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謂心一境性。一切禪定攝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唯 女 子 與 小 人 為 難 養 也 , 近 之 則 不 孫 ,遠 之 則 怨 。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夫為女人有九惡法。云何為九?一者女人臭穢不淨,二者女人惡口,三者女人無反復,四者女人嫉妬,五者女人慳嫉,六者女人多喜遊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語,九者女人所言輕舉。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當行慈心,廣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當消除。



子 路 從 而 後 , 遇 丈 人 , 以 杖 荷 蓧 。 子 路 問 曰 : 「子 見 夫 子 乎 ? 」 丈 人 曰 : 「 四 體 不 勤 , 五 穀 不 分 。 孰 為夫 子 ? 」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欺妄懷嫉妬,習慢增上慢,貪欲瞋恚癡,自恣藏於心。此世間臭穢,今說令汝知,此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



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



人 之 大 倫 有 五 : 父 子 有 親 , 君 臣 有 義, 夫 婦 有 別 , 長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是 也 。 



仕 所 以 行 君 臣之 義 , 故 雖 知 道 之 不 行 而 不 可 廢 。 然 謂 之 義 , 則 事 之 可否 , 身 之 去 就 , 亦 自 有 不 可 苟 者 。 是 以 雖 不 潔 身 以 亂 倫, 亦 非 忘 義 以 殉 祿 也 。 



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於色繫著,於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



善 居 喪 , 三 日 不 怠 , 三 月 不 解 。 期 悲哀 , 三 年 憂 。





「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譬如:普天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斷絕處,如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國土劫成、劫壞;如天大雨,普雨天下,無斷絕處,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譬如:擲杖空中,或頭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不要殺生。不要貪財。不要好色。不要憂慮。莫與人爭,莫與事爭。你不殺他,他不殺你。不曾擁有,不會失去。你不淫人,人不淫你。你不思事,事不思你。爭即我相,有我皆苦。


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必然的抵达,源于我们自己的修持。



士 見 危 致 命 , 見 得 思 義 , 祭 思 敬 , 喪思 哀 , 其 可 已 矣 。 



隨所住處,恆安樂。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鰲,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執 德 不 弘 , 信 道 不 篤 , 焉 能 為 有 ? 焉能 為 亡 ? 



常行十善,西方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甚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



伦常中人,互爱互敬,各尽其道,全是属于自动的,简单地说:道是尽的,不是要的。父母尽慈,子女尽孝,兄弟姊妹尽悌,全是属于自动的,才叫尽道。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错啦!自动尽道才是善,若是互相要道就变成恶啦!现今家庭所以不和,就因为要道的人多,尽道的人少,好象讨债的人多,还债的人少一样,哪能不争吵?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學習是一生的修行。不日進則日退。不得勤。不得怠。勤則近執著。怠則落無明。不再學習的時候生命就失去意義。重新開始學習就是新生的開始。



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不 賢 固 不可 以 拒 人 , 然 損 友 亦 所 當 遠 。



百 家 眾 技 ,猶 耳 目 鼻 口 , 皆 有 所 明 而 不 能 相 通 。 非 無 可 觀 也 , 致 遠則 泥 矣 , 故 君 子 不 為 也 。



日 知 其 所 亡 , 月 無 忘 其 所 能 , 可 謂 好學 也 已 矣 。好 學 者 日 新 而不 失 。 



博 學 而 篤 志 , 切 問 而 近 思 , 仁 在 其 中矣 。 



君 子 有 三 變 : 望 之 儼 然 , 即 之 也 溫 ,聽 其 言 也 厲 。 



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诸众生。形可见者。亦复如是。其形微细。不可见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陆地。如是水性亦尔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尔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国者亦尔如大地土。如是生边地者亦尔。如甲上土。如是成就圣慧眼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不成就圣慧眼者亦尔。如甲上土。如是众生知此法.律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知法.律者亦尔。如知。如是等知.普知。正想.正觉.正解。法无间等亦如是。如甲上土。如是众生知有父母亦尔。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知有父母亦尔。如甲上土。如是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作所应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斋持戒亦尔。如大地土。不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作所应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斋持戒。亦如是说。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亦尔。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诸戒者亦尔。如是离贪.恚.邪见。及不离贪.恚.邪见。亦如是说。如甲上土。如是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尔。如甲上土。如是众生持八戒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八戒者亦尔。如甲上土。如是众生持十善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十善者亦如是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人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中没。还生人道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诸众生从人道中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如甲上土。其诸众生从天命终。还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诸众生天上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如地狱。畜生.饿鬼亦如是。



仕 而 優 則 學 , 學 而 優 則 仕 。 



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利,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喪 致 乎 哀 而 止 。 喪 ,與 其 易 也 寧 戚。



剛 、 毅 、 木 、 訥 近 仁 。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



君 子 之 過 也 , 如 日 月 之 食 焉 : 過 也 ,人 皆 見 之 ; 更 也 , 人 皆 仰 之 。 



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君 子 一 言 以 為 知 , 一 言 以 為 不 知 , 言 不 可 不 慎也 。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