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作善善恶恶,报应如影随形。莫道作恶不报,直到恶贯满盈;莫道修善无应,直待善果圆成。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三界苦乐、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无躲处。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举人王金英说:江宁有个书生,住宿在官宦人家的废园子里。一个明亮的月夜,有个漂亮女子从窗户往里偷看。书生知道这女子不是鬼就是狐,但喜欢她的姣好美丽,也不害怕。书生招呼让她进入室内,这女子就温柔多情地主动亲近。但是从来不说话,问她也不回答,只是笑着流转目光看着他。这么过了一个多月,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一天,书生拉着她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女子这才拿笔写字说:“我是前明某翰林的侍妾,不幸短命而死。因为平生巧于进谗言陷害,使得一家的亲人之间,如同水火一样不相容。阴司惩罚我,罚做哑鬼,已经埋没沦落二百多年了。您如果能够替我写十部《金刚经》,让我仰仗佛力,脱离苦海,我世世代代感激你。”书生照她的请求去做。写完的这一天,女子到书生这里再次拜谢,仍旧拿笔写字说:“依凭《金刚经》忏悔,我已经脱离了鬼界。但是前生的罪孽深重,只能带着罪孽转生,还得要做三辈子哑妇,才能够说话。”
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在《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叙述众菩萨阐发各自对「入不二法门」的见解,最后大家问文殊师利菩萨的看法,文殊菩萨认为「不二法门」就是不可用言语说明的,无法用意念去体会的,无法问答的。后来文殊菩萨转问维摩诘的意见,维摩诘默然,一句话不说。文殊菩萨看了有所体会地说:「善哉!善哉!原来真正的不二法门是不需要文字语言来形容的。」
自他不二──自己与别人原本是一体的,用自他不二的认知来泯除人我的对立,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调和。
色空不二——有与无在实质上不是两回事。
死生不二——方生方死。生是缘生,条件的组合;灭是缘灭,条件的解体。
解行不二——知见与行为融成一体。
理事不二——理论和认识跟生活行为一致。
苦乐不二——烦恼即菩提。不论逆境、顺境,称心如意,或者穷途潦倒,都与自性无关。
能所不二——能知与所知合一,心不再对外认同,不再被境所转。
定慧不二——无为法。不守什么,也不执著坐相,只打‘牛’不打‘车’,只修心不执身。内心的安祥,契合中道。
体用不二——所作所为悉同无为。
心法不二——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混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混沌之处,混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混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混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混沌也就死去了。《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应帝王》
佛陀在過去生中曾在雪山修行,稱為「雪山童子」,當他聽到一位羅剎說了一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十分震撼,覺得比「天降甘露」還難得,應該還有下面的文句?就請求羅剎繼續說出下一句。羅剎表示腹中飢餓,如果雪山童子答應成為羅剎的食物才願意說出。雪山童子當下應承只要給他一點時間。羅剎於是說出下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童子很歡喜,立即將偈語寫在山石樹木上面,利益有緣眾生,他願意將自己的血肉之軀,供養羅剎成為他的食物。雪山童子為了修慧,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所以福慧都圓滿。
无碍:通达自在,没有障碍。《慈心经》讲“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能定于正,于上下十方无分别意,就不会有怨意、敌意,所以真如就像风一样、像水一样,所经之处无有障碍。《三皈依》的末尾也有:“一切無礙”。什么是“碍”。就是牵挂、就是心结、就是执着、就是爱恋、就是挥之不去、就是铭心刻骨。所以要学行云流水,要做甘露和风,放下牵挂、解开心结,放下执着,用平常心,平等心,观察无常和生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都不是永恒的,都有生有灭。当灭尽了生灭的循环,达到不生不灭(涅槃)才是真正的快乐。
佛于“十善业”中,列“不杀生”为第一;在五戒中,亦以“不杀”为首。
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南阎浮提众生现状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入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曚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邵康節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謂之四象。故曰,天開於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終,近丑之會,而逐漸堅實。《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至此,地始凝結。再五千四百歲,正當丑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地闢於丑。又經五千四百歲,丑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曆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於寅。-《西游记.第一回》讲宇宙的本源
虽然子时开始有阳气,但要等到丑时鸡才叫。虽然天地形成于子会,但直到丑会的阶段,天地交汇才有生命出现。每一天的规律就是世界终始循环的全息缩影。
诸多有情众生所在的地方就是菩萨修行清净佛土的地方。只有在帮助众生的修行中,才能证得清净佛土。就像一所宫殿,只能盖在空地上,不能盖在天空中。所以清净佛土不在虚空中,在众生中。-《说无垢称经》
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所以者何。诸善男子,一切菩萨随诸有情增长饶益。即便摄受严净佛土。随诸有情发起种种清净功德。即便摄受严净佛土。随诸有情应以如是严净佛土而得调伏。即便摄受如是佛土。随诸有情应以如是严净佛土悟入佛智。即便摄受如是佛土。随诸有情应以如是严净佛土起圣根行。即便摄受如是佛土。所以者何。诸善男子,菩萨摄受严净佛土。皆为有情增长饶益。发起种种清净功德。诸善男子,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宫室。或复庄严随意无碍。若於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知一切法皆如虚空。唯为有情增长饶益生净功德。即便摄受如是佛土。摄受如是净佛土者非於空也。
十善业道分别为:远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远离贪欲、远离瞋恚、远离邪见。
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太原的船夫王彦须向某位富翁借了一两八钱银子,没有偿还就死去了。有一天,那位富翁看见王彦须腰里缠着白色的带子走进牛坊。不久,有人告诉富翁说生了一只小牛。富翁一见那只小牛腰下有白色的花纹,就心知此牛必是王彦须转世还债来的。
小牛长大后,富翁便叫牧人牵牛去卖,吩咐他只要卖一两八钱银子即可。牧人在半路上遇到何屠,何屠照价买去。后来有一位农夫,见牛很强健,想要买来耕田,加价到二两六钱才从何屠手中买下那头牛。
那头牛很会耕田,不需要人照料和管理。然而没过多久,那头牛忽然无缘无故死在山下。农夫觉得自己亏了,感到非常悔恨。他知道这头牛最初是从那位富翁那里卖出来的,就跑去问富翁说:这头牛你为什么只卖一两八钱银子呢?
富翁回答道:这头牛就是欠我钱的王彦须转世,他只欠我一两八钱,所以我只卖这个价。何屠听了,恍然大悟的说:王彦须生前曾经欠我肉钱共八钱银子,所以我才能多卖八钱银啊!农夫也感叹的说:我曾经欠王彦须银子没有还,然而现在也已经偿还了!于是三人一起感叹因果报应的奇妙。
通过王彦须转生为牛这件事,他与富翁、何屠、农夫之间欠的帐竟都一一了结,可见因果报应真是真实不虚。
清代时的北京居民张元养了一头驴,一天能走两百里路,可是却很喜欢踢人、咬人;唯有张元父子骑它时,它就非常的驯服。偶然有一个姓杨的人,姑且试着借驴来骑,驴却非常驯服的让他骑,于是就骑着它行走;回家之后,杨某梦到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告诉他:“我是张元家的驴,前世向你借用三百钱不还,现在应当补偿你;你昨天骑着我走了二百八十里,望你再骑我二十里,我欠你的债就可以还清了。”杨某问:“你欠张家多少钱呢?”黑衣人犯愁说:“多多多,不可说。”杨某醒来后果然又借驴来骑,骑到稍远,驴忽然跳了起来把杨某摔在地上,推算一下路程,果然是二十里。杨某更加惊异,于是对驴很诚恳地说:“我明白原因了!但现在离我家还有十里路,如果不骑你,怎么能够回去呢?我骑你回家,然后用十文钱买草料送你吃好吗?”驴子看着杨某好一会儿,才肯让杨某骑回去。后来,这驴就再也不让杨某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