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坏信,亦作四不坏净,四证净,另作法镜、四须陀洹支、入流者成就四法、四预流支,佛教之术语,“不坏”就是不退失或不退步的意思。即对“佛、法、僧、戒”四种坚固的信心。是证入圣者之流(即初果须陀洹)的四个判断条件。大乘佛教认为, 在历缘对境时,能时时忆念“1觉悟而不迷惑、2正而不邪、3干净而不染、4戒而不犯戒”4种清明无晦的自性。
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指甲长长,头发长长,气力消减,容颜皱纹,日夜更替,心灵却没有觉悟。
佛陀教导罗侯罗尊者(佛陀出家前的儿子,后随佛陀出家并证阿罗汉)的话:
到幽静的林树下,盘腿端坐,提起专注的正念于吸气与呼气上,清楚呼吸的长与短,体验呼吸时全身的律动与生理上的轻安,体验喜、乐、喜乐对心情的影响、喜乐消退后心情的轻安,体验心
境、喜心、定心、解脱心,以无常随观、离欲贪随观、止息随观、舍离随观来呼吸。
你应当像大地接纳人们抛弃任何干净或不干净的东西、水接纳人们洗涤任何干净或不干净的 东西、火接纳人们燃烧任何干净或不干净的东西、风吹任何干净或不干净之物,而不会有厌恶、羞耻、恶心般地禅修,也要像空间到处都不会被限制般地禅修,这样,面对境界所生起合意或不合意的触识,就不会在心中起执着了。
慈心解除瞋恨
悲心解除怨害
喜心解除妒忌
捨心解除厌恶
观不净除淫欲
无常想除我相
修出入息得果
捨(Upekkhā)由upa(平等)以及ikkha(看見)所組成,字面意義為平等、不帶成見、不偏頗的觀看。
王凤仪先生(1864—1938年)出生于今辽宁省朝阳县南部云蒙山下的王家营子乡树林子村。世代为农。他幼时在朝阳县为人牧牛,十四岁给地主扛活。
他从小意志很坚强,而且很孝顺父母。当他眼见周围的环境很恶劣,人心很险恶时就常在心里想:这个时代怎么这样糟呢?这些人怎么都不讲道理呢?每次一想起,他心里就愤恨不已,看见别人不忠、不孝、不信、不悌,心中起了很大的瞋心,这种瞋心不是那种想和别人打架的心,而是看见别人不学好,就抱怨、就愤恨的心,有句话叫“愤世嫉俗”就是这种心态。受瞋心之害,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王先生的肚子上长了一个疮。
王先生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瞋心为害之大,依着自己的习性,愤世嫉俗,心中充满了怨和恨,不断累积的结果,肚子上生了一个疮。刚开始,只是红红的、肿肿的,因为他是个乡下人,家里既没钱,农事又忙碌,也就没有去理它。一天又一天,这个疮越长越大,而且化了脓,他用手把脓挤乾净,并用一块布包扎起来,这样一拖拖了六年,越来越痛,没办法可想了,只得去找医生治疗。
这个医生也长过同样的疮,后来到北京找医生治疗,最后不但把疮治愈,而且学会治疗的方法。
当王先生一到,这位医生解开布一看,吓了一跳,他说:“拖太久,已经无药可救了,你就好好地吃、好好地玩,准备等死吧!”王先生说:“我不会死的。”医生奇怪的问:“为什么你不会死呢?”他说:“我上有父亲、祖父,我没有福可受,难道我父亲、祖父也没有福可享吗?我还要养他们呢!”医生一听,不禁赞叹的说:“原来你还是个孝子啊!老天应该不会降祸给你。再说,听你讲话的声音,毒素可能还没伤到中气,可能还有救,我就试着帮你治病吧。”说着就帮他治疗疮疾,使伤口溃烂部分不再扩大。最后医生还是对王先生说:“现在,你的命是保住了,可是你的腿不能完全康复。”也就是说王凤仪先生这一生就因此残废了。
从此,王先生很吃力的工作,到后来,田里粗重的工作他无法胜任,只好在家里做些简单的事情,就这样过了好多年,终于出现了转机。
有一天,王凤仪先生听人讲善书,善书都是劝人为善以及做人的道理。有一次他去听中国民间的戏剧“三娘教子”,剧中提到有两类人:一类人喜欢和人家讲道理,这类人与人发生冲突时,就一味地责备对方、数落对方的不是;另外一类人正好相反,与人发生冲突时,不是责备别人,而是反躬自省。后者如“射艺中之禅”所说的,射中靶的,第一个要学会用心灵来拉弓,要射中不是看外面的箭靶,而是看自己的内心。这是儒家如佛法的精神,任何事最重要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反省、去忏悔,以净化自己。
王先生听完了这个道理以后,内心大为感动。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责备自己:我以前一天到晚责怪别人,讲的是那一门子道理呢?真正讲道理的人,是看自己的错啊!一路不停的责备自己,回到家后,到了晚上还是这样的责备着自己,终于糊里糊涂的睡着了。第二天他一起床,肚子上长了十二年的疮居然好了。起初他并未察觉,只觉得肚子痒痒的,于是用手抓一抓,咦!怎么平平的?原来疮不见了,一夜之间多年的疮疾痊愈了!亲自经历这件事后,他深刻体会到病原来是这样得来的!病的根本源自自己的内心。因此,如果懂得善巧利用内心,可以解决世间所有的事情;然后当自己解决问题后,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别人。
尊者须菩提站起来跨出右脚,脚一落地时想到: 「我要迎接世尊,但哪一部分才是世尊?眼、耳、鼻、舌、身、意吗?还是地、水、火、风的哪一种呢?
一切诸法都是空寂的,正如世尊所说的:’要礼见最崇高的佛,就从蕴处界中观得无常;不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宣说这无常之理。想见任何一世的佛,都应当观这样的空寂法;想见任何一世的佛,都应当在无我上下功夫。‘ 之中所说的无我,就是诸法皆悉空寂。有什么我呢?这个五蕴之身,是找不到做得了主的部分的。现在,让我归依真实正法处。」想到这里,尊者须菩提就又坐下来继续缝衣。
无相的布施
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而大迦叶却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释迦佛对这两者都予以责备,佛说化缘、布施都应随顺自己的因缘,不应该特选檀越。
什么是拥有
悉达多太子大约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勤劬园射击嬉戏,其他五百位释迦族童子,也一同在各自的园林里游戏。
此时有一群雁飞过,一位叫提婆达多的童子,马上张弓射下了一只雁,雁负伤带箭掉到悉达多太子的庭园里。
悉达多太子看到负伤的雁,心生怜悯,于是去除了雁身上的箭,再以酥蜜为药,为其涂抹伤口。
这时提婆达多童子派了一名使者来说:“我射中的一只雁掉到你园子里,快点还我,不要占为己有。”
悉达多太子回答:“雁如果死了就会还你,如果还活着就不可能给你。”
于是提婆达多再派侍者传话:“雁是死是活都应该还给我,那是我射下的,只不过掉到你园子里而已。”
悉达多太子回答:“这只雁早为我所摄受,从我发菩提心以来,慈悲利他之心即已摄受一切众生,这只雁也不例外。”
悉达多太子和提婆达多僵持不下,于是请释迦族有智慧的长者们来判决这件事。这时净居天的一位天人化身成一位老者,说道:“能以慈悲光明使这只雁安稳的人,才是真正能拥有它的人。”这位老者一说,其他的长者都表示认同,也说:“这样是合情合理且极具智慧的。”
因为这件事情,提婆达多和悉达多太子结下最初的怨结。
典故摘自:《佛本行集经.卷十二》
悉达多太子就是佛陀成佛前的名字。拥有,并不是得到。拥有,指的是用慈悲的心利他。
中医里讲正邪,便是从身体给出的反应来看待,正气和邪气,祛邪扶正一般是治疗的原则,使人获得一个正常的身体。重点在这个“正常”二字上。
正常正常,正了才能常久,不正就不能常久,即邪不能常久。都说邪不压正,但是现实中往往有正不胜邪的例子,说明邪强正弱了,对应在人的身体,便是生病;对应自然,便是生态破坏,等等。
邪气来源于邪念。也就是说,当你产生了一个邪念,其实就是身体的气,反应在灵台的气不正, 现代脑科学揭示人的前额皮质决定着人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气不正,就会容易产生邪念,从而在一些因缘际会下,做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进而导致身体的反应。前额的位置,道家称为“灵台”。人的灵台清明,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所谓“利令智昏”,“冲昏了头脑”,很可能就是这一块区域不清明了。
人的前脑和后脑,只是大脑的一部分,脑科学尚且不能解释很多东西,有也是很粗浅的,因为大脑是通力合作的,哪一块地方抑制,哪一块地方兴奋,都还是前沿仍在研究的领域。生理可以影响心理,但是心理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生理。这就涉及到了身心的问题,所以最后还是回到了心上面,我们常讲修行就是修心,把那个心修好了,修到孟子讲的“不动心”才算起码可以了。
所以,邪念和妄想,是自己体内的精气神不纯正了,是自己的识神太过于活跃了。更为重要的是,滋生邪妄还在于条件因缘,自己的心,有没有起到作用,而且邪与妄很多时候是伴生的,人的大脑是极为复杂的,也许具体的机制还有待研究,但是控制和掌握心念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的:减少妄想,多存直心;控制邪念,多行正念。-作者:养用居士
此心一动,诸患为招。
心者身之主,神之帅也。静则生慧,动则生昏。
动则顽,恶将归焉,如石然,雨滋露润,流而不存,故常硗瘠;静则虚,善将归焉,如谷然,雨滋露润,存而不流,故能为五谷田。
默省己愆,心既清净,体亦安泰。
如种树,静则根深,而畅焉茂焉;动则蒂拔,而摧焉折焉。
智大者盘桓以山峙,静之谓也;器小者蓬飞而萍浮,动之谓也。
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心以神为主,其身安静,其神居之;其身躁动,其神去之。
外其身,存其神,静心守一。
少言不为人所穷,少行不为人所短,少智不为人所劳,少能不为人所役。人生何事不宜静?
气静而清者,天之象;心静而宁者,地之象;性静而明者,日月之象;根静而萌者,万物之象。
灯非膏不燃,膏溢灯灭;谷非水不成,水淫谷朽。
鸟逾薄食,翼飞益高,食多如鹅 肥躯,尔害将至。香美烁形,皓齿损精。
怒,于气为戾,于德为凶。
酒入舌出,言出祸入。
在寂能惺,在境不乱。
一陴之瑕,万坚无益;一恶之形,万善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