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

早期的佛教僧团作风刻苦,不事生产,不蓄钱财,为了解决僧人衣服来源的问题,听许僧侣在荒冢找废弃的衣服,简言之就是从尸体上拔下衣服,经过清洗、缝合和染色后就能穿着。如此也可破除僧侣对死亡的畏惧心,示万法无常的道理。这称为「粪扫衣」、「(百)衲衣」

当时古印度在家宗教徒一般着白色衣,为示区别,佛教沙门的衣服规定染色不能为「正色」,如纯白色、纯黑色、纯赤(红)色等即称正色,袈裟要「不正色」,也可破除对华艳衣装的贪欲。这是「坏色衣」、「不正色」、「染色衣」、「染衣」、「污染衣」名称的来源。 

在释迦牟尼佛的僧团规模增长后,佛陀也听许僧侣接受信徒的新布料供养,但必须将整块布切割成块,再进行缝合。此举一是因为古代平民不易获得衣料,完整布料就显得珍贵,僧人穿着外出可能引来盗贼抢窃去裁剪做衣;二是因为将衣服先破坏掉,可以破除僧人对衣服的执着心,又和外道有所区别。这就是「割截衣」、「杂碎衣」名称的来源。

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云:佛陀一次见成块成块的水田,令阿难尊者教导僧伽将袈裟切割成田畔阡陌的形状进行缝制。如此,以田地种粮食养命,譬喻袈裟可养慧命,同时以此昭示佛法僧是世间人天的福田,众生见袈裟,知是出家人,心生欢喜,愿意供养,培植福田。这是「福田衣」、「田相衣」称呼的来源。


一个大湖,长宽深各五十由旬(50由旬 ≈ 50 × 21.336公里 = 1066.8公里),用一根毛发的一端沾湖水。然后用毛发沾的水与湖中剩余的水做比较。就好比一个人,具足智慧而证悟真谛后,所剩余的苦就如同毛发一端所沾的水,所断除的苦就好比湖中剩余的水。-《阿含经》

兴盛与凋敝本来就是循环无常的,又何必在顺风的时候把帆拉满呢?东海扬起沙尘这种事有一天也会发生,天上的白云变成黑狗一样的乌云也只是刹那之间的事情。“荣枯本是无常数,何必当风使尽帆?东海扬尘犹有日,白云苍狗刹那间。”-明.凌濛初



赵盾,生于春秋时期,是晋国的上卿。他父亲赵衰曾随晋文公出亡十九年,晋文公即位后,赵衰成为上卿,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晋襄公时,赵衰去世,赵盾被太傅阳处父推荐,继续担任上卿,掌理国政。他大修政令,国人悦服,而晋国的霸业也赖以维系。

晋襄公去世后,晋灵公即位。晋灵公暴虐不仁,曾在花园中筑高台,以弹弓射人为乐。晋灵公又因为厨师烹煮熊掌未熟而把厨师杀死。赵盾时时在晋灵公身边规劝,晋灵公对赵盾非常厌恶。于是,晋灵公采用佞臣屠岸贾的计策,命刺客鉏麑去刺杀赵盾。

鉏麑五更天(凌晨3-5点)潜行到赵府,只看见几重大门都敞开着,车马就在大门外待命,鉏麑心中非常疑惑。鉏麑又潜入中间的院落,远远地看到大堂上有一个官员,穿着上朝的服饰,戴着上朝的官帽,手中拿着上朝的笏板,闭目正襟而坐。鉏麑上前一看,原来正是赵盾准备上朝。鉏麑于是大惊,退出门外。鉏麑叹道:“不忘恭敬,国之忠臣!杀忠臣是不义,然而违背君主的命令是不忠。不忠不义,何以立于天地间?”

于是鉏麑对着大堂的门口喊道:“我,名叫鉏麑。宁可违背君命,不忍心杀害忠臣。我现在要自杀了,不过恐怕还会有人再次来刺杀你,相国你一定当心!”说完,鉏麑撞向门前一棵大树,触头而亡。

晋灵公见刺杀不成,就假意设宴款待赵盾,而暗中埋伏武士准备杀害赵盾。厨师提弥明知道晋灵公的阴谋,就趁武士尚未集合完毕的时候,在大堂下面高呼:“大臣陪国君宴饮,礼法上不超过三杯酒。”赵盾听后恍然大悟,就起身告辞。晋灵公马上放出敖犬去扑咬赵盾,提弥明冲上前去把敖犬杀了。晋灵公又令武士追杀赵盾,提弥明只身抵挡武士们的追杀,赵盾才得以逃脱。

等到逃出朝门,赵盾非常疑惑地问提弥明为什么舍身相救。提弥明只说:“我就是桑树下那个快饿死的人。”

原来,五年前,赵盾在首山打猎,见到一株桑树下一个人饿得奄奄一息。赵盾心生怜悯,把随身带的饭食赠送给那个人。没想到那个人是个孝子,自己不肯吃,非要把这些饭留下来带给母亲吃。赵盾就又把随从带着的肉脯赠送给那个人,满足了那个人的心愿。没想到那个人后来在晋灵公跟前做了厨师。那个人就是提弥明。这次因缘凑巧,舍命相救。

赵盾,劝谏君主、敬业敬事为忠,怜悯贫苦人、成全别人的孝心是仁,这就是他后来获得解救的原因。

《易经》说:“作善降之百祥”。上天庇佑有道德的人,因果丝毫不昧。


对于贤能的人,财富多会损害其心志;对于愚笨的人,财富多会使其犯的错误更严重。-汉.疏广

这句话的原文是:“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汉.疏广《疏广论》


天下的事是不能有意人为地去做的,只能顺随事物的自然之性去推究;万物的变化是不能凭人的智慧去探究的,只能按事物发展趋势来把握。镜子和水能映照物形,没有刻意的机巧,然而方、圆、曲、直没有能逃避映照的。回音不是声音要它回应,影子不是物体特意设置,这回音呼声、影子随形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人性生来就是恬静的,这也是天的本性。人有了感受就会心动,本性就受到了损害。人与外物接触使精神感应,这是人的智虑活动所造成的。智虑与外界事物接触后,好恶、爱憎之情也就产生,而好恶、爱憎之情一旦形成,这说明人的智虑已受外物迷惑,人也就不能返回本性,而纯真的天性也就泯灭了。所以,通达于这个道理的人,不会以人间利欲而改变自己纯真的本性,外表随着事物变化但内心却不会丧失原有的本性。-刘安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与六祖大师的话是一个意思。


这也会过去”(This too shall pass)。无论是我们的欢乐还是我们的痛苦,它们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在古代波斯,有一位国王,他希望得到一句话,能在他得意时提醒他保持谦逊,在他失落时给予他安慰。于是,他召集智者,请他们给出最有智慧的箴言。最终,一位智者交给国王一枚戒指,上面刻着“这也会过去”(This too shall pass)。

在犹太文化中,这句话经常与所罗门王(King Solomon)相关联。传说有一天,所罗门王向群臣求教:“有没有一句话,在我高兴时能让我冷静,在我悲伤时能让我振作?”一位智者告诉他:“这也会过去。”

罗马帝国的皇帝也说过类似的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在《沉思录》(Meditations)中写道:“所有事物都在变化,消逝如流星,如云烟。”
“如果你受苦,那是因为你认为受苦。改变你的看法,一切都会过去。”

罗马帝国皇帝尼禄的导师塞涅卡(Seneca) 也说过:“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不论痛苦还是快乐。”“我们遭受的痛苦,大多是因为我们对它的看法,而不是痛苦本身。”“我们习惯抱怨短暂的生命,但问题不在于生命太短,而是我们浪费了它。”

1860年,林肯在演讲中提到这句格言,并说它充满哲理。

托尔金(J.R.R. Tolkien):在《魔戒》中,甘道夫的智慧与斯多葛派思想类似,也包含“这也会过去”的意味。“我们所能决定的,只是如何度过我们被赋予的时光。” “All we have to decide is what to do with the time that is given us.”


设为贼所擒获,勿兴恶念,当以慈心遍满诸方。

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强调在面对困境或被恶人所擒时,不应心生恶念,而应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具体来说,“设为贼所擒获”指的是即使被敌人或恶人抓住,身处险境;“勿兴恶念”是告诫我们不要因此产生仇恨或报复的念头;“当以慈心遍满诸方”则是鼓励我们以慈悲心对待所有人,包括那些伤害我们的人。



舜年轻时曾在“历山”一带耕田。

历山被认为是今天的山东济宁附近或山西永济一带,是一片贫瘠之地。

舜在历山耕田时,只是普通的农夫。但他耕作时公平待人,关心邻里,帮助周围的农民改进农具、耕作方式,使农田的收成逐渐提高。他不仅自己勤劳,还能带动周围人,使田地井然有序,气氛和谐美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舜在哪里耕田,哪里的环境就会改善,田地变得更加肥沃,邻里之间也更加和睦。因此,一年之后,其他农夫都争着要去舜曾经耕种的地方,希望能受到他的影响,获得更好的收成。  

舜在雷泽捕鱼。雷泽在古籍中多次被提及,一般认为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菏泽、济宁一带,是古代一片广阔的湖泊湿地,盛产鱼类,是当地渔民的重要生存资源。  
 
舜来到雷泽捕鱼,并没有像一般渔民那样只顾自己捕捞,而是展现了他的公正和仁德,使整个渔场的秩序发生了改变。
 
当时,雷泽的渔民竞争激烈,甚至互相争夺捕鱼地盘,常有冲突发生。舜到来后,遵守捕鱼的规矩,从不抢夺他人的捕捞区域,也不会过度捕捞。他合理安排捕鱼时间,不因自己的需要破坏鱼群的生长繁衍。  

舜看到渔民之间时常发生纠纷,就主动礼让别人,即使自己吃亏,也不与人争执。他的话语温和,遇事冷静处理,渐渐地,其他渔民被他的行为感动,也开始互相礼让,原本混乱的雷泽捕鱼场逐渐变得井然有序。  

舜不仅捕鱼技术高超,还经常帮助其他渔民改进捕鱼工具。他教授人们如何织网、如何寻找合适的捕鱼时机,以提高捕鱼效率。遇到贫困的渔民,他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使大家都能温饱。  

舜在雷泽捕鱼的行为,让其他渔民深受触动。他们发现,舜不仅捕鱼技艺精湛,而且待人宽厚,公正无私。在舜的影响下,整个渔场的风气发生了改变,大家开始遵守秩序,不再争斗,捕鱼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渐渐地,渔民们都争着到舜捕鱼的地方,因为在那里,不仅能学到更好的捕鱼技术,还能避免纷争,收获更多的鱼。  

舜在陶河河边制作陶器。陶河的具体位置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在今天的山东一带,因为该地区在古代就是制陶业较为发达的地方。  

当时,陶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广泛用于储存粮食、炊煮食物等。然而,当地的制陶业却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陶工之间竞争激烈,彼此争夺市场,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损害行业信誉。陶器质量参差不齐,有些陶工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导致陶器容易破裂,百姓苦不堪言。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公平交易,价格不透明,欺诈现象时有发生。  

舜烧制陶器时非常讲究工艺,他精心选用陶土,严格控制烧制温度,确保每一件陶器都结实耐用。他的陶器不仅美观,而且质量远胜于其他陶工制作的器具。  

他的做法渐渐让人们意识到,优质陶器虽然价格稍高,但使用寿命更长,性价比更高。于是,越来越多的百姓愿意购买他的陶器。  

舜出售陶器时明码标价,从不欺骗顾客。他还告诉买家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陶器,以延长使用寿命。这种诚信经营的方式,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人们纷纷来购买他的陶器。  

他的做法让其他陶工意识到,欺骗顾客并不能长久获利,只有诚信经营才能真正立足市场。因此,许多陶工开始效仿他的做法,市场秩序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舜不仅自己制陶,还愿意分享自己的技艺。他耐心教授其他陶工如何改进烧陶的方法,如何提高陶土的选择标准,如何控制窑温,以提高陶器的质量。  

原本,一些陶工并不愿意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舜只是竞争对手,甚至有人嫉妒他。但随着舜的陶器越来越受欢迎,这些陶工不得不承认舜的技艺确实高超,于是渐渐放下成见,向他学习。  

舜从不吝啬自己的技艺,反而希望整个行业都能进步。他的行为使得当地制陶行业整体水平提高,陶器的质量变得更加优良,市场竞争也由恶性竞争转变为良性竞争。  

舜注意到,当时的陶工工作环境恶劣,常年被烟熏火燎,劳动强度大,健康状况堪忧。他尝试改良窑炉,使其更加节能高效,并减少烟尘对陶工健康的损害。  

此外,他还提倡合理分工,让陶工们可以轮班作业,避免过度劳累。这样的改变,使陶工们的工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他们的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  

舜的到来,使陶河的制陶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不再购买劣质陶器,整个行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  

陶工之间的恶性竞争减少,大家更注重提升自己的技艺,以赢得客户。  

欺诈和偷工减料的行为大幅减少,陶器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和公平。  

陶器质量提高,价格更加公道,百姓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改善。  

由于舜的努力,陶河的陶器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还逐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制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