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瞋心安穩,殺瞋心不悔;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
法無優劣故得涅槃。知諸法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解脫故得涅槃。平等解脫知見故得涅槃。是故世尊說。涅槃界一味等味。謂明解脫一味故。
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
安所遇不動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一切眾生界從無始世界來客塵煩惱染心。從無始世界來淨妙法身如來藏不相捨離。是故經言。依自虛妄染心眾生染。依自性清淨心眾生淨。
罵者不還罵。瞋者不還瞋。打者不還打。觸者不還觸。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指定慧双修。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又作寂照、明静。
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故称“止观不二”。
修习止与观三种事由,即为不放逸、庄严大智、得自在等三事,而修习奢摩他(止)。或为观生死恶果报、增长善根、破诸烦恼等三事,而修习毗婆舍那(观)。盖止观即是修行者观行要法。
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修而生,皆为止观所摄。止能遮结;观能断惑。
止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
止能断贪,观除无明。
世间众生皆堕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安足下,
弯弯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里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世音菩萨生日:
诞辰日 农历二月十九
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
出家日 农历九月十九
沧州有庙,名叫插花庙。插花庙有一名尼姑,姓董。一次适逢观音菩萨诞辰,董尼姑为此准备贡品,快准备好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些疲倦,就靠在案几旁小憩。恍惚间梦到观世音菩萨对自己说:“你不献贡品,我也不会忍饥挨饿;你即使献贡品,我也不会有饱腹的感觉。你的寺庙门口有四五个流浪汉,始终没有人施舍给他们一点食物,很快就要饿死了,你把这些贡品拿给他们吃,所作功德胜过供奉我十倍。” 董尼姑猛醒过来,打开庙门,门口果然有几个乞丐,与刚刚梦境中所说的一样。她按照观音菩萨的指点,接济了乞丐。从此以后,董尼姑每年都把献给观音菩萨的贡品在献贡后施舍给乞丐们。她说:“这是观音菩萨的心意啊。” 原文如下:滄州插花廟尼,姓董氏,遇大士誕辰,治供具將畢,忽覺微倦,倚几暫憩。恍惚夢大士語之曰:「爾不獻供,我亦不忍饑﹔爾即獻供,我亦不加飽。寺門外有流民四五輩乞食不得,困餓將殆,爾輟供具以飯之,功德勝供我十倍也。」霍然驚醒。啟門出現,果不謬。自是每年供具獻畢,皆以施丐者,曰:「此菩薩意也。」
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
有一個好消息,科學院曾經有人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是關於一個法國的僧人。他們做了NMR(核磁共振成像),發現在他的腦部管理正面情感的區域,都非常地活躍,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法國僧人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我們都知道慈悲就是救難拔苦,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在經典裏其他的大菩薩布施,可以做到把頭、目、腦、髓都布施給需要的眾生;我們雖然做不到這個程度,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也能成就我們的布施波羅蜜。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1993年的時候有一個藥劑師;那一年當她在她的藥店忙著幹活的時候,碰到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這個老人身上有很多的病,有癌症、憂鬱症,還在輪椅上坐著,她在老人院住。這個製藥者聽說自從她先生和孩子車禍死了後,她就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意思了,於是慢慢地她就生了病,還變得憂鬱起來。剛好她來到藥店拿藥,她看到小姐在那邊工作;這個小姐多少知道老人的背景,就對她很熱情,招呼得很好,拿藥啊,推推輪椅啊的。不久碰到感恩節的時候,老人家就給她一個紙條,上面講:當時我的醫生對我一點笑容都沒有,當我先生和孩子走了之後,我本來想自殺的,但碰巧遇到了妳,是妳的微笑,給了我活下去的動力,所以這個感恩節我要來送妳這個卡片,感謝妳救了我的命。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我們的微笑擁有非常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救人一命。所以我們對人微笑,也是一種慈悲心的體現,可以幫助到別人。另外,對我來說,拔苦就是減少別人的苦惱。另外一個故事是:有個媽媽她叫她的女兒去買東西,可女兒去了很久也沒有回來;等女兒回來後媽媽問,妳為什麼回來這麼晚呢?這個女兒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在回家的路上,我碰上了我們的鄰居家的小女孩,她的玩具娃娃不小心被摔壞了,她就在那邊哭。」媽媽問:「你是不是幫她修娃娃了?」女兒說:「沒有啊,我就在旁邊陪她一起哭。」所以說雖然女兒並沒有做什麼大事情,沒有幫小孩子修娃娃;但女兒用一種慈悲心、同情心,最終減輕了小女孩的苦惱。曾經有一個地方,在選最會關心人的小孩子,就有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他聽到鄰居老太太因為老伴的去世,而傷心地哭,所以他就跑過去,趴在老奶奶的大腿上一會,然後就回家了。回家後媽媽問:「你有沒有說什麼話來安慰老人家啊?」男孩說:「我沒有做什麼,我只是在那邊趴在她的腿上和她一起哭。」最終這個小男孩,被選為最會關心人的小孩。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慈悲心就是給人們快樂。當你把快樂帶給了別人;這個快樂不會消失,它還會跑回來,讓我們自己也變得快樂起來,就像我剛剛講的實驗中的那個法國僧人一樣,我們也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離苦得樂。以前我們每天晚上請法的時候,上人就幽默地說:「你不苦就能樂了嘛!」其實我們想要快樂就應該多把快樂帶給別人。上面提到的那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他修的法門就是禪和慈悲。慈悲就包括利他、愛和慈悲。有一個故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一天,天使帶一個人去參觀地獄和天堂。參觀地獄的時候,這個人就看到地獄裏有很多很多的食物,但是人們都吃不到。原因是每個人手臂上都綁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勺子,這個勺子太長了根本放不到嘴邊。所以地獄的人都很痛苦,有得吃卻吃不到。然後天使帶他去看天堂,發現環境都一樣,但天堂的人們都過得很快樂。原來他們在用那個長長的勺子,在互相餵食物;他們互相幫忙,每個人都過得很快樂。他就不懂了,為什麼一樣的情況,在地獄那麼痛苦,在天堂卻很快樂。天使說,天堂的人知道如何幫助別人;但地獄的人們,都只會想到自己的利益,不會想到去幫助其他人。所以地獄和天堂,本來就是一樣的,只是人心不同罷了。阿彌陀佛!
正直心真實 身口亦復然
上上座比丘, 已斷諸貪欲,
超過諸世間, 一切之積聚,
深智少言說, 勇猛勤方便,
道德淨明顯, 我今稽首禮。
已伏諸魔怨, 遠離於群聚,
不為五欲縛, 常習於空閑,
清虛而寡欲, 我今稽首禮。
遮羅延勝族, 禪思不放逸,
內心樂正受, 清淨離塵穢,
辯慧顯深義, 是故稽首禮。
所得神通慧, 超諸神通力,
六神通眾中, 自在無所畏,
神通最勝故, 是故稽首禮。
於大千世界, 五道諸趣生,
乃至於梵世, 人天優劣想,
淨天眼悉見, 是故稽首禮。
精勤方便力, 斷除諸愛集,
壞裂生死網, 心常樂正法,
離諸悕望想, 超度於彼岸,
清淨無塵穢, 是故稽首禮。
永離諸恐畏, 無依離財物,
知足度疑惑, 伏諸魔怨敵,
身念觀清淨, 是故稽首禮。
無有諸世間, 煩惱棘刺林,
結縛使永除, 三有因緣斷,
精練滅諸垢, 究竟明顯現,
於林離林去, 是故稽首禮。
無舍宅所依, 幻偽癡恚滅,
調伏諸愛喜, 出一切見處,
清淨無瑕穢, 是故稽首禮。
其心自在轉, 堅固不傾動,
智慧大德力, 難伏魔能伏,
斷除無明結, 是故稽首禮。
大人離闇冥, 寂滅牟尼尊。
正法離垢過, 光明自顯照,
照一切世界, 是故名為佛。
地神虛空天, 三十三天子,
光明悉映障, 是故名為佛。
度生死有邊, 超踰越群眾,
柔弱善調伏, 正覺第一覺。
斷一切結縛, 伏一切異道,
降一切魔怨, 得無上正覺。
離塵滅諸垢, 是故稽首禮。
生者悉歸滅,諸行無有常,速生速死法,何可久依怙? 是故強其志,精勤方便求,觀察有恐怖,隨順牟尼道,速盡此苦陰,勿復增輪轉。
学习7件事
第一学习认错
人常常不肯认错,凡事都说是别人的错,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其实不认错就是一个错。
认错的对象可以是父母, 朋友, 社会大众、上帝,甚至向儿女或是对我不好的人认错, 自己不但不会少了什麽,反而显得你有度量。
学习认错是美好的,是一个大修行。
第二学习柔和
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到了人生的最后,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不会掉,所以要柔软,人生才能长久,硬反而吃亏。
心地柔软了,是修行最大的进步。一般形容执著的人说,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钢铁一样。如果我们像禅门说的调息、调身、调心,慢慢调伏像野马、像猴子的这颗心,令它柔软,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更长久。
第三学习生忍
这世间就是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万事都能消除。忍就是会处理、会化解,用智慧、能力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可以认清世间的好坏, 善恶, 是非. 甚至接受它。
第四学习沟通
缺乏沟通,会产生是非、争执与误会。
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大家都是龙兄虎弟,互相争执、不沟通怎麽能和平呢?
第五学习放下
人生像一隻皮箱,需要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就把它放下,应放下的时候,却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无法自在。人生的岁月有限,认错、尊重、包容才能让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学习感动
看到人家得好处,要欢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动。
感动是一个爱心、在几十年的岁月裡,有许多事情、语言感动了我们, 所以我们也很努力的想办法让别人感动。
第七学习生存
为了生存,要维护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不但对自己有利,也让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亲的行为。
记得每天晚上睡觉前问问自己:今天我发脾气了吗?有时发脾气是难免,但若时常遇事就马上发火,那只能说是没学到做人的道理。
於過去無憂 未來不欣樂 現在隨所得 正智繫念持
種植園果故, 林樹蔭清涼, 橋船以濟度, 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 客舍給行旅, 如此之功德, 日夜常增長。 如法戒具足, 緣斯得生天。
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此四相是佛教指稱的四種錯誤觀念。 我相,即我執,對「我」與他物有分別心;人相,認為「我」是個「人」,不會是他物;眾生相,認為「我」是依照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者」而生的;壽者相,認為「我」的壽命有一定限制,但死後靈魂不滅,進入輪迴。
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五蘊皆空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五蘊妄執的生起次第乃是「識、行、想、受、色」,所以其銷破次第也就是反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其實也就是覺知境界的五層存在次第。五蘊的五種覺知境界存在層次,也就是覺性的五種妄執障礙層次,也就是存在萬象的顯化層次,所以也就對應了菩薩修行習證的漸進次第。
你周围的人其实好久以前都认识。据《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本事品第四》记载,于过去世第三十一劫(1小劫可换算为1679万8000年;20小劫为1中劫,即3亿3596万年;4中劫为1大劫,即13亿4384万年)有佛号毗舍浮如来时,有一大婆罗门名弗沙耶若,令其弟八人安住三归受持五戒。弗沙耶若就是后来的释迦佛.其中弟二人乐离欲化众生,修六波罗蜜得无碍智,就是后来的弥勒菩萨和维摩诘菩萨。其他六弟依于五欲,为诸结所缚疑惑愚痴,就是后来的罗睺罗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波罗陀阿修罗王,婆稚毗卢遮那阿修罗王,波旬,和提婆达多.所以同样是兄弟,学习方向不同,转世的时空不同。导师重要,指示方向。朋友重要,影响意志。信仰重要,影响前程。
當斷世貪愛 無餘涅槃樂
光明無過慧
學佛者無不祈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有修智慧,才能明是非,除十惡,修十善,離塵垢,淨性體,度有情,入涅槃。而這把利劍,就是透過五蘊,照見空性,色空不二,有無圓融,一行三昧,常樂我淨。
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
文殊師利菩薩慈悲為懷,欲向人們介紹“一行三昧”修持方法,故來問釋迦牟尼佛,讓佛祖金口親為解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正藏8·731a):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見自身根本清淨智。以依自身根本智故。知諸眾生有清淨身。文殊師利。所謂如來自性清淨身。乃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身。此二法者。無二無差別。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彼真如如來之性。乃至邪聚眾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光明明了。以離客塵諸煩惱故。
电影《指环王》中第二部曲《双塔奇兵》里有一个情节:弗罗多与甘道夫对话,弗罗多当时认为咕噜被欲望所迷惑,已经成为彻底的罪恶之人而不可饶恕。但甘道夫告诉他,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希望,希望对任何人都平等,哪怕是咕噜这样的人,也一定有些地方值得大家对他寄予美好希望。后来,弗罗多同情咕噜,解除了咕噜脖子上的精灵绳索。而咕噜愿意为他们充当向导,带领他们来到魔多的入口黑门。这段情节的意义正在于说明真正的爱就是始终充满对另一个灵魂的希望,永不放弃这种希望,却又不强加于人。而这一点的基础就是相信其他人、每个人自身所具有的清净本心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而且没有任何差别。经中说的分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彼真如如來之性。乃至邪聚眾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光明明了。以離客塵諸煩惱故。
正智心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