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邀请赶赴宴席。在宴席上他发觉上菜的仆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顾荣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给那个上菜的仆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怎么会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当时司马伦兵败,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帮助他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地问这个人原因,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当年得到烤肉的上菜的仆人。《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江宁府的旱西门有个回民叫哈九,以开饭馆为生。有一个江浦人带了一个口袋,里面装有五十两银子,遗失在哈九的饭馆中。哈九为了找到失主,一直追到江边,终于把钱还给了这个江浦人。

他们分别以后,这个江浦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江浦。他正好看见大风吹翻了江中的一条船,有20多人落水。这人忽然想到:“我就当作哈九没有还钱给我,我用这笔钱来做好事吧。”于是他便呼叫周围的渔船说:“大家快去救人!每救起一个人,我就付给救人者五两银子!”渔船上的人纷纷去救人。但大家忙了好久,只救起一个人。一问原来是哈九的儿子。这件事发生在清朝顺治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阿槃提国有一个财主,他积累了很多财富,但天性吝啬,有非常爱发脾气,对仆人非常苛刻。有一天清晨,尊者迦旃延出外宣扬佛法,迎着微风,他听到一个悲伤哭泣的声音。尊者迦旃延的慈心被打动,顺着声音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妇人,蓬头垢面,泪珠满面。她手里拿着一个水瓶,看样子是在河边取水,她哭得非常伤心。尊者迦旃延问老妇人:“老母亲,您为什么这么悲伤啊?”老妇人回答:“尊者,我很不辛,是这里财主的奴仆,我从早到晚被财主奴役,没有片刻安息。只要我稍微有一点过错,财主就用鞭子抽打我。我的衣服不能遮蔽身体,吃的东西不能饱腹,我年纪越来越大,我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我没地方诉说我的痛苦,只能在这里痛哭。”尊者迦旃延回答老妇人说:“您既然贫穷受苦,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呢?”老妇人吃惊地问:“贫穷哪能卖掉呢?就算能卖掉,谁来当买主呢?”尊者迦旃延说:”贫穷真的可以卖。“老妇人不理解,又再三追问。尊者迦旃延三次同样地回答。老妇人突然自言自语说:”要真是这样,我应该请教卖贫穷的方法。“于是,老妇人非常恭敬地问:”大德,贫穷怎么能卖出去?“尊者迦旃延说:”您如果真心想卖贫穷,需要发起至诚的心,去除计较的心念,照着我说的去做。“老妇人拱手说:”请大德怜悯我,告诉我这个方法。“尊者迦旃延说:”你先回去沐浴,沐浴后再来问我。“老妇人急忙回到主人家,躲在僻静的地方沐浴后,又来恳切地问尊者迦旃延。尊者迦旃延说:”你要是想脱离贫穷,就要布施。“老妇人惊呆了,说:”我这么贫穷,有什么东西可以布施?我身边只有一个旧的水瓶,这个瓶子是我爷爷留给我的遗物,只有这件东西我可以做主,可以布施。除了这个水瓶,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布施。“尊者迦旃延把自己的钵盂递给老妇人,说:”您拿这个钵盂,取一点干净的水来。“老妇人就取了洁净的水来,恭敬地捧着献给尊者迦旃延。尊者迦旃延接过钵盂,就为老妇人祝福,祝愿老妇人以前的种种罪业都消灭,以后的种种福气都增长。尊者迦旃延又向老妇人讲解不杀生的功德,无念念佛的功德。尊者迦旃延又问老妇人:”您有住处吗?“老妇人说:”我没有住处。我如果在磨面粉,累了就在磨盘旁边睡;舂米的时候,如果累极了就在米舂旁边睡。做饭的时候,如果累极了,就在路边一合眼,不敢睡觉,怕挨打。偶尔没有事情的时候,我就在粪堆旁睡觉。“尊者迦旃延说:”你好好收摄你的心。从今以后,把身和心两个世界的事情一概放下,不要再生心动念。是非得失,苦境乐境,前事后事,全都不要去计较。即使心中的念头升起,要立即发觉,不要让念头再继续。如果主人再吩咐你干活,你就恭敬地去干,不要有怨恨。你应该知道,眼前的悲惨处境,都是过去宿业所驱使。等到业缘完结的时候,痛苦自然会解除。就好比把物品投入水中,物品重自然会沉没,物品轻自然会浮起。应该沉没的就一定会沉没,应该浮起的就一定会浮起,水对这两种物品没有分别心,结果不同完全取决于物品自己。“尊者迦旃延又对老妇人说:”您今晚等主人家所有人都睡着后,把窗户打开,就在墙角用干净的草铺一个座位,坐在那里,端正心念想着佛,不要生气任何不好的念头。“说完,尊者迦旃延又到其他地方宣讲佛法去了。这时,老妇人心境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她回到主人家,按照尊者迦旃延的教导去做,到了当天后半夜,她就洒然蜕化,转生到忉利天。财主第二天早起,见到老妇人死在房子的墙角,就发怒说:”这个老东西怎么死在这里?快把她扔到树林里去!“于是,老妇人的尸体被扔到了附近的树林中。凡是转生到天界的天人,有的慧根深厚的能够知道自己的宿命,慧根不够深厚的不知道自己的宿命。这个老妇人转生到忉利天,成为了一个天子。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前世。正好,尊者舍利弗在忉利天,尊者舍利弗看到他不知道自己的宿命,只知道在天界享乐,就教授给他了解宿命的方法。这个天子终于看到自己的宿命,他非常感激尊者迦旃延。于是天子带着五百天人来到自己前世尸体的树林里,向自己的尸体散花。这些天人的光芒把树林都照亮了。财主远远看见树林发光,非常惊恐,就带着仆人们一起来到树林。大家看到很多天人向老妇人的尸体散花,非常奇怪,就问:”这个老妇人活着的时候都很肮脏,怎么死了之后天人来散花呢!“天子就对大家说出了自己前世的因缘,说完,天子又带领五百天人来到尊者迦旃延的身旁,请求尊者迦旃延再次讲授佛法。尊者迦旃延宣讲了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一切生天的因缘。最后,尊者迦旃延说:远离不净的思维,是消灭罪恶增加福报的唯一方法。这时大家听了尊者迦旃延的话,都受益匪浅。-《卖贫脱罪》


止与观。止—止息妄念。观—如实观察一切法。止属“定”又名“寂”,体性“静”;观属“慧”又名“照”,体性“明”。止息一切外境妄念,专注于所缘,就是定。正见如实知一切法非常,苦,空,非我,就是观。
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菩提達摩提倡大乘“壁观”(指心如墙壁)也是同一释义。

《瑜伽师地论》:由于圆满了以影像为所缘的止观修行,便得所依(身心)清净。由所依(身心)清净,生起无分别智见(Nirvikalpa-jñāna)而所缘清净。

《宗镜录》:以无缘之知。照实相之境。智则虽照而无知。境则虽实而无相。境智冥一故。相与寂然。能所两亡。故云般若无知也。

《成实论·止观品》世间众生皆堕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

《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汉译,是最早翻译到中国的净土经典。

“般舟”是梵文 Pratyutpanna(现在)的近似音译,梵文经题的意义为“现佛前立三昧经”,支娄迦谶三卷本载“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简称“现在三昧经”或“现在定经”。

此经介绍了经由经行与忆念他方佛的方法,在禅定中,可以亲见十方佛,得到他方佛的教导。并以阿弥陀佛为十方佛的代表,通过忆念阿弥陀佛,可以见到无量佛。

此经另一个特色,是与般若学结合。在修行到亲见十方佛之后,反观自心,了解所见诸佛皆心念造作,诸佛(所观境)无所从来,我(能观者)亦无所至,诸法性空幻有。

龙树在《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曾经引用许多此经的内容,说明它极早就出现在印度,是很早期的大乘佛教经典。于西元前后一世纪,它开始在北印度健驮逻国地区流行。

望月信亨(著名日本淨土宗僧侶,曾任大正大學校長)在《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考证此经约在西元前后一世纪出现。

佛教禅定修行大多以坐禅为主。《般舟三昧经》则以经行立姿作为修行方法的经典。《般舟三昧经》以忆念十方诸佛作为修行法门的经典,并倡导般若空观于其中,开后世净土经典之先。

《般舟三昧经》在早期大乘佛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法灭尽经》所述,佛法要灭亡时,《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会首先消失,之后十二部经紧接着也会灭掉,全部不现,沙门的袈裟变成了俗家样式。

《般舟三昧经》介绍了从观想念佛或持名念佛上升到实相念佛的一种特别的修习方式——般舟三昧,又译为“佛立三昧”。它把大乘般若思想和禅观之术结合在一起。其修法以七日或九日为一期,日夜经行,不可坐卧,专念诸佛,能于空中感十方诸佛,特别是无量寿佛在三昧中立于眼前。当修行者到达此一境界时,经由观察自心作用,了解诸佛现前皆是自心作用幻化,实则本性空寂,就能进入般若智慧的空性见之中。

这种法门和后世流行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重在“洗心”、“御心”。修行者要领悟到其念佛的行为和所见的佛,归根到底都是自心在起作用,因而本性上是毕竟空的——般若的玄旨也体现在这“一切本无”的体验中。东晋慧远法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介绍这种修行法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