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生無所住心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若殺生人,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必得短壽。不與取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錢財多難。邪婬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所有妻室為人所圖。妄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多被譏論。兩舌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親友乖離。惡口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常聞醜聲。綺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言無信用。貪欲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貪欲。瞋恚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瞋恚。邪見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愚癡。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不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不邪婬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修良。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不恚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其子诸葛瞻(当时8岁)的, 全文共八十六字。白话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不貪 不恚 不癡
殺生者謂此岸,不殺生者謂彼岸;邪見者謂此岸,正見者謂彼岸。
“把你的手放在热炉上一分钟,感觉好像一个小时。而如果你坐在一个漂亮的女孩前一个小时,感觉似乎是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一个解释。用四个字概括为“相由心生”。
遠離一切業
唯有如來能量於人。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離欲斷諸結。
身口意業淨。
聞法為慧因。是故聞法勝。何況聞法已。復能生信心。
士以貪自喪
走到半路,老鳖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那人见老鳖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鳖讨要一个给孩子吃,老鳖不肯。那人便说:你卖给我行吗?说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银子全倒在地上。老鳖的眼睛直了,因为他穷了一辈子,做梦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老鳖背着一袋银子上路了,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脚步往前赶。几天后,老鳖再也走不动了,因为他一路上买不到任何东西吃。买他红薯的父子二人,很快就赶上了他。老鳖望着那个男人背上的红薯,开始后悔了,他走上前去要把红薯买回来,那人无论如何也不肯卖。老鳖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着他的银子,在饥饿中死去……老鳖去见阎王,阎王说:本想给你一个发财的机会,没想到却要了你的命。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呀!老鳖说:我前世穷怕了,今生不想再当穷人了。阎王说:其实你前世也命不该穷,那红薯只要卖一半,也就不叫穷了,谁叫你全部卖了呢?今生的事,好说。我且问你,今生你有两个去向,一个去向是一万个人供养你一人,另一个去向是你一个人供养一万个人,你愿意走哪条路?老鳖一听,不加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万个人供养我一个人了!然后,千恩万谢地高兴而去。30年后,老鳖又回到阎王面前,大说阎王骗他。阎王笑道:怎么就说我骗你呢?老鳖说:听了您的话,我做了一辈子的乞丐。阎王说:那就对了!一万个人供养一个人,指的就是乞丐呀!你不能怪我,只能怪你自己贪心!老鳖一听,便对阎王说:阎王老爷,我接下来的一世,求您一定得让我过点好日子啊!阎王说:这个好说,现在有两份好差事:一份是看守一座金山,一份是看守一片土地,你选哪份呢?老鳖这回仔细地想了想,觉得还是看守金山的好。阎王看着老鳖远去的背影说:这人生就是个穷命啊!众小鬼问为什么?阎王说:这看守一片土地的差事,实际上是在一个地方当个大官;而那个看守一座金山的差事,实际上是当只老鼠,守一座谷仓啊!
莫生瞋恚心。瞋恚者非善。若能離瞋慢。修行軟下心。然後於我所。修行於梵行。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
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
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不舍智慧名愚痴。
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
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
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飢,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來者不歡喜 去亦不憂慼
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
习气,古大德的比喻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习气。古大德用酒瓶来比喻,酒瓶盛酒,把酒倒干净,用干布擦干净,一滴酒都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叫习气。有没有办法除?除不掉,怎么擦闻起来还有味道。怎样把这个习气消除?你放在那里不要去理它,时间久了自然没有了,所以说「此处用不得力」。法身菩萨修行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真的有东西修,他没有,他一修就坏了,马上就堕落,所以没法子修,就是不理它。那要多长的时间,习气才能够断尽?我们一个酒瓶,酒瓶盖子打开放在那个地方,大概三个月,闻闻看可能就没有味道了。如果是烈酒可能要半年之后,你再闻闻看就没有味道了,一百八十天,一般的酒应该也要一百天,味道就没有了。所以,习气的浓淡,佛分为四十一个阶级,叫四十一品,分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等级。习气统统没有了,叫究竟圆满佛,就到第五十二个位次,或者是从初住算起,四十二个位次圆满。圆满,常寂光现前,不住在实报土,住在常寂光,跟自性圆满的融入,是真入。这个入,要晓得初住就入了,入了带习气,带得很浓;等觉菩萨还带习气,带得很薄;到第四十二个阶级没有习气。常寂光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你带什么也无所谓,为什么?因为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常寂光就好像电影的银幕一样,那是常寂光。你带东西,那些银幕的景观、影像没有关系,根本就没有染污。幻相,它不是真的,真的就会产生妨碍,它不是真的,所以没有妨碍。这才叫「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像看电视,你看到底片,底片一张一张,从来没有动过。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对此,《大宝积经》第七十二卷有详细记载——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无“习气”,每个众生的习气都有来由,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他从六道中何处来。习气就像大蒜一样,即使将它碾碎、洒上香水,也难消除气味,物以类聚,众生也因习气群聚,制造共业。烦恼余习,不但影响一生,甚至它和业力一样,影响及于来生后世。例如:牛嗣尊者虽是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的呶来呶去,因为他往昔生中曾经多世为牛马,反刍惯了,习气仍在;大迦叶虽已证果,但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未断也!” 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改”。我人如何才能去除恶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如果单靠别人帮忙是有限的,这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如果你懒惰成了习惯,自己不勤劳精进,即使有良师益友,对你又能奈何?如果你聚敛贪心,不到罪恶昭彰,没有锒铛下狱,你是不会觉悟的。所以,把坏习惯改成良好的习惯,要靠环境的熏习,教育的陶冶,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决心。
不迫於眾生
攝持諸根
生慚愧
耳目不防護,貪欲從是生。
龍象拔藕根 水洗而食之 異族象效彼 合泥而取食
諸凡夫於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聖者觀唯是苦。
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
壽命甚促,轉就後世,應勤習善法,修諸梵行,無有生而不死者,而世間人不勤方便, 專修善法,修賢修義。
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不恆,不安,非穌息,變易之法。乃至當至一切有為行。厭離。不樂。解脫。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緻,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諸佛法印有三種:一者:有為法,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無為,念不生皆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如來法離諸愛慾
正念不傾動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2.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3.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4.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5.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6.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7.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8.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