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弟子富楼那尊者,要前往西方,到一个叫输卢那的地方布教(人间游行)。他临行前来见佛陀,请求佛陀,为他说解脱法。
佛陀告诉尊者富楼那说:当眼睛看到令人喜爱、欢乐、想念、中意、挑起贪欲的事物时,如果因此就生起欣悦、赞叹、着迷,就会觉得欢喜,而乐得被粘着。欢喜乐着后,就会有贪爱。一旦发展到贪爱的程度,那么,就会有种种的障碍。如此一来,就离开涅槃解脱好远、好远了。
然而,如果眼睛看到令人喜爱、欢乐、想念、中意、挑起贪欲的事物时,能克制自己,不要欣悦、赞叹、着迷,那么,就不会觉得欢喜,不会乐得被粘着,也不会产生贪爱,以及种种的障碍了。如此一来,就逐渐地接近涅槃解脱了。
接着,佛陀又提醒富楼那尊者说:“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如果你遭到凶恶、轻躁、弊暴、好骂、侮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富楼那尊者说:“我会这样想:他们只是骂我,还没有动手或用石块打我。”
佛陀说:“假如他们打你了呢?”
富楼那尊者说:“我会这样子想:他们只是动手或用石块打我,还没有拿刀、杖砍我、打我。”
佛陀又说:“假如他们拿刀、杖砍你、打你呢?”
富楼那尊者说:“我会这样想:他们只是拿刀、杖砍我、打我,还没有取我性命。”
佛陀又问:“假如他们要取你性命呢?”
富楼那尊者回答说:“我会这样想:有许多佛弟子,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所带来的种种祸患,而厌离自杀的。如果他们杀我,正好让我省了麻烦,得以脱离身体的种种祸患。”
佛陀因而赞叹富楼那尊者忍辱的精神,说他足以去西方输卢那布教。并嘉勉他去度化输卢那人,令不安者得以安详,未涅槃的人能入涅槃。
带着佛陀的祝福与期许,富楼那尊者到了西方输卢那,广为教化。在当年的夏天安居期时,他就为五百名在家居士说法,并建立一个足够五百人出家、修行的地方。
三个月后,富楼那尊者证入了阿罗汉果,三明具足,就在当地舍世,入无余涅槃。——————《杂阿含经二十选》 第十七选 忍辱不报复


《優婆塞戒經》卷7 佛開示說:善男子!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當知是人能修忍辱。



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但在其生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而未来也将有佛出生,现在的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故佛教不以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无数的佛陀,且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主要指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成为佛陀之可能。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而众生则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人与圣人虽有所不同,但于佛性上是一律平等的,故佛教并不将佛陀当做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有另一个宇宙造物主之存在。所以佛陀以及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贪。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
瞋。于违情境上。起于嗔心而不自己。身见。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身。
戒取。于非戒中取以为戒。
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以上为“五结”。经云:“若一结不断。当复还生此世。” 也就是说:以上五种,只要还有任何一个,就会再次投生于此世间(欲界)


这些人所种的善根不能离相,不探究真正的智慧,深深地染著于世间的快乐和人间的福报。虽然积累福德,希望得到人间、天界的果报,但是在得到这些福报的时候,对一切都感到满足,所以不能超越三界的束缚,就像不能离开监狱。即使亲人想帮助这个人,但由于没有正确的见解,不能舍弃欲望,所以不断轮回,不得自在。没有智慧的人,不去播种善根,以世间的小聪明和世间的见解不断增加邪恶的想法,怎么能出离不断轮回的生生死死?还有一些人,虽然播种善根,积累大的福德,但有一个分别心,心境取决于外相,对情欲的执着深重,像这样,想脱离轮回,是终究行不通的。如果以无取舍的心,广种福田,身心清净,没有分别心,而学习佛法,就会转生于佛的世界,实现永远的解脱。

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 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 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阿育王前世为一小儿,曾以游戏之沙团供养佛陀,世尊请阿难将沙倒于如来经行之处,由此预言此儿将于佛灭度一百年之后,为转轮胜王,造八万四千塔供养如来舍利,流布佛法至四天下。 以清净心、欢喜供养世尊,即便只是一团之沙,亦感得为转轮王一统天下之果报。

佛陀和阿难入城乞食的时候,看见一群男孩在路边游戏,堆积泥土当作粮食、宫殿。

有个小男孩远远看见佛陀到来,心生欢喜,想要供养佛陀,就把泥土当作米,上前施给佛陀。佛陀低头称赞了小男孩一番,接受了他的供养,让他把泥土放在钵里。

阿难奇怪地问:“佛陀,您为什么接受这些泥土的供养呢?”

佛陀慈悲地说:“阿难,重要的不在于事相,而在于发心。这个小男孩发了大布施的心,不可轻视。这些土可以拿回去涂在我房间的地上。”

阿难依照佛陀的吩咐去做了,可是心里老是怀疑,禁不住又问:“佛陀,这个小男孩虽然发起真实的布施心,但是布施这点儿泥土能有什么功德呢?”

佛陀含笑说道:“因为这一举动,小男孩在我涅盘后一百年的时候成为国王,名叫阿输迦,其他的男孩都做他的大臣,统领阎浮提许多国土,兴隆三宝,广施供养,分布舍利,为我建塔八万四千座。”

后来,小男孩在下一生就投生为阿育王。(《贤愚因缘经》)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间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扩张到现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达到伊朗的东部,东边则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则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


河北献县周家的仆人周虎,被狐狸精迷住了,二十多年像恩爱夫妻一样。狐狸精曾对周虎说:“我修炼成人形,已有四百多年了,过去一生中,我跟你还有一段业缘应当补上,一天不满,就一天不能升天。缘分尽了,我就该走了。”一天,她先是很高兴的样子,忽然又黯然神伤流下泪来,对周虎说:“这个月的十九日,我们的缘分就尽了应该离开你。我已经为你相中了一个女人,你可以送彩礼把这门婚事定下来。”于是拿出银子交给周虎,让他准备聘礼。从此与周虎缠绵亲热,更加超过平时,常常形影不离。到十五日,她忽然早晨就与周虎告别。周虎奇怪她为什么提前离开,狐女哭着说:“注定的缘分一天不能减,也一天不能增加,只是早晚可以自己安排。我留下三天的缘分,作为以后相见的馀地。”过了几年,狐女果然又来了,欢聚三天后就离去了。临走时她呜咽着说:“从此我们就永别了!”陈德音先生说:“这只狐狸善于留有馀地,珍惜幸福的人也应该如此。”刘季箴则说:“三天后终究还是要分别,何必再留下三天呢?此狐炼形已经四百年了,还没有到悬崖撒手的地步,处理事情不应该这样。”我认为二公所言,各自说明一个道理,各有各的道理。-纪晓岚


宁波一个姓吴的书生,喜欢与妓女厮混。后来和一个狐女好上了,时常幽会,但吴生仍旧经常出入青楼妓院。有一天,狐女请求他说:“我能幻化,凡是你喜欢的女人,我看一眼就能立刻变成她的模样。你一想她,我就能幻化成她的样子出现在你面前,岂不是胜过用千金买笑吗?”吴生一试,狐女果然在顷刻之间就换形,与真人一模一样。于是就不再外出了。吴生曾经对狐女说道:“现在我眠花宿柳,真是开心极了。可惜还是幻化,想起来心里总觉得隔了一层。”狐女说:“你说得不对。声色的快乐,本来就像电光石火一般短暂,哪里只是我变幻的那些女子才是幻化的,其实就是你心仪的那个某某本来也是幻化的啊。不仅这些女子都是幻化的,就像是我本来也是幻化的。就是那些千百年来名姬艳女也都是幻化的啊。白杨绿草,黄土青山,哪一处不是古时候歌舞的地方。活着时握雨携云一般的欢爱,和生离死别时埋香葬玉、别鹤离鸾一样的哀痛,不过是伸伸胳膊那么短暂的时间。其中两个人在一起,或者几刻钟,或者几天,或者几个月,或者几年,终究有永别的那一天。到了诀别的时候,不管是相聚了几十年,还是片刻的萍水相逢,都是一样的悬崖撒手,转瞬成空。倚翠偎红,不都恍如春梦吗?即使是夙缘深厚,终身相守,可是时光荏苒,朱颜不再,渐渐生出白发,同一个人也不再是先前的模样。那么她当时的美貌,也可以说是幻化的啊,哪里只是我变成某某是幻化的啊。”吴生一下子好像是大彻大悟。几年之后,狐女离他而去,吴生竟然从此不再到风流场上去了。-纪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