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 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乡间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



「六根」接觸到「六塵」,緊密吸引而不能分離,就像是繩子綁著( 繫)一樣。那麼,到底是「六根」吸引著「六塵」,還是「六塵」吸引「 六根」不放呢?都不是!這緊密吸引的力量,是欲貪。譬如,讓一頭黑牛與一頭白牛並肩拉車,不是黑牛去綁白牛,也不是 白牛綁著黑牛,而是擔在黑牛與白牛肩上的軛鞅,使兩頭牛並在一起拉車 的。



泰 伯 , 其 可 謂 至 德 也 已 矣 ! 三 以 天 下 讓 ,民 無 得 而 稱 焉 。 泰 伯 , 周 大 王 之 長 子。 至 德 , 謂 德 之 至 極 , 無 以 復 加 者 也 。 三 讓 , 謂 固 遜 也。 無 得 而 稱 , 其 遜 隱 微 , 無 跡 可 見 也 。 蓋 大 王 三 子 : 長泰 伯 , 次 仲 雍 , 次 季 歷 。 大 王 之 時 , 商 道 寖 衰 , 而 周 日強 大 。 季 歷 又 生 子 昌 , 有 聖 德 。 大 王 因 有 翦 商 之 志 , 而泰 伯 不 從 , 大 王 遂 欲 傳 位 季 歷 以 及 昌 。 泰 伯 知 之 , 即 與仲 雍 逃 之 荊 蠻 。 於 是 大 王 乃 立 季 歷 , 傳 國 至 昌 , 而 三 分天 下 有 其 二 , 是 為 文 王 。 文 王 崩 , 子 發 立 , 遂 克 商 而 有天 下 , 是 為 武 王 。 夫 以 泰 伯 之 德 , 當 商 周 之 際 , 固 足 以朝 諸 侯 有 天 下 矣 , 乃 棄 不 取 而 又 泯 其 跡 焉 , 則 其 德 之 至極 為 何 如 哉 !


夫 慈 以 戰 則 勝 , 以 守 則 固 。天 將 救 之 , 以 慈 衛 之 。



曾氏鼎盛时期的家族观-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检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待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待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听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勤苦儉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三 人 行 , 必 有 我 師 焉 。 擇 其 善 者 而 從 之, 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 見 賢 思 齊 , 見 不 賢 而 內自 省 , 則 善 惡 皆 我 之 師 , 進 善 其 有 窮 乎 ?



夫 輕 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難 。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裡金刀血未乾



志 於 道 。據 於 德 。依 於 仁 。 游 於 藝 。 蓋 學 莫 先 於 立 志 ,志 道 , 則 心 存 於 正 而 不 他 ; 據德 , 則 道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 依 仁 , 則 德 性 常 用 而 物 欲 不 行; 游 藝 , 則 小 物 不 遺 而 動 息 有 養 。 學 者 於 此 , 有 以 不 失其 先 後 之 序 、 輕 重 之 倫 焉 , 則 本 末 兼 該 , 內 外 交 養 , 日用 之 間 , 無 少 間 隙 , 而 涵 泳 從 容 , 忽 不 自 知 其 入 於 聖 賢之 域 矣 。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醫 書 以 手 足 痿痹 為 不 仁 , 此 言 最 善 名 狀 。 仁 者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 莫非 己 也 。 認 得 為 己 , 何 所 不 至 ; 若 不 屬 己 , 自 與 己 不 相干 。 如 手 足 之 不 仁 , 氣 已 不 貫 , 皆 不 屬 己 。 故 博 施 濟 眾, 乃 聖 人 之 功 用 。



微信剝奪了人讀書的時間,把深刻的思考偷換成娛樂性的感官享受。如果每天用10分鐘看朋友圈,每年就是5個白天,每天20分鐘每年就是10個白天。不單是時間,有多少信息是可靠的?有多少是博點擊率?有多少誤導了老人?有多少誤導了輿論?10條有6條論人非。Facebook也一樣,很多鬼子把時間花在秀自己或者窺別人上,浪費生命。馬化騰也好,扎克伯格也好,改變的是生活,也改變太多人的命運。這些東西大行其道,也許是天意。諷刺的是,反對微信和Facebook的貼子還是要貼在微信裡,成為消磨別人時光的垃圾。


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日内思作字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



人隨著年齡增長,越会觉得你大脑所接受感知的周围环境的一切是“绝对”真实的,而时间观念也是所执着对象的一部分。本来真空中是没有时间的,时间是人们为了方便生活而造设的概念,它并非“绝对“的真实;幼童时期,人的“妄想”淡薄,没有时间观念,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的思维越来越受概念的控制,越发觉得生活中存在一个”绝对“真实的时间,久而久之时间观念就被一遍遍强化了。而时间的概念越被强化坚固,就会越发觉得时间过得快,越觉得时间过得快就越想抓住它,然后升起种种烦恼,感叹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养生家李度远,相传生于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卒于1935年,享年256岁。李氏深明养身养心之道。在漫长的一生中,他遵循养神四字箴言 慈、俭、和、静,对世人很有教益。

慈就是心底慈善。李氏说“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以慈善仁德为本,是历代养生家所倡导的。李氏把“慈”字摆在首位,把仁德作为立身之本。他常说“无名利之系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延年也。”就是说,只要心存仁慈,不看重名利、不钻营、保持天真的情趣,就能延年益寿。

关于俭,李氏倡导这样的生活方式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就是说,饮食简单就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欲望简单就可以精神清明,少说话则可以养住气息,人际关系简单可以洁身自好,少沾酒色清心寡欲,少思虑可以免除烦恼,凡事省一分,就会受益一分。李氏认为山野之人之所以比城市的人长寿,就是因为山野之人的作息比较有规律,没有太多的名利之心,没有什么机械的扰乱,本性天真,所以可以长寿。而城市人的生活却几乎相反,内心没有片刻宁静,精神没有片刻安宁,又怎么能长寿呢?李氏把不同生活方式导致的不同结果讲得非常明白。

至于和,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因此,和气致祥,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静,指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元气是生命之源。静,可以很好地培养元气,适当活动,能使元气很好地循环,有利于养生。李氏为了修身养性,就每天坚持静坐练功,还抽出一定时间操练拳术,既培养了元气,又让元气得以很好的循环。

其实,生活的本质就应该是这样,以仁德为本,简单生活,清心寡欲,和谐共存,宁静致远,做到这些,长寿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和生存竞争的压力,又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善 為 士 者 , 不 武 ﹔善 戰 者 , 不 怒 ﹔善 勝 敵 者 , 不與 ﹔善 用 人 者 , 為 之 下 。是 謂 不 爭 之 德 ,是 謂 用 人之 力 ,是 謂 配 天 ,古 之 極。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人 知 出 必 由 戶 , 而不 知 行 必 由 道 。 非 道 遠 人 , 人 自 遠 爾 。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其政 悶 悶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其 民 缺 缺 。是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耀 。禍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禍 之 所 伏 。孰 知 其 極 。其 無 正 也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人 之 迷 , 其 日固 久 。



人 交 久 則 敬 衰 , 久 而能 敬 , 所 以 為 善 。



阮文达公为学政时,搜出生童夹带,必自加细阅。如系亲手所抄,略有条理者,即予进学;如系清人所抄,概录陈文者,照例罪斥。阮公一代宏儒,则知文人不可无手抄夹带小本矣。



樹木和草,活的時候都很柔軟,風吹來,樹枝搖來搖去很柔軟,草搖來搖去都是很柔軟,死的時候就變成很枯很乾,像灰一樣。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 ,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當一個人被生下來的時候,他是柔弱的; 死的時候,他是堅硬的。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慈悲必须伴随着爱。慈悲没有爱就无法生存。而爱的定义是希望众生能够找到快乐,以及快乐的因。在此说的爱指的是完全的、无条件的爱,对所有众生没有分别心,没有偏见。男女之间的爱、对家人的爱,经常是霸占性的、排他性的、有限制的。其实这种爱含有很多自私的感情。这种爱可能感觉非常深,但是当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它也很容易就会消失。同时,对家人的爱会同时附加一种感觉,觉得会和陌生人有距离,甚至敌意。真正的爱和慈悲可以延伸到我们的敌人身上,掺杂执着的爱和慈悲无法包容我们视为敌人的人。



《圣经》里所说的“对邻居的爱”完全跟佛教中的爱与慈悲相衬。



我们今天的教育几乎不再讨论如何使人变得更好,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世俗,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知性以及累积知识。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建设,也可以用来毁灭。教育并不负责年轻人的心灵性。



佛教谈到三种懒惰。第一种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这种懒惰令自己灰心,反而令自己试都不去试。第三种,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一个接一个,你会告诉自己,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之后,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对一个银行家来说,破产是一个重大问题。但对一个隐士来说破不破产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经常思索无常可以解决第一种懒惰;思索修行所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可以解决第二种懒惰;第三种懒惰的解法就是要认清唯一能结束一切做不完的事情,就是立刻把它们放开,转向真正给与生命意义的事。人生很短,要发展我们内在的特质,永远不嫌太早。



痛苦是无知的结果,所以必须要被驱除的是无知。而最根本的无知是相信自身真正存在,相信现象界的实在性。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 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如久而初晴,登高山而望旷野。如按俯大江,独坐明窗净几下,而可以远眺。如英雄侠土,揭裘而来,绝无龌龊猥鄙之态。此三者,皆光明俊伟之象。文中有此气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尽关乎学术。



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個人感覺佛陀最初的對話錄反應的是空相的最樸實出處。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人 之 過 也 , 各 於 其 黨 。 觀 過 , 斯 知 仁 矣。



仁 者 心 無 內 外 遠 近 精 粗 之 間 , 非 有 所 存 而 自 不 亡 , 非 有所 理 而 自 不 亂 , 如 目 視 而 耳 聽 , 手 持 而 足 行 也 。 知 者 謂之 有 所 見 則 可 , 謂 之 有 所 得 則 未 可 。 有 所 存 斯 不 亡 , 有所 理 斯 不 亂 , 未 能 無 意 也 。 安 仁 則 一 , 利 仁 則 二 。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遇到急事、氣事不動性。只找自己的不是,看到的全是別人的好處。別人都是菩薩,只我一人是凡夫。”——總覺得這些話真的很有道理。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本。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手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或辞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如恍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



我在欲界。像只青蛙,坐在井底,妄想妄想。三界为佛教术语,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限也、别也,有的辞典注释也把“界”理解为类别,意思是三界分限各别不同。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果报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就是这个意思。总的来说此三界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情识的生物)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有的分四欲,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不论分成几类,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色,物质。有形之物质也。“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静虑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四静虑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静虑三天(梵众、梵辅、大梵),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中,除上述三天外另举出梵身天,共计为四,二静虑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三静虑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静虑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色界是凡圣分居地。无色界。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无色界无处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又名四空天。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古人说:“与上智之人谈性,与下愚之人谈因果”。



儒学讲做人,是地;老庄讲做圣,是天;佛学讲涅槃,超脱三界,不复轮回。摘抄《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世人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哀哉。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



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船载月归。



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喫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能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办者,不过太仑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名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古人的做人标准相当高: 今 之 孝 者 , 是 謂 能 養 。 至 於犬 馬 , 皆 能 有 養 ; 不 敬 , 何 以 別 乎 ? 世 俗 事 親 , 能 養 足 矣 。 狎 恩 恃 愛 , 而 不 知 其 漸 流 於 不 敬, 則 非 小 失 也 。蓋 孝 子 之 有 深愛 者 , 必 有 和 氣 ; 有 和 氣 者 , 必 有 愉 色 ; 有 愉 色 者 , 必有 婉 容 ; 故 事 親 之 際 , 惟 色 為 難 耳 , 服 勞 奉 養 未 足 為 孝也 。



其实何止是孩子,成人也一样: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曾国藩认为,人生只有“进德”与“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至于功名富贵悉皆天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第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涂了一文钱。德业并进,则家私时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明《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做不了圣人可以做贤人,做不了贤人可以做善人,做不了善人可以做好人,做不了好人可以做一个努力的庸人,做不了庸人可以做一个怀有美好愿望的痴人,做不了痴人可以做一个真诚的疯子,其实都差不多,只是不同的说法。倒过来看就是进步,正着看也挺解闷。



中国清代的“三圣经”:《太上感應篇》為後人編寫善書的典範,在傳統社會幾乎無人不曉,在清代與《文昌帝君陰騭文》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三聖經」。原文在wiki上都有。只要世界还在,这些就有教育意义。不要笑,将来会明白。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夜饭不荤,专食蔬而不用肉汤,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曾國藩寫給後人的晚餐建議。



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余“八本匾”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尔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凡多服药饵,求祷神祗,皆妄想也。吾于医药、祷把等事,皆记星冈公之遗训,而稍加推阐,教示后辈,尔可常常与家中内外言之。



用鍋烙餅,火一大便焦了。用籠屜蒸饅頭,氣雖大也壞不了。選擇方法很重要,正確的方法更容易讓努力轉化為成果。選擇信仰更重要,正確的信仰更容易讓掙扎轉化為醒悟。



人有兩個耳朵,但只有一張嘴,因為:要以兩倍於自己說話的時間傾聽對方的話。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将来的志愿同是当小丑。A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B 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身为长辈的我们,有時要求多于鼓励,以狭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言天地之道,誠一不貳, 故能各極所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没有贪来的德,没有争来的功,没有搅来的福。把事做好,助人成事是功,有功的人必能掌权。若是自己夸功、与人争功,或是身子虽做,内心不满,那叫劳而无功。舍钱行善或劝人为善都是善,做善的人,来生准富,有洪福享,可是还在因果里。要是能教人去习性、化禀性、除去心性上的苦恼,叫做救性,救性是一救万古,那才是德。人的性子清,才能存德。



天 下 之 物 , 皆 實 理 之 所 為 , 故必 得 是 理 , 然 後 有 是 物 。 所 得 之 理 既 盡 , 則 是 物 亦 盡 而無 有 矣 。 故 人 之 心 一 有 不 實 , 則 雖 有 所 為 亦 如 無 有 , 而君 子 必 以 誠 為 貴 也 。



凡事 豫 則 立 , 不 豫 則 廢 。言 前 定 則 不 跲 , 事 前 定 則 不 困 ,行 前 定 則 不 疚 , 道 前 定 則 不 窮 。



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天 下 之 達 道 五 , 所 以 行 之 者 三 : 曰君 臣 也 , 父 子 也 , 夫 婦 也 , 昆 弟 也 , 朋 友 之 交 也 : 五 者天 下 之 達 道 也 。 父 子 有 親、 君 臣 有 義 、 夫 婦 有 別 、 長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知 、 仁 、 勇 三 者 , 天 下 之 達 德也 , 所 以行 之 者 一 也 。一 則 誠 而 已 矣 。生 知 安 行 者 知 也 , 學 知 利 行 者 仁也 , 困 知 勉 行 者 勇 也 。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无私著者,至虚也。是放天下之成诚,天下之至虚者也。当读书则读书,心无著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著于读书也。一有著则私也。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知 禍 而 不 知 辟 ,能擇 而 不 能 守 , 皆 不 得 為 知 也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如果人生是果凍,一定要一口吞下去。否則五味雜陳,實難下嚥。



人 莫 知 其 子 之 惡 , 莫 知 其 苗 之 碩 。



若是把人比做一顆白菜,生氣是受了風災,抱屈就是生蛆了,動性(發脾氣)就是被雹子打了!



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



無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無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推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