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指不存在一个独立不变的“我”或“自我”。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我”,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缺乏自性。因此,“我”的存在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

无人:进一步强调不仅“我”是虚幻的,连“他人”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执着,也是因为没有看到人无自性,实际上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他人”。

无众生:从更广的视角看,众生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众生的存在也是相对的、变化的,而非永恒不变。

无寿者:寿者是指生命的存在或时间的延续。无寿者表明没有一个恒常的生命主体,生死不过是因缘的聚散,不存在一个永恒的“生命体”。

修一切善法:即广泛地修持各种善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多。无论哪种善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但修行时要超越一切执着,做到无住心。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强调了在行善时,要以空性的智慧观照,不执着于自我、他人和众生的实有性,也不执着于时间与生命的固定性。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实现对世俗善法的超越,达到真正的慈悲和智慧的圆满结合。这种修行不仅有助于个人解脱,也能广泛利益众生,是菩萨行的重要指导。


有我就有轮回的主体,我执消失才可能去除轮回的主体,才可能不再轮回。


孔子参观周朝的礼庙,看到一个器皿,不知是什么,就问守庙的人。守庙的人说:“这个器皿的名字大概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这种器皿,注满水就会倾覆,空的时候就会倾斜,注水到中间的位置就会正直。是这样吗?”守庙的人说:“是这样的。”于是孔子就让弟子子路取水来试验,果然如此。这幅画绘于明代,保存在日本奈良的一个小博物馆里。有一位信奉佛教的日本年轻人来这里参观后,对孔子所说的中庸进行了引申,他认为这幅图的道理也正是佛教所倡导的中道:不执着于极端,不空,不满,而是适当。适当就是中。他把他的感想放在网上,有缘一读。


假如你30岁结婚,活到100岁不离婚,每天与配偶说50句话,在说完128万句话之后,今生的缘分就大致结束了。假如你35岁生小孩,孩子30岁自己独立生活,孩子独立之前每天与你说50句话,独立之后每年与你说500句话,你活到100岁,在说完大约56万句话之后,今生的缘分就大致结束了。假如你25岁工作,60岁退休,期间没更换过工作岗位,在大约9200个工作日之后,今生的缘分就大致结束了。你和你周围的人、事情究竟有多深的缘分,都可以计算出来。做减法,剩下的缘分越来越少,缘分日减;做加法,共处的日子越来越多,缘分日深。浅和深也不好用次数和时间来衡量,因为究竟有多少共处是打动内心的不好衡量,有的人只讲过一句话,可能让你终身难忘,有的人讲了很多,可能没有印象。见与不见,忘与不忘也是缘分。因缘际会之下,你是你,我是我,因缘不再的时候,你和我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有无常有有常。因缘无常,因果有常。百年同船,因果不虚。



有一次,一个寺庙举行念佛的活动,居士们都来参加。活动结束后,师傅问其中两位居士感受如何。其中一位居士说:“师父,这个佛事做得太殊胜了,太好了。”另一位居士说:“这个佛事做得不行。”师傅问为什么不行?他说:“那边有一位和尚没有念,那边还有一位和尚好像在瞌睡。” 后来,第二次还在这里举行念佛活动,活动的时候,师傅注意观察这两位居士的表现:一位居士,他不管周围发生什么情况,他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佛经上面,他已经忘我了,忘记周围了。他跟在僧人的后面唱得很高兴,念得很高兴,听到师傅的开示他也很高兴,很欢喜。他不知道周围还有其他,他不知道哪个和尚念不念。另外一位居士,他没有心读经,他在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哪个和尚没有念经,哪个和尚在睡觉。他一点感悟都没有证悟。因为他始终在发现别人的问题。他没有用佛经来映照自己。佛经是一面镜子。镜子就是要观察自己,不要看别人过错。《心经》提醒我们,三世诸佛,靠智慧才能得解脱。智慧哪里来?就是要深入观察和反省自己,才会得智慧。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一个我们用分别心分辨出来的对与错。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讲: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见到他人有过错,就如同自己有过错一样难过。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孔子说:“当克治自己之过,而不攻击他人之过。”《文昌帝君阴骘文》说: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只看到别人的坏处,是各种恶产生的根源;能明察自己的过失,是所有善业的根本。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如果心中装入的是别人的过错,就被负能量充斥,当你观察自己的过错,宽恕别人怜悯别人,心中就被正能量充满。黑暗不能赶走黑暗,只有光明可以赶走黑暗。Lori Deschene开办的网站上有两句话被全世界的人转贴,其中一句是:不要让任何人或任何事黯淡你内心原本的光明。(另外一句话是:如果你为别人点一盏灯,它也会照亮你的道路。)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

先哲说,听说人有过错,就好象听到了自己父母的名字,可以从别人口里得知,而口不能说出去。

◎孔子谈到有益的快乐,一定说,喜欢讲别人的好处。所谓道就是赞扬和宣传。说好话,做好事,是人难以做到的。如果一个人有一处优点,大家就加以宣传,那么好人就会更加上进,这就是与人为善的意思。因此圣人讲善,可以转变社会风气。百姓讲善,可以感化愚顽恶人。关键就是赞叹宣传人的长处,不隐没人的善心而已。

◎善字的意思包括很多,无论是言语的善或行为的善、大善或小善,远方近处的见闻都要包含在内。扬字的意思也包括很多,无论是言语宣扬或书面宣扬,自己宣扬或教他人宣扬都应包含在内。

孔子论益者之乐,必曰:"乐道人之善。"道之云者,即扬之谓也。善言善行,人之所难。苟有一德,人即传播,则善者益进于善,此即"与人为善"之意也。是故善在圣贤,可以鼓励风俗。善在乡党,可以式化顽愚。其机全在揄扬赞叹,不没人善之心而已。

"善"字,所该甚广,当兼言行大小、远近闻见而言。"扬"字,所该亦广,兼笔舌劝化、自作教他而言。

-《安士全书》


陶渊明写的一首很扎心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循常:仁慈养肝。正义养肺。礼乐养心。智慧养肾。诚信养脾。
违逆:怒气伤肝。悲恼伤肺。愤恨伤心。烦恐伤肾。怨天伤脾。
循常或违逆取决于心念。凡事之本,必先治心。医以心医为最尚。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顾熊。因为他家中贫穷,就到私塾当教师。他把每年所得到的礼金(主要收入),全都交给父亲。由于他父亲很浪费,学馆主人怜惜他穷,就把一年的礼金合并一次给他,并且说:“你的父亲不知道,你可以拿这些钱购买田地,为秋天收成做打算。”顾熊说:“我怎忍心为数石米,而改变平常对父亲的孝心?”他就将全部酬金拿给父亲。后来,顾熊生个孩子叫顾际明,在年少时就考取功名。

宋朝黄岩县(今属浙江)有一个人叫杨琛。他年轻时,有一天看人刊印《太上感应篇》,很想出资助印,却苦于没钱。于是,他就把身上仅有的钱随缘助印第十七号这版。不久,他梦到神明告诉他:“就如你所助印的第十七号版,你考试可以得到这个名次。”果然,他考试放榜后,考中第十七名进士。杨琛成为宋光宗绍熙年进士,官至国子博士,相当于国立大学教授。

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那些永不改变思想的人,永远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阳虎在鲁国作乱,鲁国君命令手下人关闭城门搜捕阳虎,宣布凡抓获阳虎者有重赏,放走阳虎者要处罚。追捕者将阳虎层层包围起来,阳虎只得举剑准备自刎,这时有位守门人劝阻他说:“天下大得很,可以逃生,何以自杀?我将放你出城去。”于是阳虎得以冲出重围,在后面的追兵紧追不舍的情况下,阳虎挥舞宝剑提着戈奔跑冲杀。那位守门人乘混乱之机放阳虎出了城门。阳虎出了城以后又折返回来,抓住那位守门人,举戈刺他,戈刺破袖子伤及腋部。这时那个守门人抱怨说:“我本来就和你非亲非友,为了救你我冒着被处死罪的风险,可你反而刺伤我。真是活该啊,会碰上这样的灾难。后来,鲁国国君听说阳虎逃出城,大怒,查问阳虎是从哪座城门逃脱的,并派主管官员拘捕有嫌疑的守门人。鲁国国君认定凡受伤的守门人都是阻拦阳虎的,要重赏;而没有受伤的守门人可能是故意放走阳虎的,要重罚。而在受伤领赏的守门人中,放走阳虎的那位守门人也在其中。

楚恭王和晋国军队在鄢陵会战。战斗正紧张激烈之间,恭王受伤使战斗不得不停止。楚军中的司马子反口渴难忍而寻找饮料。这时侍从阳谷捧着酒献给子反。子反这人喜欢饮酒,见酒就乐不可支。子反接过阳谷递上的酒就喝个不停,没多久就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帐篷里。恭王打算再与晋军开战,便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谎称心痛病发作不受召令。恭王于是驾车亲往探望,一进军中帐篷便闻到一股酒气。这下恭王大怒,说:“今天这场恶战,我为了取胜而亲临战场,受了重伤,现在指望能派上司马子反的用场,可他却成了这副样子。他实在是心中没有国家社稷的地位,又不体恤我军士兵。我没法再与晋军打下去了。”于是下令收兵撤退,并以耽误战事的罪名杀子反示众。这侍从阳谷献上酒,并不是想要害子反,他实在是爱护子反,想让子反快乐,但想不到恰恰是害了子反。

要患温热病的人进食,让中暑者喝冷水,这是一般人用来调治病人的方法,但良医却认为这样是加重病情。


魏国将领乐羊率部队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被中山人抓起来扣押在城内。中山人将他的儿子绑着吊在城头上给乐羊看。乐羊看了后说:“为了君臣的情义,效忠君王,尽我做臣的职责,我不能为了儿子而有私情。”于是他所指挥的部队攻城越发猛烈。中山城里的人就将他的儿子烹煮了,还派人送给乐羊一鼎肉羹和他儿子的头颅。乐羊抚摸着头颅,哭泣着说:“这是我的儿啊!”说完向使者跪下,喝下一杯肉羹。使者回去报告:“乐羊是个不惜为节义献身的人,对他真的没有办法。”于是中山国只得向魏国投降。乐羊在这次战争中为魏文侯开拓了大片的土地,并因此立了大功。但谁知道,从此以后,魏文侯一天天地不信任乐羊。

孟孙打猎,得到了一头小鹿,于是让手下人秦西巴拿回家去烹煮。母鹿紧随着秦西巴哀啼不止,秦西巴不忍心伤害幼鹿,于是就放掉幼鹿还给母鹿。孟孙回到家后追问幼鹿的去向,秦西巴只得回答:“这幼鹿的母亲在我身后不停地哀啼,我实在不忍心,于是自作主张放掉了幼鹿还给母鹿。”孟孙听后大怒,一气之下就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孟孙又将秦西巴召回来担任他儿子的老师。孟孙身边的人就问:“秦西巴得罪过你,为什么现在又用他来做你儿子的老师?”孟孙回答说:“连一头幼鹿都不忍心加以伤害,更何况对人呢?”


从前宋国有一户好行善的人家,世代坚持不懈行善做好事。有一年,家里养的一头黑母牛产下一只纯白的牛犊,于是家里人就将这件怪事去请教术数先生。术数先生说:“这是吉祥的征兆,用这纯白牛犊去祭祀鬼神吧。”又过了一年,这家的父亲无缘无故眼睛失明了。以后这母牛又产下一头纯白牛犊,于是父亲又让儿子去请教术数先生。儿子问道:“先前听了术数先生的话,父亲您的眼睛失明了,现在还去问他为什么?”父亲说了:“圣人的话常常是先好像不对,但以后会应验吻合的,而且这件事还没完,你就去试着问问吧!”儿子又去问术数先生这怪事。术数先生回答说:“这也同样是吉祥的征兆,还是用这纯白牛犊去祭祀鬼神吧!”儿子回家后将术数先生的话如实报告了父亲,父亲说:“那就按照先生的话去做吧!”又过一年,儿子的眼睛也无缘无故地失明了。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这户人家所居住的城邑。这时候,城里能充饥的东西都吃光了,人们只能交换孩子吃,并将枯骨劈开当柴烧。壮年人也全都战死,这样老人、病人、儿童上城楼防守,顽强抵御,使楚军迟迟攻克不下。这时楚王大怒,在城被攻破之后,将凡上城楼防守的人全部杀死。唯独这户人家因父子均失明而没上城楼防守,得以保全性命。当楚军撤走以后,父子两人的眼睛又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