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关于豆子的故事:
北宋有一位名臣赵概,他是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代君王的一位股肱忠臣。因被皇帝赐谥号“康靖”,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赵康靖公。他不仅为官特别清正廉洁,而且他一生慎独自律,心胸豁达,待人也非常宽厚。康靖公从十七岁考举开始,就非常重视自检反省,找到了一种督促自己自检修身的好方法:
他在书房里放三个小罐子。一个装着白色的豆子,一个装着黑色的豆子,一个是空的。
每天他都用白豆黑豆来记录自己一天里言行举止的善恶,要是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是善言善念,他就取出一颗白色的豆子,投到空罐子里去;
要是做了一件坏事,或者有了恶念或不好的言语,他就取出一颗黑色的豆子,投到空盒子里去,一段时间总结一次。
他把丢进空盒子里的豆子倒出来,数数白色的豆子有多少,黑色的豆子有多少,用这个办法来检查自己这段时间犯过多少过失,心性道德修养有没有进步。
发现还有过失,他就想办法去改正;如果有了进步,就勉励自己更加努力坚持。
就这样他不断坚持时时反省自检,每天认真悔过迁善,后来瓶子中的白豆渐渐多了,黑豆不再增加了。
赵康靖公也逐渐修养进步成为一位德行高尚的名臣。“赵概投豆”也成为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留名于青史。
无独有偶,在明朝时又有个类似的“徐溥储豆”的历史典故:
徐溥在自己书房桌上放了两个瓶子。
每当自己心生一份善念、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善事,他便往瓶子中投粒白豆。
反之,便往另一只瓶子里投上一粒黑豆。每天将豆子倒出来数数黑豆白豆,进行总结反思。
刚开始时,白豆少黑豆多,随着不断精进,反省越来越深入,过错越来越少,修身进步越来越大,瓶子里的白豆越来越多,而另一个黑豆瓶里的数目却几乎没有变化。
这位精进修身的书生也非常了不起,27岁就高中榜眼,他就是明朝著名的首辅大臣徐溥。
赵康靖公和徐文靖公两位古代贤臣,都是从“白豆黑豆”这种简单易行之法开始,从最细微的一言一行一念处下手,恒行不辍修身正心。每一次自“检”身心,都是超越自我的智慧之道。
玄奘法师的故事
隋朝年间,洛阳陈河村有一个曾经显赫的陈氏家族,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玄奘,就出生在这里。玄奘的父亲很有学问,玄奘从小耳濡目染,也显示出过人的品格和智慧。八岁那年,父亲在家中讲授《孝经》,玄奘听到“曾子避席”,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
父亲问:“你怎么了?” 玄奘答:“曾子听到老师的教诲就起身聆听,今天我听父亲的家训,怎么还能坐着呢?”父亲很高兴,觉得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大成就。
不幸的是,玄奘的父母在他十岁时双双去世,玄奘只好跟随他的哥哥一同生活。哥哥信佛,于是玄奘也跟着遁入了佛门。
不久,朝廷广招僧侣,玄奘智力超群,被破格梯度,成为一名正式的出家人。在寺庙的五六年里,玄奘潜心学习,佛性深厚,见解独到,才华闻名整个洛阳城。
隋朝灭亡,唐朝刚刚建成,十八岁的玄奘第一次来到长安。然而,当时的皇帝并不重视佛教。玄奘失望而去。他选择南下游历。此后的七年,他走遍山河,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拜访当地的得道高僧,研究不同流派的佛典。人们敬佩地称呼他为佛门中的“千里之驹”。
带着心中的困惑,玄奘再次来到长安。这次,他幸运地碰到了一位名叫波颇的西域高僧。波颇为了宣扬佛法,不远万里来到中原,这深深感动了玄奘。
玄奘问:“圣僧,请告诉我佛法的真谛在哪里能找到?”
波颇答:“在遥远的印度有一座叫那烂陀的寺庙,那是研习佛法的最高学府。”
波颇的回答,为玄奘迷茫的心灵点亮了一盏明灯。那天起,他开始学习梵文,立志要去印度。
玄奘出发了。
沿着河西走廊,一路走到凉州。他暂留几日,为民众讲解佛法,不料大受欢迎,很快就被当地的长官发现,勒令他返回长安。
正在西行受阻的关头,凉州的佛教领袖被玄奘的心意打动。在一个黎明,他悄悄帮助玄奘离开。从此,玄奘隐姓埋名,夜行晓宿,穿越长长的边塞。
玄奘来到了离西域最近的瓜州城。这一次,朝廷派遣一位名叫李昌的官员前来追捕。幸运的是,李昌也是一名佛教徒,他撕毁了通缉令,并给了玄奘一匹马。可是出关前,玄奘迷路了。他来到一个寺庙,跪下来诵经,希望佛祖能指引一条顺利通关的路。这时,他发现身后有一个人尾随。这个人叫石磐陀,是一个信佛的胡人。他请玄奘收他为徒,并答应帮助玄奘出关。
第二天,玄奘和石磐陀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想用自己的枣红马换取玄奘的马。老人说:“老马识途,它能帮助你找到去西方的路。” 玄奘便答应了。他牵着枣红马,告别石磐陀,继续前行。走出玉门关,五座烽火台指向远方,玄奘即将走入茫茫的八百里大漠。冒险的前人,不是在这里迷路折返,就是死在途中,玄奘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太阳灼烧他,饥渴折磨他,风沙袭击他。玄奘停下来诵经,消除心中的畏惧,却无法消除身体的疲累。玄奘在困顿中弄丢了他唯一的水壶。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到了极限,再也走不动了,随时都可能死在沙漠里。神奇的是,枣红马带领玄奘找到了一片湖泊,玄奘一头栽进去,休息了几天几夜,终于恢复体力,再度出发。他穿越沙漠,走过星星峡,终于来到了大唐以外的第一个国度——伊吾国。
高昌王听说玄奘在伊吾,下诏书请求见面。高昌是西域第一大国,国王鞠文泰是一位信佛的汉人。他十分尊重这位大唐高僧,希望玄奘能留下来当高昌的宗教领袖。几番挽留,玄奘都拒绝了。他说:“我一心一意去印度学习佛法,除非我死了,否则没人能阻止我的脚步。”高昌王无奈,却被玄奘的决心打动,于是和他结拜为兄弟。玄奘答应,取经回来,为高昌百姓讲经三年。玄奘带着高昌王为他准备的充足的粮食、马匹和随从,继续上路了。
玄奘走过焉耆,停留龟兹,一路上受助于高昌王的文书,各国首领热情款待他。等到隆冬过去,春天到来,雪山融化,玄奘就要翻越葱岭,穿过西突厥的大草原,前往印度。这一路上,有强盗,有商人,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玄奘都逢凶化吉,平安渡过,来到了碎叶城。
穿过碎叶,玄奘来到撒马尔罕,这里的人们信仰拜火教,不欢迎僧人。夜晚,他们自发地举着火把来驱逐玄奘。玄奘坐地念经,人们就捉他去见国王。在王宫里,玄奘不慌不乱,他成了一个文化使者,凭借自己的灵性和语言天赋,为国王讲了一夜的佛法。天亮了,国王为大唐文化折服,并决定改信佛教。第二天,国王率领王亲贵族,亲自护送玄奘出城。
玄奘穿过七个印度北方的小国,终于走到了恒河旁边。这时的印度,大多人信仰印度教,排斥佛教。人们见玄奘容貌端庄,就把他团团围住,念起咒语,唱歌跳舞,要杀了玄奘去祭祀他们的雪山女神突迦。这时候,恒河波涛起伏,天色大变,人们害怕极了。他们认为女神发怒了,就放走了玄奘。玄奘再一次绝处逢生。
此后,玄奘走遍了佛祖曾走过的地方。他到过佛祖诞生的浴池,穿过佛祖修行的平原,走过佛祖悟道后第一次讲学的鹿野苑。他在佛祖悟道的菩提树下诵经,在佛祖涅槃的沙罗双树下仰望。一路上,他见到了无数座阿育王修建的佛塔和雕像。然而此时,佛教在佛祖的故乡已经败落。望着人去楼空的寺庙,玄奘留下了眼泪,他说:“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在哪里,为什么等到佛法凋零,我才赶到这里。”
自离开长安起,玄奘已经在西行路上走了整整四年。这次,他终于来到了心中的圣地,印度北方的寺庙——那烂陀。它规模庞大,殿宇轩昂,佛祖和他的大弟子舍利弗都曾经在此讲经,这里便成了研习佛教的最高学府。 玄奘拜那烂陀的戒贤法师为师。法师重开讲坛,为玄奘讲经。五年中,伴着恒河的日出日落,玄奘苦学佛法,造诣日益精进,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指路明灯。
玄奘佛法已成,享誉他乡。这时他已经在印度停留了十四年。玄奘不顾国王和法师的挽留,一心返乡,要将毕生所学带回故土,传播给大唐百姓。玄奘带着大量的经书、佛像,踏上了漫漫的东归长路。他再度翻越雪山,穿过沙漠,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回到大唐,受到了举国百姓的热烈欢迎。遗憾的是,那个曾经与玄奘结为兄弟、立下誓约的高昌国王,早在玄奘身在印度时,就离世了。西域大国高昌,也随之灭亡了。
玄奘回国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把余生精力用于翻译印度佛典,并设计建造大雁塔,这对此后佛学在华夏大地上广泛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接受唐玄宗的邀请,把多年来西行东归的见闻,详细地记录成书。这本书,后人称之为《大唐西域记》。
明朝年间,有一个名叫吴承恩的人。他读到这本书,灵感大发,于是写了一部神话小说,讲述一位大唐和尚带着一只猴子、一头猪、一个大胡子和一匹白马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这本书就是《西游记》,和尚的原型,就是玄奘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