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奢世王统治时期,有一个名叫“灯指”的人。他出生在大富之家,出生时,他的手指能放光,且从小生活富裕安逸。后来他沉迷于世间的享乐,家财被贼劫夺一空,变得一贫如洗,不仅指光消失,且妻子和所有的亲友都离他而去。穷困落魄的“灯指“只好去做担死尸的工作以维生,但所背负的尸体却紧黏在背上,怎样都拉不掉。而这个肩负的尸体最终变为了黄金,且取之不尽。“灯指”恢复了往日的富裕生活。但他由豪富变穷困再到豪富,使他明白世间的虚幻,于是他捐献全部家产后出家学佛,成阿罗汉果。“灯指”宿世曾对母亲讲话粗暴,所以今生得贫穷果报。又因为他宿世为佛像修理手指,今生得手指发光并豪富的果报。-《灯指因缘经》书上还说:一件衣服,一个地方开线,会导致整个衣服破损;一艘大船,一个地方裂缝,会导致整个船只沉没。一个人,做很小的恶会导致很严重的果报。所以,应该努力使自己从一开始就不做恶业。


提问:我是安吉·梅克斯。如果你还能跟查理·芒格先生再共度一天的话,你想跟他一起做什么?

沃伦·巴菲特: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确实还有一天,但可能不是一个全天。

我们生活的方式都是能够尽可能让自己开心的一种方式,查理非常喜欢学习,刚才的短片中也听到了,他对好多事物感兴趣,他的兴趣比我宽泛很多,他也不像我这样,我也不想像他那样,但是我们俩在一起却非常志趣相投,我们一起做很多事情,一起打网球,一起打高尔夫球,很多事情都一起做,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时间甚至比独处要更加开心,但我们还是要必须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起去克服它们。所以,拥有查理这样一个伙伴,帮助我们一起摆脱各种各样的困境,这几十年来真的是让我非常开心。而且他在十年前给我们的很多想法,还在不断地让我们获利赚钱。所以,他活了99.9岁,他提过吗?除了自己从军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自己出去锻炼过,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吃什么,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吃得营不营养、健不健康,但还是活了99.9岁。查理比我的兴趣要更广泛,但是当我们在一起时,我们也对对方从来没有有过怀疑的态度。如果我跟他再共度一天的话,我相信跟我们之前所有共度的这些日子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不知道我们哪一天会离开,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幸事,查理一直在说“我很快要死了,那个地方我就不要去了。”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还是带着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去到了非常多的地方。所以,他不仅仅对这个世界感兴趣,我觉得全世界也开始对他产生了好奇心,我觉得这真的是无与伦比的一件事。

我过去几年当中也跟他提过这一点,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人在99岁的时候活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在99岁的时候,全世界都想来找你。

这个问题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是我想说我和查理还会像以前的那种方式共度。我问查理关于某些书的问题,他老是说“我已经读过了”,他一般去餐厅也是会去看书,他真的是非常无与伦比、杰出的一个人,他基本上该见的人全部都见过了。跟富兰克林这边肯定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学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觉得有谁愿意跟他共度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如果想到有这样一个人,现在就去跟他见面,明天就去找他吧,而且经常跟他见面,不用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明炤于世 日出于云-伽瞿比丘(央掘魔罗)由此比喻佛法

央掘魔罗,人名。央掘 Anguli 是手指头之意,而魔罗 mala 是花环、花冠的意思,央掘摩罗多被翻译成「指鬘(以很多手指作成之髪鬘)」。 

他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宰相奇角之子。因为信奉婆罗门教,其师教授他升梵天秘法,要杀千人,以千人的手指来作成项链。在杀害九百九十九人后,央掘魔罗受到佛陀的教导,痛改前非,加入僧团出家,最终获得阿罗汉果。

央掘魔罗生于萨那村,位于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北。出生之时所有贵族武士不由自主地抽出刀剑,但刃上却又莫名其妙地缺了口,又从刀鞘处折断,令所有武士产生恐惧之心。大家咸认为乃由于央掘魔罗之出生致有此一现象发生,故其父母将其取名为「伽瞿(阿伊沙卡)」,意为「世间现」,以纪实此事。

凡事往往都是命里注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乾隆戊子年春天,纪晓岚替人题《蕃骑射猎图》:“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这年八月,纪晓岚竟然从军到了西域。又,董文恪公曾给纪晓岚画了一幅《秋林觅句图》。纪晓岚到乌鲁木齐,城西有茂密的森林,古老的树木高耸入云,绵延几十里。以前的将军伍弥泰公在里面造了一座亭子,题名“秀野”。纪晓岚散步在其间,很像是《秋林觅句图》画中的景色。辛卯年纪晓岚回到京城,就自己题写了一首绝句:“霜叶微黄石骨青,孤吟自怪太零丁。谁知早作西行谶,老木寒云秀野亭。”


常不轻菩萨,是一位恒常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出自《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那时候,还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当时,他在行菩萨道时,见人就顶礼跪拜且说:「我不轻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见此,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轻」来称呼他。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古印度乔萨罗国舍卫城富商。为人乐善好施,常施给孤苦、独夫等无依者,故又称「给孤独长者」。

须达多居士本来信奉婆罗门教,后来听闻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悉达树林说法,即前往拜见。当他穿过一块墓地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但对佛陀的信心升起后,即不再惧怕而能勇往直前,最后到达悉达树林。他到达后,佛陀直呼其名:“须达多,到这里来吧。” 听佛说法后,万分感动,即证得第一圣果,随即请佛陀在舍卫城过雨安居。当他回到舍卫城后,立刻发誓为佛教护法,须达多看到城南郊之园林幽清静雅,想要把此地奉献与释迦佛,改为精舍,于是拜谒地主祗陀。祗陀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富有无比,根本看不上须达多手上的银钱,于是戏言「将黄金铺满园地,才肯卖出」。须达多欢欣鼓舞,耗尽家资,终于办到要求,将金箔铺满了园地,祗陀太子感动而言:「园中土地,尽满金箔,已为公得。惟我园中木未贴金箔,仍为我有。吾亦欲以献佛也。」因祗陀太子奉献树林,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奉献园地之故,故称「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

根据《贤愚经》,须达多在祗树给孤独园动工时,舍利弗曾跟他说,由于须达多布施精舍给佛陀说法的果报,其在六欲天中的宫殿已经完成。

汉传佛教寺院的伽蓝殿,供奉波斯匿王、祗陀太子,及须达多三人,是以檀越护持佛法一事,列为伽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