上的“四不正”来,便对他说:“你是读书人,书不就能治病吗?”邢九先生说:“医书才能治病,可是我没学医。”我说:“我听说书上有‘四不正’,不知是写在什么句?邢九先生也楞住了。我说:“有所忧患则不正,有所......则得不正。我只听人说过,不知道究竟是哪本书上说的?”邢九先生说:“这是《大学》上说的。”我说:“能不能讲解给我听?”邢九先生就按字逐句的解释了一遍。我说:“邢九先生,您正是犯了这四不正的病了,我看您家中男女老幼,不论是谁,一到你身边,你都厌恶、生气,这不是‘有所忿懥么?’你又怕儿子们不能独立生活,又怕他们读书不能成名,这不是‘有所恐惧么?’你既有财产,又有功名,就该知足而常乐,多做善事,听其自然,你偏又求神祈福,这不是‘有所好乐么?’你又怕神把你逐出门墙之外,神本聪明正道,那能像人有嫉妒心呢?这不是‘有所忧患么?’一不正就能生病,何况你四不正都犯了呢?”我说完,邢九先生磕头说:“我真是枉读诗书,先生真是神啊! 从今以后,我要把四不正,一笔勾销,决不敢再犯了。”我说:“既然这样,你赶快向祖宗、神位叩头悔过,病就好了。”邢九先生就叫家人把他扶起来,到神位前叩头悔过,磕了很多头,汗流浃背,病就好了。-《王凤仪言行录》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有一条狗被人抛弃了,惊惶不安地在田间小路走着。张元看见了,立刻将小狗收养了。他的叔父很生气的说: “要它干什么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乞求叔父不要丢弃它,说: “小狗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能不重视它的生命。如果是动物自然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这是有败道义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张元马上把医生请来医治,没过几天叔父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北史·孝行传·张元》
袈裟,意译为坏色衣、不正色、染色衣、染衣、污染衣;另有多种称呼:福田衣、田相衣、粪扫衣、割截衣、杂碎衣。是佛教僧侣的衣装,最显著的特点是「偏袒右肩」、「割截田相」、「染不正色」。释迦牟尼佛曾说三世诸佛都穿着同样式的袈裟示现成佛的。
偏袒右肩是印度人的衣装审美,将右臂空闲出来便于生产劳动,这在其他族群的传统中也多少有所体现,如古罗马人、藏人的衣服也有类似样式特点。故古印度沙门传统中,各宗教的出家人衣服都较为类似,简单的将衣服搭裹在身,露出右臂;佛教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初出家之时,跟随外道沙门学习禅法,故其衣装也继承了古印度沙门的风格。
早期的佛教僧团作风刻苦,不事生产,不蓄钱财,为了解决僧人衣服来源的问题,听许僧侣在荒冢找废弃的衣服,简言之就是从尸体上拔下衣服,经过清洗、缝合和染色后就能穿着。如此也可破除僧侣对死亡的畏惧心,示万法无常的道理。这称为「粪扫衣」、「(百)衲衣」。
当时古印度在家宗教徒一般着白色衣,为示区别,佛教沙门的衣服规定染色不能为「正色」,如纯白色、纯黑色、纯赤(红)色等即称正色,袈裟要「不正色」,也可破除对华艳衣装的贪欲。这是「坏色衣」、「不正色」、「染色衣」、「染衣」、「污染衣」名称的来源。
在释迦牟尼佛的僧团规模增长后,佛陀也听许僧侣接受信徒的新布料供养,但必须将整块布切割成块,再进行缝合。此举是因为将衣服先破坏掉,可以破除僧人对衣服的执着心。这就是「割截衣」、「杂碎衣」名称的来源。
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云:佛陀一次见成块成块的水田,令阿难尊者教导僧伽将袈裟切割成田畔阡陌的形状进行缝制。如此,以田地种粮食养命,譬喻袈裟可养慧命,同时以此昭示佛法僧是世间人天的福田,众生见袈裟,知是出家人,心生欢喜,愿意供养,培植福田。这是「福田衣」、「田相衣」称呼的来源。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