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之人,至心念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若能暂归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

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

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若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

五者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柚、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者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

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欢喜。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



凡事皆有定数。人与人宿缘有定数,人与物宿缘也有定数。见几次面、何时见面皆由天定。84岁的玛丽·格兰斯(Mary Grams)于13年后发现2004年失去的钻石订婚戒指。13年前当她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农场的花园里处理一个“巨杂草”时戒指丢失了。13年后,格兰的儿媳妇科琳·达利(Colleen Daley)在农场的一条胡萝卜上再次发现了它。




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



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至道之法。



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解脫於苦。



慈心莫令瞋恚。


當生慈心。無怨無恨。



若彼比丘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信心、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志崇涅槃、為法出家。如是比丘應當教授。所以者何?如是比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



內淨一心。



彼隨心來。隨心去也。



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



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



尊者大目犍連語尊者勒叉那:「我路中見一眾生,身如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乘虛而行。我見是已,作是思惟:『如是眾生受如此身,而有如是憂悲大苦。』故發微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我亦見此眾生,而不說者,恐人不信。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受苦。」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彼大身眾生在此王舍城,為屠牛兒,以屠牛因緣故,於百千歲墮地獄中,從地獄出,有屠牛餘罪,得如是身,常受如是憂悲惱苦。如是,諸比丘!如尊者大目犍連所見不異,汝等受持。」



印光大师受戒后不久,离开莲花寺,回到南五台莲花洞道纯师父身边。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望见南五台。这里山势峻峭,峰峦叠嶂,树林茂密,泉水叮咚,风景极为幽美。登五台,必须经过塔寺沟,这里山道崎岖,溪流蜿蜒,泉水喷珠吐玉,修竹身影婆娑,数十处佛寺殿塔掩映于绿树丛中。
光绪十一年,道纯师父命印光大师到大顶(观音台)圆光寺看管观音殿。这里除了六月香会来人多以外,平时十分清净。观音台是五个台中最高的一个台,海拔1688米,圆光寺就位于台上。台上视野开阔,北眺八百里秦川,站在台上,令人胸襟为之一开,心旷神怡。在台顶既能望见长安城,又不受尘嚣的干扰。唐代白居易曾有七绝《登观音台望城》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描写了凌晨从观音台回望长安城的情景。大师住这里几年期间,晓夕念佛,十分得力。尤其夜里,满天星斗,万籁俱寂,唯有心中佛号孤明历历。这几年里,大师也把南五台的各处寺庙参访遍了,了解到明嘉靖时,有一位性天文理老和尚,隐居此山无门洞(俗人讹为湘子洞)禅修。不过南五台山的开山缘起,由于历史久远,一直没有找到根据。一天大师下山,到刘村西寺中(该寺是大顶圆光寺的下院),看到有好几块石碑,先看了几块碑的碑文,所记载的都不是最初的缘起。其中有一块碑,被水垢封蔽,成了一块石板。大师找一块砖来磨,水垢磨掉以后,露出了碑刻字迹,原来是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根据古碑所作的《缘起碑记》,名为《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根据碑记可以了解到,南五台是观音大士降伏毒龙,现比丘身所开的道场。从隋朝至当时已有一千三百余年。隋文帝年间,南五台山中有条毒龙,变化成道人,在京城卖药,称服用后可以得道升天。其实是使用妖术,将服药之人,携带回山中的洞里吞食。观音菩萨天眼遥见此毒龙的恶行,就示现为一位比丘,在峰顶搭建草庐住下来,然后用佛法神力降服了毒龙,使当地百姓免受危害。第二年六月十九日,比丘圆寂。比丘的事迹上奏到朝廷后,皇帝命令收骨起塔,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从此之后这里香火不断。从隋朝到宋太平兴国三年夏,观音台寺因前后六次出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相,于是改名为圆光寺。发现这块碑记,大师和寺众都十分高兴,大师借来笔墨把碑记抄了下来,后来收入《增广印光法师文钞》附录。这块碑的发现,使观音大士救苦救难的不思议灵迹,彰显于世。同时也说明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纪念香会的来历。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入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汝觀自未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四念住(巴利語:satipaṭṭhāna,梵語: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 亦稱內觀。 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身不净、苦、無常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非常、苦、空、非我。



有益、適宜、行處、無痴。



聖弟子,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恆憶不忘,是謂聖弟子,得念守門大將,除惡不善,修諸善法也。



念能遍行,防護一切,我聖弟子,具念防護,捨不善法,修習善法。



云何修三妙行滿足四念處?多聞聖弟子,於空閑處、林中、樹下,作如是學,如是思惟: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必當自生厭悔,他亦嫌薄,大師亦責;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惡名流布,遍於諸方;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於身惡行,見現世、後世如是果報,是故除身惡行,修身妙行。口、意惡行,亦復如是。是名修習三妙行已,得四念處清淨滿足。



正定、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