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以欣悅食 不依於有身
智慧者金石同一觀。
已滅相是過去。有因未生相是未來。已生未滅相是現在。
凡生諸苦惱 皆由於愛欲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若是造作善业,自然就会受到好的业报,即便得到国王援助之力,仍不如业力所获得的善报,所以应当精勤修习善业。我曾经聽闻,有次忧悅伽王午休时,国王的两个随从,一人站在头前,一人站在脚底,拿着扇子为国王扇风,一边扇风,一边谈论:「我们今天可以在国王身边服侍国王,到底是什么原因?」其中一人说是因为自己业力的关系,另一人则称说是因为王力的关系,所以才有福报得以侍奉国王。两人平日经常聽法并善于议论,便说偈言:「如牛厉渡水,导正从亦正,人王立正法,从者亦如是。」因为两人都认为自己的理由对,辩论声愈来愈高,一人说:「我是因为国王才能活!」另一人则说:「我是因为自己业力而活!」国王因为聽到两人争论的声音而醒来,问两位内官说:「为什么说话这么大声?」於是两人就把自己争论的原因告诉国王,虽然国王知道因缘果报之理,但因为仍有我见烦恼,所以对于说因业力而活的随从感到不悅,於是向此人说:「你依附在我的国家生活,还自称是因为自己的业力而活,我今天就要让你试试看,看你是因为谁的力量而活?」说完后,便往夫人的处所走去,对夫人说:「我今天会派人到你这边,你要打扮庄严如帝释幢夫人,並且要赐与这个人华贵的衣服。」夫人回答:「是的,遵命。」於是国王就派那位称自己是依国王的力量而活的随从,送蒲萄浆去给夫人。派遣此人后,国王心想:「那位称自己是因为自己业力而活的人,现在应该很后悔自己所说的话。」才这么想没多久,那位称自己是依业力而活的随从,穿著好夫人赏赐的衣服来到国王身边。国王见了他,感到很讶异,便问:「是我弄错了,把剩餘的蒲萄浆给你拿去送夫人?还是你为了想证明你是依业力而活,而强夺蒲萄浆送去?又或是另一人分享蒲萄浆让你送去?还是因为他惹夫人生气,所以夫人把衣服赏赐给你?」说完后便对此人说:「因为你自恃依著业力而活,所以我故意不派你去献蒲萄浆给夫人,请告诉我实话,你是如何得到夫人赏赐的衣服?」随从对国王说:「因为业力得到的。」於是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国王:「那位原先您派遣送蒲萄浆去的人,原本已经準备好奉命要出门了,结果突然流鼻血,所以把蒲萄浆拿给我,要我帮他送过去,於是我就把蒲萄浆送去夫人那边,夫人见了我,就赏赐给我衣服。」国王聽了之后,便说偈言:
「业报如影响,亦如彼庄严,
彼言自业力,此语信不虚。
以聽法力故,言说合於理,
彼称业力者,斯言定有验。
我多于己负,彼凭业力胜,
佛说业力强,此语信真实。
佛为善御乘,业力为善哉,
能坏王者力。十方佛世尊,
亦说随业力。汝今倚业力,
用自庄严身,割绝於我力。」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五(七三)》
供養於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麁言兩舌。 調伏慳吝心,常修真實語
行平等捨
人当莫嗔恚,见嗔莫嗔报 ,于恶莫生恶,当破坏憍慢;不嗔亦不害,名住賢聖眾。
常行忍辱
善
無所求
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自在遊諸方,不計其行止,城邑國土色,不能累其心。不畜資生具,一往無欲定,往則無所求,唯無為為樂,言則定善言,不言則寂定。諸天阿修羅,各各共相違,人間自共諍,相違亦如是。唯有出家者,於諸諍無諍,於一切眾生,放捨於刀杖。於財離財色,不醉亦不荒,遠離一切惡,是故敬禮彼。
當勤精進
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隨行殖種子 隨類果報生
業力是指有情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必要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有情眾生輪迴六趣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影響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依不同的業力,有情眾生出生高低、貴賤、苦樂等;不同的業力,有情眾生世事的得失、善惡、毀譽、和苦樂不等。依業世界轉,依業眾生住,依業有情縛,如輻附車輪。依業得榮譽,依業被束縛,依業而毀損,依業而為虐。曉知業生諸種果,何言世間本無業。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當我们种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产生善报,只有等到缘份到了(因緣成熟)才能(也一定會)得到善報的結果。反之,所作惡業,亦必於緣熟時始得惡果。因此經言: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切有情造種種業,起種種惑。眾生業有黑白,果報乃分善惡,黑業三塗受報,白業定感人天。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於中,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口有四業,意有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不幻不偽 賢善質直
修行於忍 讚歎於忍
為真實要
耐心是成功交易的关键
叮噹陪了大雄80年,
在大雄臨死前,
他對叮噹說:
「我走之後你就回到屬於你的地方吧!」
叮噹同意了!
大雄死後…
叮噹用時光機回到了80年前,
對小時候的大雄說:
「大雄你好,我叫叮噹。」
每次看到這個段子都好感動。
——人生若只如初見!
朋友也好,
愛人也好,
如果累了,
我們就回到第一天見面的時候……
我想重新認識你,
從你叫什麼名字開始…
壽建立者。謂贍部洲人。壽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或於一時壽無量歲。或於一時壽八萬歲。或於一時壽量漸減乃至十歲。東毘提訶人壽量決定二百五十歲。西瞿陀尼人壽量決定五百歲。北拘盧洲人壽量決定千歲。又人間五十歲是四大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諸天眾壽量五百歲。人間百歲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受用建立者。略有三種。謂受用苦樂受用飲食。受用婬欲。受用苦樂者。謂那落迦有情多分受用極治罰苦。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噉苦。餓鬼有情多分受用極飢渴苦。人趣有情多分受用匱乏追求種種之苦。天趣有情多分受用衰惱墜沒之苦。
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
無漏界中一切麁重諸苦永斷。是故唯此是勝義樂。當知所餘一切是苦。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勿行非法行。勿行不平等行。
慚愧軟下 攝心斂形 正觀而進
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
若有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終不退減。
此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瞋恚所隨故。是隨順捨處無簡擇捨之所隨故。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有欲者受用欲塵。從不可知本際以來以無常故。捨餘欲塵得餘欲塵。或於一時都無所得。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者受用欲時。即於此事一起喜愛一起憂恚。復即於彼或時生喜或時生憂。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離欲外慧命者。於種種見趣自分別所起邪勝解處。其心猛利種種取著。恒為欲染之所隨逐。雖已離欲復還退起。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所有欲樂及離欲樂。皆非真實。皆為魔怨之所隨逐。如幻如響如影如焰如夢所見。猶如幻作諸莊嚴具。又著樂愚夫諸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凡所受用猶如癲狂如醉亂等。未制魔軍而有受用。是故彼樂為非真實。亦不能制所有魔事。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慈與悲雖同為無瞋性,但以四義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瞋,慈能遣粗重之瞋;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緣苦眾生而起,慈緣無樂眾生而起;四以得報不同,故悲得空處,慈生遍淨。慈,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
悲,又稱拔苦,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
喜,又稱禪悅,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
捨,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我所、我執。
四無量心起源自無量心三昧,釋迦牟尼佛以無量來形容四梵住,在觀想中,將四梵住的心態,擴展至一切眾生身上。
若有士夫於諸善法信心清淨,是則不退。於諸善法精進、慚愧、智慧,是則不退。不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則不退。 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則不退。如是人者,於諸善法日夜增長,況復心住!此人日夜常求勝進,終不退減。
又說有三種樂。謂離貪離瞋離癡。此三種樂唯無漏界中可得。是故此樂名為常樂。無漏界攝。
娑婆世界,是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眾生安忍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花經云。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雜九道共居。觀世音菩薩和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大因緣,在中國有句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不肯出離」
生活好像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而不同的孩子也是一样,上帝一定给与他们不同的天赋和责任。
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願意再让穷人花费;而大迦叶却反其道而行,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释迦佛对这两者都加以驳斥,认为化缘、佈施皆应随缘,不应该特选佈施。
少欲知足
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