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有三相,就是无常、苦、无我。

正見具足


无人机、科技金融、人工智能技术更像一幅画上不同色彩勾勒的线条。道德、信仰、人本、善良、尊重、包容...更像线条下面这张白纸。纸白,画什么都好看,都鲜明;纸不行,整幅图画都暗淡。一个小例子:扎克伯格2018年的第一件事是把人们浏览Facebook上新闻反馈的功能简化掉,目的是减少网络沉迷的时间,当天股票跌掉5%, 也就是230亿美元。虽然少了些线条,纸还是很白。

若有業而無煩惱.愛.見.無明者。行則滅。


1 趋势在结束前一直是你的朋友;2 要让跑赢的股票继续奔跑。一个趋势可以长达数年,也可短到零点几秒,但投资策略通常要捕捉的是三个月、六个月或一年的趋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动能投资组合完美地体现了市场的共识,即应该大幅增持银行股(理由是利率上升和监管放松)和科技股(理由是低通胀环境下的增长),同时大幅减持房地产股(受利率上升打击)和主要消费必需品股(这种时候谁还需要未雨绸缪?)。

通胀是这种共识面临的最大风险,债券持有人也有理由担心近期的通胀上升。不过动量投资者还需要一批稳定的追逐历史趋势的新买家入场。互联网泡沫提醒我们,趋势持续的时间总是会长于预期,泡沫破裂的时间则很难预测。而且要破坏动能,并不一定需要市场出现整体性问题,只要资金在通胀因素的驱使下由科技股转入动能已开始增强的周期股,就足以对现有的动能投资组合造成破坏了。


根据佛教传统,四圣谛学说是部派佛教的教义核心。

苦谛: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这些苦难不会因为人死亡结束,因为人死之后不是彻底消失,仍然会轮回不息,不论在地狱、人间还是天堂,苦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佛教还认为,世间的物质和心理都是变化不定的,这叫做无常。对众生来说,因为于无常败坏法起贪著,则将造成身心的炽燃大苦,因此说无常故苦。
集谛: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在于因无明而于六根触受起爱执,而导致后有生死的纯大苦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十二缘起。
灭谛:佛教认为只要是轮回,就无法避免会受苦。有情众生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这一个办法。
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方法主要为戒、定、慧三学。依八圣道,便可以达到涅槃,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果。

佛教认为,世间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存在。世上没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合和而成;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影响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后果,而这种因果关系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链条。

且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也随著现象的生起,而损耗其赖之生起的因缘,是故世间一切皆无法恒常。

转贴-知惭愧(外一则):前几天亲戚们聚会,饭桌上谈到一些往事,我不免话多。我说,一句问心无愧,是常听到人家挂在嘴边的,个个都说得很响亮,但我就不敢说这个话,因为我自觉是问心有愧的,且愧还不少,有一事之愧、一言之愧、一念之愧、一生之愧。我不会喝酒,饭桌上这番感慨真不是酒话。
有一位印光法师,是弘一大师的师傅,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很大,在佛教界威望极高,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他却自称“常惭愧僧”。这样一位高僧大德,怎么还会“常惭愧”呢?有人怕是要说了,这个老和尚矫情吧。但我就能懂得一点点这个“常惭愧”。有一句话叫清夜扪心,有愧无愧,请来试试这句话,不是在人前咚咚拍胸脯,而是半夜躺在床上摸摸自家良心,此时世上还有几个人是无愧的?常摸摸腔子里那个良心,自然也就要“常惭愧”了。吃的五谷杂粮,人都难免有愧,只是有人知愧,有人不知愧。在我这样的好弄笔墨之人,自知惭愧,战战兢兢,则写几篇小文章总是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高谈道德,不好意思大言欺人,不好意思有一点点教训的腔调。如此,则常怀惭愧之心,反而此心稍安矣。


因果也谈性也谈。感觉心命二义算儒学归宿也算佛学入题。

譬如世間所作,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內六入處而得建立。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易》本圣人观象立法,示人以明明德、亲民之道,非徒只为卜吉凶已也。后世学者,舍本逐末,遂成艺术,可哀也已!试观每卦之大象,其语言多剀kǎi切详明。如乾卦,则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则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六十四卦之大象,可录之一幅,以为立身行道之准。将由此以继往圣、开来学,岂区区然只成一算命之艺,以求糊口而已哉?吾言不足为轻重,试熟读各卦之大象,自可悉知,况各卦之全文,及一部之全文乎?《易》乃圣道之源也,故孔子读至韦编三绝。年将七十,尚期天假以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何如哉!愿深长思之,则幸甚。

付费的书都可以不读。《四书》免费,《易经》免费,《庄子》免费,《圣经》免费,《塔木德》免费,所有的佛经都免费。有智慧的书像一棵树,读书人的心像只鸟,鸟儿落在上面它就托着,鸟儿飞了就飞了,树还站在那里。不管多有名的书,只要收费就不是用来“悟”的。钱能买来的东西就还是东西,也只不过是个东西而已。

尊者摩訶迦葉語舍利弗言:
「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為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
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動、為慮、為虛誑、為有為、為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
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

諸有於彼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欲界(梵語:कामधातु,kāma-dhātu),佛教術語,世界的三種區域之一,與色界、無色界並稱為三界。

欲界是由欲樂(kāma)與界二者形成的複合字,在此界是由物質主導,以追求欲樂為主,故而得名。欲界包含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六種不同境界。

若說欲界中的天界「欲界天」,則是相較於更高層次的另兩個天(色界及無色界)之後的最低者;生於此界者有色身(物質身),亦有男女飲食之欲樂。

色界雖因禪定力堅固而沒有男女慾望產生,但仍有男女相存在。在「壞劫」時期,初禪以下的世界都被毀壞;經過「空劫」之後,在「成劫」時期,再次形成初禪以下的世界;在「住劫」之初,地表初成,有地乳自然產生。光音天有天福已盡、禪定力退失的男女天人,會被地乳所誘,而來到地上,吃了地乳之後,身體變重而失去飛行能力,遂成為最初的人類。他們失去了天衣的遮蔽,露出了身體,男女互相見到彼此的身體,於是產生情慾,而組織家庭、繁衍後代。

墨子的糊涂,取名非攻;
孔子的糊涂,取名中庸;
老子的糊涂,取名无为;
庄子的糊涂,取名坐忘;
如来的糊涂,取名非相。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此谓诚于中行于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堕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難得糊塗。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當境愈寬而心愈專一。 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

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然亦須隨分隨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徹底放下,徹底提起。中、下之人,以無一切作為,遂成懶惰懈怠,則自利也不認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楊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

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過衍,知過必改,見義必為。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定慧并非单指出家人参禅打坐的功课。如果一个人的定慧还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形式,就是有为法,即二法。不论出家在家,心是一体,本性是佛,定慧无别。
僧与俗、是与非、作佛、善恶、定慧本无差别。定是心与客观事物、环境、动乱毫无相干;慧是心与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是非烦恼毫无关系。定慧是自然自在不动心,不是用任何方法取来得来的。和光混俗,心不在焉。人生社会无一不介入。非离开社会家庭到深山老林之清净环境。幼儿之心,天真活泼,学赤子混沌之心,不参禅,不打坐,就是功夫。定慧是平常心而发,定是心不被物转,慧是佛性本能的妙觉灵通。在客观环境是非动乱之中,定慧不失不变,一生一世如此,僧俗皆如此,即是定慧均等。定不失慧,慧不失定,心平自然,本无定慧。定念心动,慧念法生,心念来去自由。是非平等,何生定慧?自心如如不动,不就是定慧么?什么在家,出家、和尚、居士……这一切如梦幻泡影。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培養定力,要從嘴巴開始

把嘴巴管嚴實點,也是一種禅定,也是一種修行。張嘴講話很容易,懂得閉嘴卻很難。少一點負面的語言,多一些正面的好話,學會贊美別人,多念經,多持咒。貴人語遲,敏於事而慎於言,多講一些有意義的話,語言才會有分量。。

講是非、揭傷疤、偷拍偷窺別人的隱私,現實就是這樣,跟吃喝嫖賭等負面信息相關的語言就會傳播得廣,無聊的八卦才有人看。作為一名修行人,不能這樣隨波逐流,我們要學會將心比心,如果有人用這樣的方式制造你的八卦是非,你一定不會快樂,既然你不喜歡別人講你的八卦,就勿施於人,自己懂得閉嘴。

培養自己的定力,要從嘴巴開始,訓練自己有一張“禅定”的嘴。

多關注自己的嘴巴,讓自己堅持去說正面的語言,讓自己堅持不說負面的語言。能持之以恆堅持一件事情,就叫禅定。做一、兩天簡單,堅持做就不容易。慢慢養成善護念身口意的習慣,經常反觀內心,隨著內心能量的提升,言語和行動就都會充滿力量。

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真修行人,於塵勞中煉磨,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方為實在功夫。


你的成功一定基于成就其他人。

我今当舍嗔恚.刚强.粗涩.

持經 佈施 持戒 忍辱 禪定 不瞋 不惡口 恭敬塔廟 謙下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佛法如錢,在人善用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一生中绝对不能做地有三件事:
1.不近人情的事。 2.不通人性的事。 3.不合人道的事。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诚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则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矣。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人秉陽氣以生,陽親上,氣恒發越於頂,睡則神聚於心,靈光與陽氣相映,如鏡取影。夢生於心,其影皆現於陽氣中,往來生滅,倏忽變形一二寸小人,如畫圖,如戲劇,如蟲之蠕動,即不可告人之事,亦百態畢露,鬼神皆得而見之。心之善惡亦現於陽氣中。生一善念,則氣中一線如烈燄﹔生一噁心,則氣中一線如濃煙。濃煙冪首,尚有一線之光,是畜生道中人﹔並一線之光而無之,是泥犁獄中人矣。人心本善,惡念蔽之。睡時一念不生,則此心還其本體,陽氣仍自光明,即其初醒時,念尚未起,光明亦尚在。念漸起則漸昏,念全起則全昏矣。君不讀書,試向秀才問之,《孟子》所謂夜氣,即此是也。鬼神鑒察,乃及於夢寐之中。

刘举人能记得前世的事情。他和我已故的同族兄长蒲文壁同一年考中举人,曾清清楚楚地谈论前世的事情。
他自称自己第一世是个乡绅,品行多有不检点,活到六十二岁就死了。他初次见到阎王,阎王以乡里长者的厚礼对待他,给他赐坐,请他品茶。他瞥见阎王杯中的茶水非常清澈,而自已杯中却浑浊如胶。他心里怀疑莫非迷魂汤就是这样子?他趁阎王不注意,就将杯中茶水悄悄倒在桌子下面,假装喝完。过了一会儿,阎王查出他前生的罪恶,一怒之下,命令群鬼将他揪下去,罚他做马。立即就有恶鬼将他捆绑起来拉着走。他被拉到一家大院跟前,只见门槛很高,无法跨越。他正踟蹰时,恶鬼用鞭子猛抽了他一下,他疼得栽倒。当他抬头看时,发现自己已在马圈里,只听有人叫道:“黑马生了个小驹,是匹公马。”他心里很清楚,嘴里却说不出话。他觉得肚子很饿,迫不得已,就靠近母马来吃奶。过了四、五年,他就长得身高马大,最怕抽打,一见马鞭,就惊恐逃窜。每次遇到主人骑他,就放上鞍子,又加上障泥,轻轻拽住辔嚼,这样还不太痛苦。如果遇到仆人、马夫骑他时,不用鞍鞯,用两脚紧紧夹击马腹,直疼到心腑里去。他忍不过这种折磨,气得三天不吃东西,就死了。他第二次到了阴间,阎王一查他罪罚期限未满,责斥他有意逃避惩罚,于是就将他一身马皮剥掉,又罚他做狗。他心里非常懊丧,不愿意去,群鬼对他一顿乱揍,忍不住皮肉疼痛,他就逃窜到荒郊野外。他心想着不如死掉的好,于是气呼呼地走上悬崖往下一跳,跌在地上爬不起来。他再抬头一看,自己已经趴在狗窝里,母狗正爱昵地用嘴添着他的头和身子,他明白自己又生在人世上了。稍稍长大一点,看见粪便之类,他知道那很污秽,闻上却还有些香味,但他决心不去吃那些东西。大约过了一年,他常常气得要死,又害怕阎王责斥自己罪孽未满有意逃避,只好强忍着。无奈主人养着他又不肯杀,于是他故意咬掉主人腿上的一块肉,主人怒不可遏,一顿乱棒将他打死。
他第三次来到阴间,阎王再次审讯他,憎恨他是疯狗,于是又鞭打数百下,再将他罚为蛇。他被关在一间阴暗的房子,见不上太阳,苦闷极了,就沿着墙壁往上爬,从屋子的一个孔穴钻出去。这时他发现自己伏在深草丛中,居然成为一条蛇。他发誓不残害生灵,饥饿的时候,只吞食树上的果子。过了一年多,他常常思索着,自杀不行,害人而死也不行,想找一个好死的上策却没有。一天,他正躺在荒草丛里,听见一阵车轮声传来,他急忙爬出去挡在路当中,车轮飞驰而过,他被压断成两截。阎王纳闷他这么快又来了,他赶快伏在地上申辩。阎王见他这次是无罪而死,就原谅了他,准许他罪期已满再回阳世做人,这就是刘举人。
刘举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读书能过目不忘,辛酉年考中举人。他常常奉劝人:骑马一定要放上鞍子,千万不要用腿夹击马腹,这比用鞭子抽打更厉害。
异史氏说:“禽兽之中,竟有王公大人在其中,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王公大人之中,未必没有禽兽。所以贫贱之人做善事,好比想要得花而栽树;高贵人家做善事,好比已经有了花儿,还要更精心培养其根基。栽下树木可以使其长大开花,培养根基可以使花保持长久开放。否则,拉车或被笼套所束缚,那就是做马;再不然,去吃粪便,经受烹割之苦,那便是做狗;还不然的话,就要披上鳞介,将葬身鹳鹤之腹,这就是做蛇了。—-以小罪而生大怖畏

必須生大慚愧。具大怖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