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应离贪、瞋、昏沈、掉悔、 疑、世俗之见、与人争执等,知道这些会使自己不能如实知见事情真相的缠缚,这是圣、出世间、不共凡夫的第一 智。

其次,深知对此见之修学、再修学,能获得内心的寂静,这是圣、出世间、不共凡夫的第二智。

其次,确知这是其它普通人所不曾有的见解,这是圣、出世间、不共凡夫的第三智。

其次,一如正见具足者的特质一样,一旦犯错,即能发露忏悔,改过永不再犯,就像婴儿的本能,当手脚一碰到火,就立刻反射收回一样,这是圣、出世间、不共凡夫的第四智。

其次,一如正见具足者的特质一样,对同修们戒、定、慧的增上,始终保持热忱的关心,就像母牛护小牛一样,这是圣、出世间、不共凡夫的第五智。

其次,一如正见具足者的精进力一样,以渴望之耳,倾听如来教导的法与律,这是圣、出世间、不共凡夫的第六智。

其次,一如正见具足者的精进力一样,一受教于如来法与律,便能获得义之感化,获得法之感化,获得来自法的喜悦,这是圣、出世间、不共凡夫的第七智。


《水镜回天录》中记载,苏东坡在学习佛经后,颇有心得。所以有一天,他写了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即: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苏东坡把这首偈派人呈送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回复了一封信,只有一个字,禅师很谨慎地把信封好,就叫仆人带回去说:“你给主人看,他就知道我说什么了。”仆人回去交给苏东坡,苏东坡洋洋得意地就把这封信开了。信上只有一个字“屁”。苏东坡看后大怒:“你这个和尚真是不讲道理!我很礼貌请你评论,你这样回批!”于是苏东坡立刻渡江去找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并没有到门口迎接苏东坡,他知道苏东坡要来,就等着他。果然苏东坡也不等人传报,就直闯方丈室,说:“你这个佛印和尚,是不是发颠了,发狂了?” 佛印禅师说:“你为什么说我发狂呢?”苏东坡说:“我写个偈颂请你印证,你为什么在后边批那个字?”佛印禅师说:“喔!原来你是为这个而来的!你在偈颂上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为什么我写这个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这个字不是八风之一吗?”苏东坡一想:“唉!是啊!这也是八风之一。我八风吹不动,为什么又被这一个字弄到江这边来了?”于是苏东坡把头一低,没有话讲,就回去了。这个故事也叫做”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听起来很好笑,但细想想,不只是愤怒能让你动心,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让你动心。多伤心的事情能让你伤心?多高兴的事情能让你高兴?如果忧愁不会让你心动,那么喜悦会不会让你心动?所有在你看来不能让你心动的事物,是不是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如果程度更深会不会让你心动?这一切让你心动的东西就像风。书上说,修禅定的人内心要像磐石,狂风吹在巨大的岩石上的时候,岩石不会有一丝的动摇。


《佛本行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对目健连尊者说,弥勒菩萨早于他四十多劫就发起自我修行努力成佛的心愿。释加牟尼佛虽然在此后四十余劫才有机缘生发成佛大愿,但通过不懈的修行,早于弥勒菩萨成佛。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人寿百岁,现已减至人寿约70岁(全部人类的平均寿命)。大约还有60x100年,人类将会遇叁大劫。之後即进入增劫,每百年人寿增1岁,至8,400,000年後,人寿84,000岁。未来第1次增劫的人寿84,000岁还无佛出世。人寿再进入减劫,再经8,400,000年,如此一增减劫是1,680万年,虽再经增劫8,400,000年,总计2,520万年还是无佛出世。用弥勒菩萨下生成佛还要的时间,57,000万年除以1,680万年(1增减劫),未来第34次增劫时,人寿84,000年时,才有佛出世,此佛是弥勒佛。1小劫16,800年,20小劫为1中劫,20中劫为1大劫。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夫五蕴为有情之封,二我为有封之宅。宅我而举,则渴焰之水方深;封蕴以居,则寻香之堞弥峻。焉识夫我之所根者想,想妄而我不存;蕴之所系者名,名假而蕴无托。-西明寺.玄则.《大般若经序文》

五蕴是有情众生被封闭之处,分别心和我相是封闭产生的根本。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我相,灭除我相就需要大智慧;因为被五蕴封闭,破除封闭就需要艰苦的努力。我相的根本在于妄想,明白了想为妄想,我相就可以消除。五蕴所依据的是假名,明白了名为假名,五蕴就失去了寄托之处。


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孔子听到后说:“好啊!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既期望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却不会盲从他的行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啊!”

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

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若用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罢黜呢?若用旁门左道侍奉君主,又何必投奔祖国以外的国家呢?”

秦国攻打齐国,路过鲁国柳下季的坟墓,秦王曾下过一道命令,说:‘有胆敢去柳下季墓地五十步之内的地方砍柴采木的人,一律死罪不赦!’秦王还有一道命令说:‘有能得齐王头颅的人,封万户侯,赏黄金两万两。’ 由此可见,秦王认为一个圣贤远比一个国王高贵。


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 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 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著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 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中庸》上说:“好学近乎智”(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把智慧看作是学习的结果。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学习的作用说:一天到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踮起脚来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韩诗外传》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家休息,他的门徒子贡就忐忑不安地去见孔子,说:“我跟着您学习有好几年了,近来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滞不前,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还是让我把学习停止一下吧。”孔子回答他说:“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只有到了老死的时候才可以不学习。”学习停止了,生命就停止了。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超越需求,每一种需求对应着一类学习目标。有限的时间到底学什么很重要。学射箭的人有可能成为好的射手,学驾车的人有可能成为好的司机。七年为目标,可以通过学习而小学毕业。六年为目标可以通过学习而中学毕业。十年为目标,可以通过学习满足大多数认知需求。但是,在学了那么多知识以后,有多少知识能够满足超越需求很难讲。大多数时候,我们学习的内容不涉及超越需求的范畴。但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是否存在针对超越需求的学习行为,是评价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意义的最高标准。


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有念-有善念-只有善念-只有善念无执著念。
有行-有善行-只有善行-只有善行无执著行。
有言-有善言-只有善言-只有善言无执著言。
有修-有正修-只有正修-只有正修无执著修。
善恶-善多于恶-善而无恶-尽善而无住。

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提萨埵,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