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
人的一生应该心地善良,做人厚道,与人为善,善待生灵,才能善终。
心歸於一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早上6点多,透过窗帘缝,我瞄了一眼微亮的天色,打算起床了。穿上拖鞋看见组织已经坐在饭桌旁吃早饭,手里还拿张海报,真他妈认真!拿起脸盆,我发现大儒还躺在被窝里说梦话,皱着眉头,眼镜就放在他枕头边。端起脸盆,刚晃出宿舍门,姜姜满头汗溜达着上楼梯,只说了一句“累死我了……”就进了宿舍。我走进水房,明明在靠窗户最近的一个龙头,一边听耳机,一边在大红盆里投衣服。见我来了,明明问“你还没走呢?” 我愣住了,没听明白。正在我发愣的时候,小白穿着跨栏背心睡眼惺忪的端着盆来洗脸。看见我俩,小白说“早”,说着他从脸盆里拿出肥皂盒,放在水池中间的木头板上,叹了口气“明天我就走了……”明明停下手中揉搓的衣服,瞪大眼睛问“你定下来了?去哪?” “#$%的研究员”。“那么远?”明明接着问。“嗨,先干着再说吧。”小白一边说一边开始洗脸。我这才意识到大家都毕业了,都要去工作单位了。我正发呆,有人喊“有德!有德!”我一回头,床头的表6:39。—-这是我今天早上做的梦。我经常做学校的梦。据我了解,咱们大家在大学是缘分,缘分尽了就散了。和家人、朋友都是一样的,每天都在毕业。
你能看多远?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家长都特紧张,生怕填错了志愿耽误了孩子的前程,都想一眼看到孩子毕业,最好是看到孩子成家立业,看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公司开年会的时候,老板们都喜欢订计划-新年计划,三年计划、五年计划...计划拓展业务,计划利润翻番……大多数做计划的人都对自己的判断信心满满,但当孩子结婚的时候回忆孩子填报志愿的事情很多都泯然一笑,当退休的时候再回忆20年前的公司5年计划免不了释然长叹。走的路长了才不觉得一段风景那么重要,人一生区区三万天的阅历实难看得太远。看得了十年,看不了二十年;看得了二十年,看不透一生;看透了今生,看不透来生。经书上讲,只有佛能看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无穷无尽,所以说凡人看到的都是片段,更都是片面;每个人的判断基础也最多不过那区区三万天的认知。甲看10分钟电影,嘲笑只看了5分钟电影的乙讲错了剧情,丙看了20分钟电影便说甲也错了,可丙自己也只不过多看了10分钟。你错了我对了,你对了我错了…其实哪有什么对错,这片子根本没有结局,不同的人看的时长不同,进场的时机不同,感受到的情节都不一样,领悟到的精神更不一样。门口公告栏里写得分明:全天放映,不清场。
导演的价值在于把性灵引领至其未曾到达的境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价值观仍属于同一个境界。人与非人、生命与堙灭、自我与非我...超越了上面的境界。好的电影是用美学的方式演绎哲学,而不是用艺术的手法描写平庸。
淡化“我”的意识可以减少烦恼。“我”是所有感受的前提,是拥有的前提,是控制的前提,是失去的的前提,是没有的前提。“我”很高兴,“我”很伤心...是感受。“我”有钱,“我”有朋友...是拥有。“我”有责任,“我”有权力...是控制。“我”会生病,“我”会贫穷...是失去。“我”不关心,“我“没关系...是没有。感受、拥有、控制、失去、没有...都会变化,适应或者改变这些有时很难做到,但如果从根本上淡化了这一切发生作用的基础-“我”,很多烦恼就会消失。消灭“我”比消灭环境要容易得多。因为“我”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在外界。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我”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极限状态下的“无我”就完全脱离环境的影响。一头黑牛与一头白牛一同拉车,使他们同进退的并不是车子本身,而是两头牛中间连接的木棒。黑牛就好比感受、拥有、控制、失去、没有...,白牛就好比由此引发的烦恼,而中间的木棒就是“我”。正因为有了“我”这根木棒,烦恼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显现出来,才会“因境生心,触景生情”。消灭“我”对大多数人不容易,但烦恼生成的时候,适当淡化“我”,可以简单高效的恢复平静。
工作的初级目的和意义是“为钱工作”;
工作的中级目的和意义是“为提供优质、超值的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工作”;
工作的高级目的和意义是“为提高心性、修炼灵魂而工作”。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如果人有问稻盛和夫:你为何来到这世上?他说,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现世”中所经历的一切,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场所。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
父子天性相關
若習氣深厚,尤當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以菩薩救苦心切也。
人之受生為人,皆有前世所作罪福因緣而為生富貴貧賤之張本。
佛法法法圓通,若以志誠心受持,必有不測之感應,然唯念佛念觀音尤為易於感通也。
母子连心,父子相关。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在可见的日常生活濡染。近代及古代多有记载:子女意欲父母康健,当自身多行善事,则代父母积德造福;亦有父母为子女求平安,自身放生布施,其子女皆可脱离苦难。不只是福禄、平安,其他诸如聪慧、子嗣、官禄亦皆应验。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父母,加强对自身的修养都可以为亲人带来利益。
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受住。
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數無量,如是,心與慈俱,修習、多修習,諸有量業者如甲上土,不能將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婬對以喜心,妄語對以捨心,不得為比。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你拿來與別人分享,不但不會減少還會越來越多。它比黃金難得,卻俯仰可見。黃金不能讓你在離開的時候對自己的人生更滿意,它可以使你永遠脫離苦難。它不在任何地方,只在你心裡。
佛经两则有感:一。“須菩提, 於意云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眾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如來 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我拙陋的理解是:“须菩提,你们不要有这种想法:我会度脱众生。不要有这种念头。为什么这么说呢,真的没有众生是如来度脱的。如果说有众生是如来度脱的,那么如来自己就有你我的分别、人与非人的分别、众生与非众生的分别、寿者与非寿者的分别。”而这些分别正是佛教导人们不该有的认知。所以任何真正的醒悟都是自己内在的醒悟。二。印光大师:“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 按照维基百科上的说法也是这样的。經曰「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由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見微細罪能生怖畏。
畢竟住一乘
1.尽管犯的错误很小,仍旧心生恐惧。2.心性贤善,不让别人生气,不惊吓别人。3.无论得失,不计较,心平等。4.远离不良行为、不良口舌、不良想法,不种恶因。5.若有疑惑,及时寻找良师益友,解除愚痴的想法。6.不断完善自己,无论别人学与不学,自己始终坚持学习。7.行正道,依正见。不走歪门邪道。8.从生至死勤奋努力,从不懈怠,从不厌倦。以上是“丈夫八德”。
要真正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才是做一个成功的人。做正直人必须不贪图小利,多为别人着想,而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勤奋努力,诚实守信。
要想成功,在其他所有基础条件齐备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意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
要有狮子一样的雄心,还要有菩萨一样的善心。
不依覺、觀而修禪。
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
为什么伏天生出的瓜果可以在秋季成熟而过了伏天生出的瓜果难以成熟?夏天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起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所谓“伏”指的是“金伏于地”。过了伏天,金气出于地,而“金”克“木”,所以草木过伏皆克制于“金”,果实难成。劳动人民伟大!
完美的实现,不在于无可增添,而在于无可删减。
唯有如來智慧解脫究竟涅槃,更無餘乘而得度脫,以是義故名為如來。如來如實覺了如故,名為如來。知諸眾生種種欲樂,悉能示現,故名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根本,斷於一切不善根本,故名如來。能示眾生解脫之道,故名如來。能令眾生遠離邪道住於正道,故名如來。演說諸法真實空義,故名如來。
在家菩薩住於慈愍不惱害心,應修二施。何者為二?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出家菩薩應修四施。何等為四?一者筆施,二者墨施,三者經本施,四者說法施。
以是義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說有開遮,名不盡護。聲聞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為盡護。何以故?優波離!求大乘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為難得,具大莊嚴乃能成就。是故菩薩雖於無量阿僧祇劫往來生死,終不生於厭離之心。以是義故,如來觀察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厭離法,不應一向說於速證涅槃之法。應當為說慈喜相應甚深微妙無染之法,遠離憂悔無繫著法,無障無礙性空之法。菩薩聞已,於生死中而無厭倦,決定圓滿無上菩提。
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施舍财物的果报是有限的,而施舍思想的果报是无限的。施舍财物果报在欲界本身,施舍思想的果报不但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在这三界之外。私案:如果不为果报而布施,境界更高。如果不待施舍主动学习,境界更高。
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
...南無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明代永樂御製序文:觀世音菩薩,以爍迦羅心應變無窮,自在神通遍遊法界,入微塵國土說法濟度,具足妙相弘誓如海,凡有因緣發清淨心,纔舉聲稱,即隨聲而應,所有欲願即獲如意。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者,為度脫苦惱之真詮也。人能常以是經作觀,一念方萌,即見大悲勝相,能滅一切諸苦,其功德不可思議。朕惟天道福善禍淫,故佛示果報,使人為善而不敢為惡。夫天堂、地獄皆由人為,不違於方寸之內,故為善者得升天堂,為惡者即墮地獄。夫忠臣孝子吉人貞士,其心即佛,故神明芘佑,業障俱泯,是以生不犯於憲條,沒不墮於無間。夫兇頑之徒,一於為惡,棄五倫如敝帚,蹈刑法如飲甘,寧餧羅剎,不欽佛道。然人性本善,所為惡者,特氣質之偏;苟能改心易慮,修省避畏,轉移之間惡可為善矣。為善則即善人,昔之所積之咎,如太空點塵、紅罏片雪,消滌淨盡,雖有果報將安施乎?朕恒念此,惟恐世之人有過而不知改,乃甘心焉以自棄,遂表章是經,使善良君子永堅禁戒之心,廣納無量之福,為善功德豈有涯涘哉!永樂九年五月初一日
達摩血脈論: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其实前四句都在轮回,所以有第五句。尽管第五句是禅宗的理想,但前四句中的任何一句对于人的行为又是必然结果。以下是阿含经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正是“念佛得因果”,业力对往生的决定性作用。简略翻译如下:一天,佛在迦昆罗卫国中的尼拘律园中。释氏族人中的一个人来向佛请教。他说自己的国土中人们都很富足,而大家的享乐也很火爆,经常能看到游行的狂热人群。他担心自己也会与这些狂热的事物同生共死。可是佛告诉他不必担心,他死后的肉体会随火入墓变为尘埃,但他的心、意、识由于经常修习佛、法、僧,受正确的信念熏陶,受持戒、布施、闻、慧的熏陶,精神和意志会上升到安乐的地方,而不会堕落到畜生、地狱、恶鬼的世界。原文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
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戒而不犯。
佛經上,佛陀不是說「我現在要宣說『四不壞信』」,而是說「有這些法則,一個人可宣稱入流」。
脅尊者曰:『此應名不壞淨。言不壞者,不為不信及諸惡戒所破壞故。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淨相故,戒是大種清淨相故。』
汝觀如來之所說法如是清淨,若有以法觀如來者,彼於如來見不清淨。何以故? ... 如來超過諸表示法,不可宣說,一切語言皆清淨故,是故如來最極甚深,廣大無量。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少欲知足
悉令永離一切妄想顛倒垢縛
心自性清淨
染淨相應處 不染而清淨 不相捨離法 自然無分別
於諸世間得無所取。不取已。無所著。
云何修行歸依之行。何等歸依所得功德。答歸依有三種。謂佛法僧。四緣故有爾所歸依。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興供養乃生歡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眾皆可歸依。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當知復有四種正行。一諸根不掉。二受學學處。三悲愍有情。四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受歸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淨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歸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诸华之中,莲华最胜,华尚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芬陀利。未敷喻二道,将落譬泥洹,荣曜独足以喻斯典,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该,故乘者以之而济;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大;应务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寻其幽旨,恢廓宏邃,所该甚远,岂徒说实归本,毕定殊涂而已耶?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照其不灭。夫迈玄古以斯今,则万世同一日;即万化以悟玄,则千途无异辙。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
瑜伽师地论。此论相传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受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瑜伽师地论》是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种性或无种性”,即不论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论修行都可各获己益,令具有“菩萨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诸乘之文义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断除一切障碍、修学一切善法、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利利他永无止尽,故本论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迈向成佛之道所必须依循的根本大论,亦是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求法之最大要因。《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最殊胜、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绍佛学与佛法。它并非佛学概论,而是一部很详细、很深入性开示佛法的论典,这部根本论著含盖三乘理事圆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圆满佛道52位阶的修证。其范围涵盖“害怕生死转回、急于解脱出离三界”的声闻小乘佛法、缘觉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的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因为众生对于修学佛法的发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异,如此对于深习佛法,尤其是对于修行这件事,特别是在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两方面,更符合佛所说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说的正知正见,能够通达修行的终极道路。
我们现在所处的劫称作贤劫,庄严劫是贤劫之前的劫名。而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在《阿含经》中有数处提到过去、现在佛,其中有一部经名为《七佛经》。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现在之世,时当贤劫。谓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时,大水弥满,有千枝莲华出现,金光普照。净居天见,乃曰:‘稀有此瑞!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以此劫,号为贤劫。释迦牟尼佛,乃贤劫第四佛也。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八大菩萨为: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慈氏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王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所说:“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