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族祖雷陽公言,昔有遇冥吏者,問:「命皆前定,然乎?」曰:「然。然特窮通壽夭之數,若唐小說所稱預知食料,乃術士射覆法耳。如人人瑣記此等事,雖大地為架,不能庋此簿籍矣。」問:「定數可移乎?」曰:「可。大善則移,大惡則移。」問:「孰定之孰移之?」曰:「其人自定自移,鬼神無權也。」問:「果報何有驗有不驗?」曰:「人世善惡論一生,禍福亦論一生,冥司則善惡兼前生,禍福兼後生,故若或爽也。」問:「果報何以不同?」曰:「此皆各因其本命。以人事譬之,同一遷官,尚書遷一級則宰相,典史遷一級不過主簿耳。同一鐫秩,有加級者抵,無加級 則竟鐫矣。故事同而報或異也。」問:「何不使人先知?」曰:「勢不可也。先知之,則人事息,諸葛武侯為多事,唐六臣為知命矣。」問:「何以又使人偶知?」曰:「不偶示之,則恃無鬼神而人心肆,暖昧難知之處,將無不為矣。」
听族里的老人讲,曾经有一个人遇到过阴司的官员,这个人问阴司的官员“命是否是前定?”答曰“是的,但像唐代小说中所写的连每顿饭吃什么都预先设定的说法也不尽然。”又问“命的定数能变吗?”答曰“可以变。大的善行可以改变命运,大的恶行也会改变命运。”问“谁来决定命运?谁来改变命运?”答“都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鬼神没有这个权利”问“为什么因果报应有的应验有的不应验?” 答“人们对于善和恶的评价都只看这一生,福祸的评价也只看这一生。但阴司看善恶兼顾前生,福祸报应兼顾后一生。所以在世人看来有时因果报应不应验。”问“因果报应为何不同?”答“都是因为每个人原本的命运有差别。拿人事打个比方,同样是升官。对于尚书而言,升一级就是宰相,而对于典吏这种小官升一级不过还是个主簿。同样的报应放在不同人的身上,由于有之前的不同命运,结果就有差别。”问“既然如此,为何不让人们事先预知自己的命运呢?”答“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否则诸葛武侯的所有努力都只能算是自找麻烦,而唐朝六位贤臣的功绩也都不会发生了。”问“那为什么有时候又偶然让人知道呢?”答“不偶然让人知道人们就会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就会为所欲为。”
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不是东西。
受戒以后不当复作恶。
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心定
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常懷施心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種種魔障,皆起於心。
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欲界六天」的「壽命量」如下:
四大王天壽命量五百年,其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
三十三天壽命量一千年,其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
夜摩天壽命量二千年,其一天是人間的二百年。
兜率天壽命量四千年,其一天是人間的四百年。
化樂天壽命量八千年,其一天是人間的八百年。
他化自在天壽命量一萬六千年,其一天是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何勵庵先生言,相傳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琅琅。怪曠野那得有是,尋之,則一老翁坐墟墓間,旁有狐十餘,各捧書蹲坐。老翁見而起迎,諸狐皆捧書人立。書生念既解讀書,必不為禍。因與揖讓席地坐。問讀書何為,老翁曰:「吾輩皆修仙者也。凡狐之求仙有二途,其一採精氣,拜星斗,漸至通靈變化,然後積修正果,是為由妖而求仙。然或入邪僻,則干天律,其途捷而危﹔其一先煉形為人,既得為人,然後講習內丹,是為由人而求仙。雖吐納導引,非旦夕之功,而久久堅持,自然圓滿。其途紆而安。顧形不自變,隨心而變。故先讀聖賢之書,明三綱五常之理,心化則形亦化矣。」書生借視其書,皆五經、《論語》、《孝經》、《孟子》之類,但有經文而無注。問:「經不解釋,何由講貫?」老翁曰:「吾輩讀書,但求明理。聖賢言語本不艱深,口相授受,疏通訓詁,即可知其義旨,何以注為?」書生怪其持論乖僻,惘惘莫對。姑問其壽,曰:「我都不記。但記我受經之日,世尚未有印板書。」又問:「閱曆數朝,世事有無同異?」曰:「大都不甚相遠,惟唐以前,但有儒者。北宋後,每聞某甲是聖賢。為小異耳。」書生莫測,一揖而別。後於途間遇此翁,欲與語,掉頭逕去。案此殆先生之寓言。先生嘗曰:「以講經求科第,支離敷衍,其詞愈美而經愈荒﹔以講經立門戶,紛紜辯駁,其說愈詳而經亦愈荒。」 語意若合符節。又嘗曰:「凡巧妙之術,中間必有不穩處。如步步踏實,即小有蹉失,終不至折肱傷足。」與所云修仙二途,亦同一意也。
唐代的人事部部長寫出來的東西和清朝的文化部長紀曉嵐寫出來的故事幾乎一樣。不是巧合。以下摘自「冥報記」中的一個片段作者 唐代吏部尚書 唐臨 : 仁蒨本來就不信佛,內心還在懷疑,就問成景:「佛法說有三世因果,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回說:「是真的。」又問:「既然是真的,那人死後,應當分別投生六道,怎麼會都成為鬼呢?而且趙武靈王和你,怎麼到現在還在做鬼呢?」成景說:「你住的縣有多少戶人家?」蒨答:「一萬多戶。」又問:「關在牢裡的有多少人?」蒨答:「通常在二十人以下。」又問:「一萬多戶中,當五品官的有多少?」蒨答:「沒有。」又問:「當九品官以上的有多少?」蒨答:「幾十人。」成景說:「六道之中,亦好像這樣子。能生天道的,一萬戶中一個人也沒有,就像你縣裡沒有一個五品官;投生人道的有數人,就像當九品官的人數;墮入地獄的也有幾十人,就像囚犯的人數;唯有投生鬼道和畜生道的最多,就如同你縣內繳稅、服役的百姓一樣多。這兩道中,又有等級之分。」成景指著他的隨從說:「這人就差我一大截,但不如他的就更多了。」蒨問:「鬼也會死嗎?」答:「會。」蒨問:「死後落入哪一道?」答:「不知道!就好像人知道會「死」,但不知道死後的事一樣。」蒨問:「道家的奏章建醮,有任何好處嗎?」景說:「道家尊奉的玉皇大帝,統理六道,那裏稱為天庭;閻羅王,就如同人間的天子;太山府君好比尚書令,錄五道神好比尚書。像我們這個國家,好比大的州郡。每當人間有事要裁定時,道家就上奏章,請上天賜福,天庭受理後,下達閻羅王,說:『某月某日,接到某甲陳訴,應合情合理的處理,不可以冤枉濫捕。』閻羅王恭敬受命而遵照辦理,如同人接到聖旨一樣。如果不合理的就無法豁免,被冤枉的必定得到平反,怎麼會說沒有好處呢?」蒨又問:「佛家修善積福是怎麼回事?」景說:「佛是大聖人,不會有拘提文書下傳。凡是修善積福的人,天神敬奉,小過錯往往能得到原諒;如果福報深厚的人,即使惡道下達拘提文書,也不准追拿緝捕。這方面的情狀我就不清楚了,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成景說完就離開了。一兩天後,仁蒨就能下床,病也痊癒了。
用繁体字发帖子,很多人看不懂。反观中国清代的学者,读两千年前的汉文也还是没有障碍。中国人读不懂祖宗的书,实在可悲。思想揉在文化中,文化活在文字里。因为不识字,确切的说是不认识繁体字,理论上就与1950年以前的中文书籍说永别了,更别提领会古人的精神。古埃及文字于公元初失传,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塔萨文明到公元初的5000年就此成为传说,什么思想家、哲学家、科技、文明、传统无人再懂。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发明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也灭绝了,随之消失的是巴比伦4300年的思想积淀。特别讽刺的是世界上仅存的能读懂这些古文字的人几乎全在美国的大学里,而美国人把手机卖给这些不识祖先文字的文明后裔,让他们在Facebook 上看美国明星的绯闻。500年前哥白尼是个疯子,没人给他钱让他想地球和太阳谁围谁转圈。1915年爱因斯坦是疯子,没人给他分红让他想光电效应。乔布斯不是疯子,马云不是疯子,因为真的疯子不是为钱才动脑子的人,而真正让人类飘飘欲仙的物质享受又几乎没有一件可以离开疯子们的基础贡献。等将来伪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不再需要文字作为记录保存思想的工具了,汉字估计很难有人认识了,中国这几千年里的“疯子们”就永远的闭嘴了。
如果阿羅漢一百年、二百年後會再生,那是假阿羅漢,不是真的,或許只是宣傳要讓人來相信而已。因為沒有真正的瞭解,或者只是因為從經典上看來的,就這麼說,以為一百年、二百年會再生。如果真正的瞭解就不會這麼說。阿羅漢不會再去那裡,也不會再生了。沒有苦所以不會再生。如果再生就是有苦,因為阿羅漢沒有苦了,所以他沒有辦法再生。再生是因為無明,無明讓我們再生。現在來培養覺性,就是要來破除無明了。
沒有苦所以不會再生。如果再生就是有苦。
達到聖道最後階段的行者,有些人嚮往作為佛陀的聲聞弟子,在阿羅漢般涅槃時,導致再生的名法與色法的運作程序止息了,所以他們的輪迴之苦到了終點。他們不必等任何人,也不可能這樣做。這也是獨覺佛和正等正覺者的命運。
佛陀出現於世間的目的乃是為了令眾生解脫痛苦、止息輪迴、導向寂止——涅槃。對待戒律恪守如下基本原則:凡是尚未制定者不應再製;
凡是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
佛陀如何制定,即應如何受持遵行。
佛教的字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佛教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有些反对迷信,因而后世的佛教尽管有些神话故事与规范,始终带有一些不可知论的气息,佛认为不应该浪费时间思考对灭苦没帮助的概念。事實上,佛教徒並不求助於神,認為神和人的區別只在於生命長短,同樣得落於輪迴;人的解脫在於自我的修行,最終達到涅槃,由此脫離輪迴,解脫痛苦。學術界有觀點認為,釋迦牟尼佛開創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屬於無神論的。
心性本淨,為客塵染。
教孩子學中文先學正體字。學完後簡體字是相當簡單的一件事。而且不應該說繁體字,其實寫久了其實不繁。就是英文單字也有縮寫,但是原來的格式才是文書的正規。所以正名「正」體字才是對文化傳承承的尊重。
不同的部派對佛陀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兩千多年來,並不因此而導致佛教分裂。這體現了佛教徒獨一無二的容忍精神。
觀自身不淨:觀身死、屍發脹、變青瘀、膿爛、腐朽、蟲吃、骨鎖等;
觀他身不淨:觀種子不淨(以過去惑業為因,以父母精血為種)、住處不淨(住母胎)、自相不淨(身具九孔,有唾涕大小便等)、自體不淨(由三十二種不淨物組成身體)、終竟不淨(身死後或土埋成土,或蟲吃成糞,或火燒成灰)。修此禪觀以消除對人生的貪戀,堅定出世修行的決心。
三乘根本沒有,連一乘也沒有,沒有苦、集、滅、道。沒有十二因緣。沒有六度,什麼也沒有。
有弟子來我這裡出家,我問:
「我這裡什麼也沒有,你來我這裡出家做什麼?」
弟子答:
「我修戒、定、慧。」
我說:「我這裡也沒有戒、定、慧。」
弟子莫測玄旨。
我提示大家:
戒、定、慧是三無漏學,是修學佛法中的一個過程。
但,已得「佛慧」的人,「圓滿正覺」的人,「開悟」的人。
要戒、定、慧,作什麼?
「雲在青天水在瓶」。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有与生俱来的,有长期修习的。感觉“渐”“顿”都是根性。
將分別心與執著心放下,就是做為佛教徒的基礎了。也就是禪宗的:不思善、不思惡、而將心念專注於當下,而煩惱即是菩提的種子,只要去除瞋心、則當下即是佛國淨土。
古代醫家論腹痛泄瀉和現代的腹瀉型大腸激躁症不謀而合。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肝旺脾弱的腹瀉,多系腹中先脹,繼而作痛,瀉下不多,瀉後舒暢,反復發作。” 吳鶴皋《醫方考》所雲:"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驗方:白術180克。白芍120克。陳皮90克。防風60克。 調製成散,每次10克,一日3次。白朮,大量使用,重點在於補脾健運,實土以禦木乘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陳皮,理氣醒脾以調中。防風,升清止瀉,散肝舒脾。不拉肚子才是真的好漢!
年轻人老喜欢把时间花在在网络上,最后得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所以如果你能读更多的书,你就能变得更好。
《'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詰經》、《維摩經》,或称《不可思議解脫經》、《淨名經》,是大乘佛教的佛經,而本經在藏傳佛教大藏經當中,則稱為《無垢經》,表示藏傳佛教的禪密淵源。該經共三卷十四品,以維摩詰居士命名。經中的主角人物是以居士身份出身的維摩詰菩薩。維摩詰家財萬貫,平常救助貧民、布施僧侶,樂善好施;而且不執著於外相,為了度化眾生,維摩詰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說法,也可以向王公貴族說法,甚至在妓院、赌場向貪歡求樂的鄉民说法。經文主要講述了發生在毗耶離的一次法會,敘述維摩詰菩薩與諸位菩薩和聲聞羅漢滿智慧和譬喻的問答。这是《不可思议品》。讲到不可思议處,维摩居士家中有天女现身,散下天花供养大家。舍利弗便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卻告诉他无始无终的道理。舍利弗告訴天女這麼強大,为什么不变成男人?天女說舍利弗怎麼還有男女相之别。天女当场把舍利弗变成了女人,自己变成了舍利弗。《维摩诘经》中的故事性很強,例如天女散花、请饭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鲜活,想象奇迥,富于文学趣味。用浅近的方法引生大众的信仰,是大乘经典的一大特色。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最愛清谈與《维摩经》,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大量反映恶报、地狱等场面。僧肇在读《道德经》有 “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之感叹,后来读到《维摩诘经》,決定出家。《高僧传》记载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王安石作过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思想,深深影響了禅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謂的“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维摩诘经》中的许多典故,多变成禅宗公案。宋代以後的士子多好禅学,常講《金剛经》、《楞严经》和《圆觉经》。自此《维摩诘经》的影响變小。
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
一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
當精進一心
查理就是如此独特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比如说,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首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查理在他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收集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查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要使用所有的工具,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的证据,并随时修正。
斷貪欲 瞋恚 愚癡
人机结合:收集脑电波对应的人脑信息,在体外将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结合后的波谱再反向辐射进入人脑,完成人机智能结合。几个影响:1大幅缩短人类智力发展所需的时间。只需几个月的时间将过去需要几十年自然学习的知识和情感“灌入”人脑,理论上一个少年的智能可能达到过去70岁成人的智能经验。2种族混合。人机混合为人类混入其他物种特性提供可能。也可能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包括纯自然成长的人类也面临威胁。3意志永生。利用人机混合可以实现意志存储。一个个体的生理终结并不意味着死亡,其意志可以通过人机结合转移至新的生理个体。4基于种族的繁殖失去意义。人机结合技术与生物基因改造技术的结合理论上可以组合实现各种族特征。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边界中间,较为靠近尼泊尔)的太子悉达多·乔答摩(古译:瞿昙)(佛号释迦牟尼佛)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亿佛教徒,常被视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世界上,尤其是东亚、东南亚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在中亚和南亚地区文化曾具有广泛的影响。佛教的字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佛教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有些反对迷信,因而后世的佛教尽管有些神话故事与规范,始终带有一些不可知论的气息,佛认为不应该浪费时间思考对灭苦没帮助的概念,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世界佛教徒的人口分布是:汉传佛教地区67.3%(3亿6千万人),南传佛教地区28%(1亿5千万人),藏传佛教地区3.4%(1千8百万人),亚洲以外地区1.3%(7百万人)。
佛又称如来、应供、佛陀、佛祖、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大雄。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轮转生死。惟有断除无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脱离轮回。悉达多·乔答摩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道理。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断尽一切烦恼,最终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结束轮回,得到究竟解脱进入无馀涅槃。
依佛身有法 依法究竟僧
所謂信者。信增上戒,施,聞,捨,慧。是則為信。
佛教认为世俗和其他宗教的学说,都不能让修学的人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现前虽然看似有益处,其本质都是无常变异的,随著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显现苦相,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无漏”意指没有三界生死结䌸的缺憾,现世就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
三无漏学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防非止恶即为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即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恶证真叫做慧,慧能伏愚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最终可以令学人证得智慧解脱烦恼、究竟涅槃。三者彼此加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精进修行正确的三无漏学,才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