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常不染

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諸菩薩見世間涅槃道平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广义的学习又不仅仅是读书,游历千山万水、结识天下豪杰都是学习。但游历和结识如果不与思考相结合,带来的可能是迷茫,甚至是迷而不知。同样的,如果思考仅仅停留在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的层次,而不能通过学习去了解更高层次的精神认知方法,思考带来的可能是混乱,而不是醒悟。

依彼善吉者,說離二種障故。二種障者,一者煩惱障,二者三昧障。離彼二障,故言無所行。以是義故,說名二種障離彼二種障,故名為無諍無諍行。

道德是低维的,只有对错与是非。而解决问题,需要智慧。

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

無分別之人,不分別世間,不分別涅槃,涅槃有平等。

見苦果樂果,此依性而有。

不淨時名為眾生。不淨淨時名為菩薩。於善淨時名為如來。

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

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分別。彼清淨心於三時中次第於過失時。於功德時。於功德清淨畢竟時。同相無差別。猶如虛空在瓦銀金三種器中平等無異無差別一切時有。

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故。自此已下。即依此三時。明如來法性遍至一切處。依染淨時不變不異。

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

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煩惱本無體。真性本明淨。

一切諸煩惱虛妄分別。自性清淨心如實不分別。

一切烦恼的起因,都是不真实的虚妄心对事物的看法有迟缓、大小、轻重、美丑、善恶、好坏、你我、爱憎、悲喜等等“分别心”引起的。自性本来清净,真如实性,对万物没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即离本心自性。

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境界。


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 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指定慧双修。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又作寂照、明静。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故称“止观不二”。主要有三种方式,即:
渐次止观:持戒修定,以渐次悟入实相。
不定止观:顺应众生之根性能力,依其实践顺序亦不定。
圆顿止观: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天道,令諸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何等為四?謂:
有一類,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
復有一類,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
復有一類,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捨」,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
復有一類,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

見可見處。見所起處。見纏斷處。

於一切見都無所得。

以不生煩惱故,生諸善法。

曾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

於一切世間作慈心色像。
於一切世間觀察生滅。
一切世間無我像類。

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娑婆也譯作索訶、娑河),是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眾生安忍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意譯作雜惡、雜會、忍土,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一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离间语。六麁恶语。七杂秽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行此十种恶行所造之业称十恶业,会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也称十恶业道、十不善业道。

尔时佛告长者言:“汝应善听!一切有情造种种业,起种种惑。众生业有黑白,果报乃分善恶,黑业三涂受报,白业定感人天。又业有分限,命乃短长。复次补特伽罗有业,多病少病、端严丑陋。或复有业,补特伽罗,富贵贫穷、聪明智慧、根钝愚暗。或复有业,补特伽罗,生三恶趣。或复有业,生欲界人天乃至有顶。……”
尔时佛告长者子言:“有十善业应当修习,若十恶业汝应除断。”

十善業道,是於十惡行所依止之處,遠離故而發起之業道:

不杀生: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不偷盗:不偷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不妄语:不對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不两舌:不對他人提是非,不挑拨离间。
不恶口: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不贪欲:不貪戀他人財富而欲求自身財富。
不嗔恚:不怨恨或憎惡他人。
不愚癡:不誘惑或迷惑他人。
正見:有施與,有愛樂,有祠祀;有妙行、惡行,有妙行、惡行果;有此世,有他世,有化生有情;有父,有母;世間有阿羅漢,有正至,有正行此世他世,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正見不等同於三善根中的無癡,正見引領諸世間善行、出世間正行。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13: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13: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13: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3: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13:9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13: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13: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13:12 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注:“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盡諸有漏

爱是耐心的;爱是仁慈的;爱不嫉妒或夸耀,傲慢或粗鲁。它并不坚持自己的方式;它不会烦躁或不满。它不会因不法行为而高兴,但会因事实而高兴。它承受万物,相信万物,希望万事万物,忍受万物。爱无止境。但至于预言,他们会结束;至于说方言,他们会停止;至于知识,它会结束。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而我们只是部分预言;但是当完成时,部分将会结束。


做人做事不可太绝。清朝文化部长纪晓岚写过一个故事:一个叫周仆的人与一个狐女相恋,伉俪情深二十余年。有一天,狐女哭着说自己修炼了四百年,升仙之日已定,自己与周仆的缘分到当月19号就到尽头了,自己已经准备好周仆续聘的彩礼,并把提前为周仆订婚的女方地址都告诉了周仆。结果当月15日一早,狐女突然与周仆告别。周仆很奇怪,怪她没到日期就辞别,狐女说,缘分一日不可增,也一日不可减,特地留下三日,也好与周仆未来能再见一面。说完就消失了。数年后,狐女果然突然出现。与周仆相聚三日后,狐女说,你我缘分已尽,从此永无相聚之日了,说罢消失。狐女修炼四百年,做事仍留余地,惜福的人应该借鉴。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因此,即便是爱,也不可太尽。因此作为父母,疼爱子女很常见,乐于为孩子付出全部。但无论是财力还是体力,都不可太尽,否则缘分消耗太快。与朋友、同事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与人见面次数有定数,见一次少一次。不只是见面次数,财物、劳力...都有定数。反过来,当你对某人不耐烦的时候,千万别急,你们的缘分也是定数,见一次少一次,挨一次折磨少一折磨,且行且珍惜吧!

覺一切種智。離一切習氣。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