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
善于做出回声的人,所致力之处不在于回声,而在于产生回声的声音。善于做出影子的人,所致力之处不在于影子,而在于产生影子的形体。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荆这个地方(楚国的别称),有个人把射箭的弓弄丢了。他不肯去寻找弓,他说:“荆人丢了弓,还会被荆人拾到它,又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
老聃听到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
吕不韦据此说,象老聃这样的人是达到很高的境界了。
世间的人,大多往两个极端走:不是执着实有,就是执着实无。如果能够不起执着,心不被境界所牵绊、奴役,不作我想:当苦生起时,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当苦消失时,也清楚地看见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赖他人的指点,这就叫正见。为什么呢?
对世间事物的生起,能如实正知见时,不会说世间是实无的;反之,对事物的消逝,能如实正知见时, 不会说世间是实有的,这就称为离实有、实无两个极端而说的中道;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谁是第一个
一次,佛陀从祇树给孤独园到三十三天为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天人说法。(因为佛陀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去世,转生在忉利天,成为天界众生之一)
人间百年,相当于忉利天的
一日一夜,而忉利天众的寿命,约为千年,相当于人间的三千多万年。
佛陀在天界期间,人间的众生找不到他。甚至有人怀疑佛陀已经涅槃。这样过了三个月,在大家疑惑之际,一位三十三天的天人告诉阿那律尊者,佛陀正在天界说法,人们才知道真相。于是,大家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去天上请佛回到人间。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七天后他会在僧迦尸国的大池边回人间。
消息传开后,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想第一个见到佛陀归来。包括佛陀的弟子、各位邦国的国王以及信众,都早早等候在僧迦尸国的大池边。
其中,佛陀的弟子尊者优铃华色比丘尼更是希望第一个去迎接佛陀。于是,她利用神通,变化成一位庄严大威势的圣王,来到池边,等候佛陀。其他人看到庄严大威势的圣王,都给他(她)让路。
同一时间里,尊者须菩提在王舍城北郊灵鹫山的一个山洞里缝衣服,也想去迎接佛陀。
但当他放下手上的衣服,站起来跨出右脚,脚一落地时想到:
「我要迎接世尊,但哪一部分才是世尊?眼、耳、鼻、舌、身、意吗? 还是地、水、火、风的哪一种呢? 一切诸法都是空寂的,正如世尊所说的:‘要礼见最崇高的佛,就从蕴处界中观得无常;不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宣说这无常之理。想见任何一世的佛,都应当观这样的空寂法; 想见任何一世的佛,都应当在无我上下功夫。’
佛陀所说的无我,就是诸法皆悉空寂。有什么我呢?这个五蕴之身,是找不到做得了主的部分的。现在,让我归依真实正法处。」想到这里,尊者须菩提就又坐下来继续缝衣了。
另一方面,尊者优铃华色比丘尼所化现的圣王,受到各国国王与群众的赞叹与礼让,在佛陀起脚
踏回大地时,她第一位到达佛陀的面前。
这时,尊者优铃华色比丘尼恢复成原来模样,各国国王看见了,不免怨叹让一位比丘尼捷足先登了。 尊者优铃华色比丘尼向佛陀顶礼,对佛陀说: 「现在我礼见最崇高的世尊,今天最先见到世尊的,是我优铃华色比丘尼,如来的弟子。」
佛陀回答他说: 「须菩提是最先礼见如来的,没有人比他更早了。能观空、无我的解脱法门,这是礼佛的实质意义。即使想要礼见未来或过去的诸佛,也应当从观空、无我来完成,这是礼佛的实质意义。」
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
宝性菩萨问佛陀:什么是庄严的清净佛土?
佛陀说:有情众生所在的世界就是庄严的清净佛土。因为一切菩萨都是在与众生的接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是因为有众生,才有菩萨发起的种种清净功德;是因为众生的不同行为,才有菩萨对众生的各种不同的摄受和救度。就好比盖楼阁。楼阁不能盖在虚空中,楼阁只能从地面上盖起来。只有救助有情众生的清净功德才是清净佛土。所以说,有情众生所在的世界就是庄严的清净佛土。
向已经盛的满满的杯子倒水,水会溢出来。心已经被其他的内容所占据,就不可能接受新的思想。心被什么装满取决于心本身,而不取决于外物。因为只有心才能决定心中能够留存什么,舍弃什么。但千万留神,有的时候,倒进去的可能是脏水。所以,心不可以无明,无明导致心被充满,而充满的心就不会再生长。无明从来就有,只是程度深浅。依心的能量,无明被克服的程度不同。凡心,虚心,无心,菩提心,都是心,只要还没有满,就存在升华的机会。
菩萨若欲勤修严净佛土。先应方便严净自心。
无量有情生一佛土。随心净秽所见有异。
「惭」:认识到自己比不上圣贤。「愧」:认识到自己尚未能远离恶行。这两种不足的自觉,可以引发人类向善、向上,乃至于向解脱的力道,这是人类道德力量最重要的基础了。
当某件事物处于流行的巅峰时,衰落的风险很高。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从前有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因为调皮贪玩,偷偷逃离家门后,愈走愈远。年龄很大了,还在外面流荡。等到他一身落魄潦倒,想要回家的时候,已经忘记归途了。因此,当他几经辗转回到故乡时,也记不起此地就是思念多时的家园。同时这些年来,父亲不断地寻找失落的爱子,历尽艰辛的遍寻各地,但仍一无所获!一方面父亲也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了富翁。
还在为生计烦恼不已的穷子,经过父亲居住的大宅院时,从门外看到童仆无数、门禁森严,让他心生畏怯,拔腿就跑。这时坐在高位的父亲,一眼便认出这就是失散多年的爱儿,赶紧派仆人去将他追回。穷子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惊吓过度而昏厥倒地。父亲见状也不再勉强,让他离开。暗中派了两个衣衫褴褛、形色憔悴的仆人,随着儿子出入作息,并劝诱他到自己家中打工,做除粪、清扫垃圾的工作。
父亲从窗边看到儿子瘦弱污秽的身影,非常不忍。便时而乔装成佣人的模样来亲近儿子,和他一起工作。如此经过二十年,穷子逐渐熟悉大富人家的生活模式和人际互动,加上这些年的勤奋工作,父亲看在眼里非常欢喜。就让儿子掌理财务重任,并且可以自由出入宅第。
获得富翁的信任,穷子虽然开心,但他并不知道富翁就是亲生父亲,所以他仍然把自己看作高级打工仔。后来年迈的父亲生病了,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父亲委托穷子全权掌管家务,彼此互信交心,穷子的心量眼界也变得通达泰然,父亲感到相当欣慰。
临终之际,富翁邀集国王、大臣、亲族,向大家说明他们原是亲生父子,儿子继承家业理所当然。这位穷子原本是无所希求的,但是无量的宝藏却不求自得,自是喜出望外。
这个故事出自《妙法莲华经》。实际上,穷孩子比喻那些不清楚自己原本所具有的智慧的人,而富翁就好比佛陀。佛陀的教化不是生硬的,而是随机缘教化。就好比穷孩子刚刚被富翁的佣人追回的时候,穷子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惊吓过度而昏厥倒地。父亲见状也不再勉强,让他离开。如果生硬的处理,很多人在学习的道路上就会产生误解甚至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实际上,经中的这个故事,是告诉大家,每一个人最终都能成为佛陀,并且会继承佛陀的事业-普度众生。只是很多人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已经拥有的智慧,而且没有把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尊佛作为自己目前的指引方向。故事最终的结局,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你自己就是佛,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