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生無有生 未生亦無生 離已生未生 生時即無生 



先哲云:不朽有三,一日立德,二日立功,三日立言。印光大师严净毗尼,慈惠谦苦,绝俗潜修,卒归安养,是立德也。法绍净宗,不居主位,辅导灵岩,道场成就,是立功也。昭示因果,劝修净业,弘化社启,薄海同尊,是立言也。此三不朽,大师一人兼而有之,可谓盛矣!



人为倮虫之长,身不过数尺,寿不过数旬,竟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其义何属。须知才者,德能之称。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地以普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设无人之德能,则天地之德能犹有所憾。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人与天地并称三才者,此也。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人之义,大矣哉。愿一切同伦,各各担荷人之四义,岂独吾国之幸,实天下万国之深幸也。或曰,汝作此说,汝能一一无憾否。答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悲我之一一有憾,冀一切同伦一一无憾,以免一一同伦,临寿终时,犹有如我无穷之深悲也。君不见未曾有因缘经,野干说法,天帝释拜听乎。使尽大地人皆为天帝释,亦不至不许野干开口,君何得固执人我相而责我乎。我知过矣,后不再说。



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曉了於欲界,色界亦復然,捨一切有餘,得無餘寂滅。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三耶三佛說,無憂離垢句。



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是名三界。」 即說偈言: 「若色界眾生,及住無色界,不識滅界者,還復受諸有。若斷於色界,不住無色界,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 



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種出界。云何三?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即說偈言: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勤修正方便。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餘,不復轉還有。



[論說] 由四因緣,當知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云何為四?一者、外不出離而出離故,二者、內不出離而出離故,三者、非畢竟出離而出離故,四者、無增上慢故。1)當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貪為緣,建立欲界。2)即由此界出離義故,建立色界最初靜慮;由尋、喜、樂出離義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3)由色有對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由空、識、無所有想出離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如是外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


又色界中,具足六處內處圓滿;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已超越,唯餘意處;於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超越。如是內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餘三種界。


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望於色界,當知亦爾。若諸有為皆悉寂滅,當知是名畢竟出離。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無增上慢者,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如三摩呬多地辯其相。





當以二法專精思維。所謂止.觀。



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慾。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俗情而行,又复谆谆于仁民爱物之道。推圣人爱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诚孝恭敬之非义也。夫表我诚孝恭敬,当以极慈祥清净之物方可。何可以猪,羊,鸡,鸭,鱼,虾等极秽污之物,又复活活杀死。此等诸物死时,其惨痛怨恨,难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试思此之诚敬,为顺理之诚敬乎,抑悖德之诚敬乎。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惨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入楞伽经,断食肉品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杀之而食。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腹,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祇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不造杀因,自无杀报。畏果,则徒劳畏惧,了无所益。余姚周善昌,自归依后,不食荤腥。以明年值办二十九世祖柳庵公祭,向之祭品,均有定例,不许改革。彼预与其族叔祖楚瑺公,议其办法。瑺公,乃明理通人,极为赞成。遂于冬至日,聚合族通过,从明年起,以后祭祖,概用素品,不用荤腥,大家通皆允许,永为定例。祈余为序,使后世子孙,及见闻之人,各行真孝,因略说其所以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佛告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斷諸愛,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



观音课:即《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是古代高僧编撰的书,卦分三十二,遇重大疑难问题时,虔诚向观世音菩萨祈祷起卦,而得卦相指示修持和解决问题的正路。



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



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



身生諸苦受,逼迫乃至死、憂悲不息忍,號呼發狂亂。心自生障礙,招集眾苦增,永淪生死海,莫知休息處。能捨身諸受,身所生苦惱,切迫乃至死,不起憂悲想。不啼哭號呼,能自忍眾苦,心不生障礙,招集眾苦增,不淪沒生死,永得安隱處。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



祗树园林,慧日照临慈荫远;莲花寺中,清风吹拂妙香多。



正智不傾動



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於貪欲心, 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