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出家,都不知有異師,唯如來、應、等正覺。 我未出家時,常念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知在家荒務,多諸煩惱,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盡其形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當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以百千金貴價之衣,段段割截為僧伽梨,若世間[有?]阿羅漢者,{闍}[聞]從出家。 我出家已,於王舍城那羅聚落中間多子塔所,遇值世尊,正身端坐,相好奇特,諸根寂靜,第一息滅,猶如金山,我時見已,作是念:『此是我師,此是世尊,此是羅漢,此是等正覺。』 我時一心合掌敬禮,白佛言:『是我大師,我是弟子。』 佛告我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是弟子。迦葉!汝今成就如是真實淨心,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實非羅漢而言羅漢,非等正覺言等正覺者,應當自然身碎七分。迦葉!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等正覺,迦葉!我今有因緣故,為聲聞說法,非無因緣故;依、非無依;有神力、非無神力,是故,迦葉!若欲聞法,應如是學:「若欲聞法,以義饒益,當一其心,恭敬尊重,專心側聽,而作是念:『我當正觀五陰生、滅,六觸入處集起、滅沒;於四念處正念樂住,修七覺分、八解脫身作證,常念其身,未嘗斷絕,離無慚愧,於大師所及大德梵行,常住慚愧。』如是應當學。」』
东光的马大还,曾经夏夜在资胜寺藏经阁裸臥而眠,忽觉有人拨弄他的手臂说道:起来!起来!不要亵渎了佛经!睁开眼看到一个老人在身旁,问他是谁?答道:「我是守护经藏之神。」马大还天性豁达,也不觉得恐怖。况且当时月明如白昼,所以叫他坐下对谈,问道:「您出于什么原因来守护这些经藏?」老人说道:「是上天的命令。」马大还问道:「儒家经典汗牛充栋,从没聽说有神为之守护,上天为何单单偏重佛经呢?」老人说道:「佛家以神道来实施教化,众生有的信有的不信,所以安排神灵来守护;儒家以人道来实施教化,一般人都应当恭敬守护它,一般人也都知道,所以不用烦劳神灵之力,並非单单偏重佛经啊!」
马大还问道:「那么,上天看待三教都一样吗?」老人说道:「儒家以修养自身为本位,以治人治国为功用;道家以笃静为本位,以柔和为功用;佛家以定力为本位,以慈悲为功用。其宗旨各相差別,不能混同一体。最高目标都是教人为善,这没什么不同;对于万物都有所助益,也没什么不同。因为目标归宿大致相同。上天所以不能不并设之。可是儒家为百姓立命,而执持它的根本於自身;佛家道家都是自然而成的学问,而用餘力惠及於万物。所以以彰显人道的为主,彰显神道者来辅助它,也不能专以佛家道家来治理天下,这就是它不一致而一致,一致而又不一致的原因。大概儒家好比五穀杂粮,一日不吃饭就会感觉饥饿,几天不吃饭一定饿死;佛家道家像是药物,生死得失的关头,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来宽解冤仇罪过,消除愤恨,较之儒家最为快速。它的祸福因果的说法,用来震憾动极愚蠢的人,也较之儒家为更容易接受。只是切中病情就当停止,不能拿药当饭,经常服用,导致偏於一方,留下祸患。儒者或者空谈心性,与释迦老聃混而为一,或者排斥打击佛道二家,有如抵抗仇家敌寇,皆是小家子气十足的片面见解。」马大还问道:「佛道之流,往往有道士、僧徒恣意兴妖作怪,如果不努力攻击它,不留下贻患於世间吗?」老人说道:「这重点的是它的根本。若是它的流弊,岂止佛家道家遗留祸患,儒家的遗留祸患难道还少吗?就像你醉了裸身而睡,恐怕也未必就是周公、孔子的礼法吧 !」马大还惭愧谢罪,两人又畅谈到天亮,老人才辞別而去,竟不知为何方神圣。
常生慚愧心。惠施離慳垢。
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
身口心清淨。隨順於正法。
內分力為建立。外分力為和合故。證得煩惱離繫涅槃。內分力者。謂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內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聖處。諸根無缺無事業障。於其善處深生淨信。如是等法名內分力。外分力者。謂諸佛興世宣說妙法教法猶存。住正法者隨順而轉。具悲信者以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龙王,举要言之, 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有一位老妇人,背着一个瓦罐在路上行走着。瓦罐里头,装着香甜又美味的酥酪。在行走的路途中,老妇人见到路旁有棵菴摩勒树,树上长满甘甜的果实,便伸手摘了颗菴摩勒菓来吃。吃完之后,老妇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四处寻找水井来取水止渴。
走着走着,老妇人来到了井水旁。一旁负责汲井水的人,便取了一小口井水给老妇人喝。由于先前食用了菴摩勒菓的缘故,老妇人喝下的水,味道就如同石蜜般甘甜、可口。才刚喝完一口,意犹未尽的老妇人,便急着向这位汲井水的人说道:「我用我背上装着酥酪的瓦罐,跟你交换一瓦罐的井水如何?」汲井水的人聽完,马上取了一瓦罐的井水和老妇人交换背上的酥酪。於是,老妇人便得意的背着这一瓦罐的井水回家了。
回到家后,老妇人一心想再喝一口甘甜美味的井水。但由于先前所食用的菴摩勒菓效力已过,老妇人所喝到的井水,和一般的水一样,不似先前所喝的甘甜、可口。老妇人感到很疑惑,便请了她的亲朋好友来到家中,共饮这罐井水。
老妇人的所有亲朋好友在喝了井水之后,都异口同声说:「奇怪,这井水喝起来只有腐败、烂绳及汙泥的臭秽之味,恶心又难闻,你为什么要大老远背着这臭汙水回来?」老妇人聽了之后,不死心的又喝了一口井水,发现味道真的是臭秽、难闻。这时才深感后悔并自责:「我怎么会这么愚痴,用美味的酥酪去换取这一文不值的臭汙水?」
一切众生、凡夫之人,其实皆是如此。因为愚痴无智慧,不明瞭精进修行净化身口意三业,能感得未来世功德,却於色受想行识五阴境界,妄执常乐我净四颠倒烦恼,错认这是美好的,就如同以上好酥酪去换取臭秽井水。等到事后,发现这並非真实,才深感后悔而自责,为何要以功德酥酪去换颠倒臭秽之水呢?
学佛要学佛的身、佛的口、佛的心,身口意三业清净,将来就能感得清净庄严的果报。如果只知追求眼前的五欲之乐,而造作种种恶业,如同故事中的妇人,误以为井水甘甜贪图美味,而以本有的酥酪交换,结果却得不偿失,懊悔不已。十善业道经云:「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有智之人应勤修十善,清净三业,方能得佛法真实受用,拥有清净自在的人生。
十善业道经,实为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海龙王经》第十一品《十德六度》的异译,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十善业道因果。经中指出,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远离恶道。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称之为十善。无论大乘佛教还是部派佛教,都视十善业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方法。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
優波笈多尊者在摩偷羅國那哆婆哆寺弘化之時,有一位善男子於尊者座下出家修行,常好睡眠,即使在聽聞尊者說法時,仍忍不住打瞌睡。有一天,尊者教其前往清淨之處坐禪,比丘依教奉行,到樹林裡一棵樹下覓得安靜之處,結跏趺坐。
比丘於禪坐中,卻又一如往昔貪樂睡眠。這時,尊者以神通力,在比丘打坐處四周變化成一千肘長的深坑警醒他,令其驚怖。比丘在昏沉中見此深坑,驚覺而醒。尊者又在深坑前化現一條路,讓比丘得以通行,比丘便順著眼前的路返回尊者住處,尊者卻要比丘再回到坐禪的地方繼續用功,比丘回答:「和尚!那裡的深坑長達一千肘,非常危險,萬一昏沉掉了下去,一定會沒命!」尊者就告訴他:「你所見的深坑實在很小,生死深坑才是最為廣大,若不能如實了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常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逼迫,將來必當墮入生死深坑,輪迴受苦。」
比丘聽聞尊者開示後心生慚愧,又回到樹下靜坐,唯恐在昏沉中不慎掉入深坑,所以再也不敢打瞌睡。比丘深懷敬慎怖畏,一心精進,如理思惟四諦真理,終而漏盡煩惱,證阿羅漢果。於是優波笈多尊者便依照自己的慣例,凡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者,即取一籌投於石窟之中。
典故摘自:《阿育王經.卷第九.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睡眠因緣》
世尊涅槃前,殷勤囑咐弟子:「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眾生不知此身乃諸苦根源,放縱身心於五欲之樂,以致煩惱叢生,造作惡業,流轉生死。行者應當時時思惟無常、苦、空、無我之真理,不再迷惑顛倒,常行精進修諸善法,如是精勤不懈成辦道業。
不怒勝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慳貪, 真言壞妄語。 不罵亦不虐,常住賢聖心, 惡人住瞋恨,不動如山石。 起瞋恚能持, 勝制狂馬車,我說善御士,非彼攝繩者。
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 ,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清淨無結垢
若心不殺害,口意亦俱然,是則為離害,不恐怖眾生。
不以非法及不兇險追求財物。...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
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轉處。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復有三相。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上慧。
一日,佛带领大众至般遮罗大聚落,途经一处树林休息。佛问诸位比丘:「你们是否想见我於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行苦行之舍利?」大众皆回答愿意。此时佛以手按地,大地六种震动,有七宝塔从地涌现。佛从座而起,顶礼并右绕宝塔,然后命阿难打开宝塔中的宝匣。其中是白如珂雪的舍利。佛接过舍利宝匣,传给大众,要大众仔细详观,佛说:「菩萨胜功德,勤修六度行;勇猛求菩提,大舍心无倦。诸位比丘!此舍利是无量戒、定、慧香所薰修,你们应当礼敬。」与会大众纷纷顶礼舍利。这时阿难问佛:您已超出三界,是三界导师,现在为什么要礼拜这块舍利呢?」佛言:「阿难!我因此身骨因缘,得至成佛,为了感念往昔深恩,所以礼敬。我现在为大众讲述往昔因缘,使你们不再疑惑。」「在过去无量世时,有一位国王名大车,国王有三子:摩诃波罗、摩诃提婆、摩诃萨埵。大车国王喜欢赏遊山谷景色,每次出遊三位王子都会相随。有一次,一行人遊至大竹林中,在林中休息后,国王与随行众先行回宫,三位王子继续前行。这时三位王子看见有一隻母虎,生了七隻虎子,小虎大约出生一週。大王子摩诃波罗说:『看母虎疲惫之样,七隻虎子围绕在旁,母虎一定无暇离开去觅食,这样下去,母虎被饥渴所逼,将会噉食其子。』二王子摩诃提婆说:『哀哉!老虎不久可能会饥渴而死,我该如何救牠们的命?』三王子摩诃萨埵不语,心裡想:『我的身体,经过百千生的虚弃败坏,曾无少益,何不今日舍弃此身以救虎群?』」「三位王子徘徊了一阵子,就离开了。摩诃萨埵王子边行边想:『我应当用我的身体行大善业,以善业於此生死苦海作为渡至彼岸的大舟航。今天我若舍弃此身,不但可以救饥渴的老虎,也等于舍弃了无量因身躯的各种恶疾所带来的怖畏。身体是四大假合,脓、血、屎、尿、涕……,种种不净物充满其中,筋与骨相连作支撑,极为可厌;我应当舍弃此假合之身,以求无上究竟涅槃,永离忧、悲、无常种种苦恼,百福庄严,成一切智,而后广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三王子发大勇猛心,因慈悲愿力而坚定其心,但顾虑到自己的兄长会阻挠,三王子便请兄长先回宫,自己稍后就回去。」「三王子摩诃萨埵见兄长远去,立刻进入竹林,脱去衣服,掛在树枝上,然后臥倒在衰弱的母虎前,等待虎食;菩萨的慈悲,老虎却没有噉食。三王子摩诃萨埵即登上高处,从高处坠身於地,又担心母虎身体羸弱,无力咬食身肉,便用枯竹刺颈,使颈脖出血。这时,大地六种震动,众华及妙香末从天而降,缤纷坠满整个树林中,虚空中传来诸天天人讚叹音声。这时,饿虎开始舐颈处流出的血而渐增气力,然后将三王子的身肉噉尽,只剩骨头。」「两位兄长尚未回到宫内,忽然心生大愁苦,立刻折返林中,看不见三王子,却看到老虎旁边残余四散的身骨,两位兄长扑倒在弟弟的身骨上,昏厥过去。王宫内侍女禀报夫人:『王子失踪了。』夫人聽了更加忧愁烦恼,悲伤得泪流满面,於是去向国王说:『大王!我痛失我最小、我所爱的儿子啊﹗』国王聽夫人此说,忍住悲伤,哽咽的安慰夫人:『我立刻召集大臣及人民,即刻出城,分头往各处去寻找。』」「不一会儿大臣前来禀报已经找到大王子与二王子,三王子尚未找到。不久,第二位大臣进宫,声泪俱下的陈述三王子捨身之事。国王及夫人悲痛到极点,强忍哀伤到了爱子捨身之地,看见爱子遗骨散落各处,当下就昏倒在地,用水遍洒,久久方才甦醒过来。醒过来的夫人声嘶力竭痛哭,如鱼处陆,若牛失犊,两位王子与父王强忍悲哀,痛苦的收拾三王子遗留的身骨,并建造庄严的宝塔,供养身骨舍利。」「阿难!这宝匣内即是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身骨舍利。那时的我,虽然还没有断尽贪、瞋、痴等烦恼,却能於地狱、饿鬼、畜生三涂恶道中,随缘舍弃我身,佈施救济众生,使其出离众苦;现在,我烦恼已尽,称为天、人之师,具足一切智慧,难道我不能为处於险难的一切众生,代受众苦?」佛接着说:「那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就是我的过去身;大车国王,是我今世的净饭父王;王妃夫人是我今世的生母摩耶夫人;过去的大王子是弥勒,二王子是文殊;那时的母虎,是我今世的姨母;七隻虎子,则是大目干连、舍利弗及五比丘。」世尊讲述此菩萨捨身饲虎之因缘后,无量阿僧祇人天大众,皆悲喜交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前从地湧出的七宝妙塔,佛以神力摄受,忽然隐去不现。 典故摘自:《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投身饲虎缘起。《经》云:「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释迦如来於历劫精进修菩萨道时,捨身饲虎,更舍世间人所爱之种种欲求与享乐,发愿成就一切智慧,而后广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使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得解脱,是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大行大愿。行者当效法菩萨,发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願众生得离苦」之悲智愿行,利乐有情,愿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真智慧不指导谋生,因为生活本不用谋;真智慧不计较得失,因为世上本没有得失;真智慧不议论美丑,美丑本自心生。真智慧跨越的是世代,省略的是疑惑。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所以贴什么都不如贴佛经。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求離諸過惡,遠離於貪欲,其心善解脫。 修習於慈心,其功德無量。
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某日清晨,世尊著衣持缽,走入舍衛城中乞食,阿難尊者則跟在世尊的身後。當時城中有二位年紀很大的老夫妻,他們都已背駝如鉤,躲在黑巷裡燒垃圾的地方。世尊看見那二位老夫婦,年老而愚癡,一起蹲坐在火堆旁,像一對老鵠鳥一樣彼此含情脈脈相望,便問阿難尊者有沒有看見那對老夫婦?「有的,世尊!」佛陀對阿難說:「這一對老夫婦,如果他們能在年輕時努力工作賺錢,那麼以他們過去宿世所帶來的善業福報必將可成為舍衛城中的首富;如果他們剃除鬚髮出家,並精勤修行的話,也能在今生證得阿羅漢果;如果,他們能在壯年時努力賺錢的話,也可成為舍衛城中排名第二富有之人;如果他們在壯年剃除鬚髮出家,也可證得阿那含果;如果他們在中年時才努力賺錢的話,可成為舍衛城中排名第三富有之人;如果他們在中年剃除鬚髮出家,可得證斯陀含果;如果他們在老年之際才努力賺錢,也可成為舍衛城中排名第四的有錢人;如果他們在晚年剃除鬚髮出家,也可得證須陀洹果。可是如今,他們已錯過人生每一個寶貴的時光與階段,以致落魄到窮無立錐的地步,晚景淒涼,再也沒有多餘的力氣與時間可證得任何殊勝的過人法。」於是世尊誦出以下偈語:「不行梵行故,不得年少財;思惟古昔事,眠地如曲弓。 不修於梵行,不得年少財;猶如老鵠鳥,守死於空池。」世尊的偈語是說:由於少時不努力,以致老大徒傷悲。這對晚景淒涼的老夫妻不趁年輕時修梵行,也不努力賺錢;如今只能如曲弓般地睡臥骯髒的地上,回憶過往的荒唐歲月;就像老鵠鳥一樣,死守著乾涸的池子。」此身因老死而敗壞,其身與諸受蘊也將滅盡。只有修惠布施福,能作為伴隨自己的資糧。依於善行與善念常收攝保護自己,並且常修禪定諸功德。隨己之力隨緣盡份而行布施,布施錢財及飲食。如於茫茫如睡眠的眾生中,保持清醒了覺,不為空空無事了無知覺地,而獨自白白過此生而活著。
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须达长者,对佛法十分恭敬,是非常发心护持佛教的善信檀越,一切僧众日用所需,无不尽心供养。因此,比丘们经常往来长者家中,并为他开示说法。长者家中有二隻鹦鹉:一隻名为律提,一隻名叫赊律提;这二隻鹦鹉天生聪明,能聽懂人语。每当比丘们来到长者家时,就先告诉这二隻鹦鹉,由牠们向家裡的人禀报,方便长者家人为比丘们备好坐具,欢喜迎接。一日,尊者阿难来到长者家,看见这二隻鹦鹉聪颖伶俐,十分喜爱,就对牠们说:「我现在要教你们佛法。」鹦鹉们聽了非常欢喜,於是阿难尊者就教授四谛法,并教牠们背诵偈子:「豆佉 三牟提耶 尼楼陀 末加」(意即:苦、集、灭、道)。二隻鹦鹉闻法后,雀跃不已,随即飞到长者家门口的树上,又飞下来,如此飞上飞下,来来回回七次,口中不间断地诵念四谛妙法。二隻鹦鹉当天夜晚栖止于树上休息,没想到却被野狐狸吃掉,但因好乐佛法的善心,因此,命终往生四王天。次日,阿难尊者於应供时间,搭衣持钵,进入城内乞食,聽闻二隻鹦鹉被狐狸杀害,心生哀悯,回到精舍,向佛禀白:「须达长者家裡有二隻鹦鹉,弟子昨日教牠们诵读四谛法,不料昨天夜里命终。不知牠们的神识投生何处?恳请如来慈悲告知。」佛陀告诉阿难:「善聽善聽!由于你的一片善心,当为你说,令你欢喜;由于你为二隻鹦鹉教授妙法,牠们欢喜受持,命终之后,已经投生四王天。四王天的一日一夜,相当於此阎浮提人间的五十年,四王天一个月也是三十天,一年有十二个月,此天的壽命为五百岁。」阿难接着请问佛陀:「当四王天的天壽享尽,又会投生到哪裡?」佛陀回答:「将会投生到第二层天的忉利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於人间的一百年,同样也是一个月三十日,一年十二个月,忉利天人的壽命一千岁。」阿难又问:「忉利天命终之后,又当投生何处?」佛陀说道:「将往生第三层天的夜摩天,夜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於人间二百年,一样也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夜摩天的壽命二千岁。」阿难再问:「夜摩天壽命结束之后,又会往生到哪裡?」佛言:「当投生到第四层天的兜率天上,兜率天的一日一夜,相当於人间四百年,同样是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兜率天的壽命四千岁。」阿难接着又问:「兜率天命终之后,将会投生何处?」佛陀回答:「当往生第五层天的化乐天。化乐天的一日一夜,相当於人间八百年,一样是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化乐天的壽命八千岁。」阿难再问:「化乐天的天壽享尽,又会往生到哪裡?」佛陀答道:「将会往生至第六层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当於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也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壽命一万六千岁。」阿难又问:「於他化自在天命终后,将会投生何处?」佛告诉阿难:「此时,会投生至第五层天的化乐天,接着命终,再投生第四层天,如此依序,投生至第一层天四王天,如是上下往返七次,投生六慾天中,享受天福,极尽天壽,无有短壽夭折。」阿难再问:「当六慾天的天壽享尽之后,将会往生何处?」佛陀回答:「当下生阎浮提,投生于人间,出家学道。由于前世为鹦鹉鸟时,诵持四谛妙法,心开意解,所以此世将证得辟支佛果,一位名叫昙摩,另一位名为修昙摩。」佛陀告诉阿难:「一切诸佛、众贤圣以及天人的品类,所受用的福德多寡,都是由于前世於佛法中所种的善因,以致於日后获得各个不同的殊胜妙果。」此时,阿难及与会大众,聽闻佛陀开示,无不欢喜奉行。
因地心,果地覺。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有一天,倏帝和忽帝在渾沌住的中央地方碰面了,渾沌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們。倏帝與忽帝為了回報渾沌的善意招待,就彼此商量說:「每個人都有七個竅 (眼二;耳二。鼻二、口一),才能看得到、聽得到,才能飲食和呼吸,渾沌大帝卻連一個竅都沒有,那我們就來幫混沌鑿七竅吧!」 於是,他們每天為渾沌開鑿一個竅,七天以後,七竅開成,但渾沌卻因此死了。
有手故知有取捨,有足故知有往來,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腹故知有飢渴。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諸比丘,若無手則不知取捨,若無足則不知往來,若無關節則不知有屈伸,若無腹則不知有飢渴。如是諸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 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 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龜蟲畏野干,藏六於殼內,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說。」
多住不動搖心。正念正志。應當學。
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心令滅。
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取决于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维基查几个词条。世界观变了心就变了。我们活在六道中。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众生轮回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在佛教的經論之中。
六道中的天道又包含了三界,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而欲界中包含了六欲天。
所謂欲是指物質五欲─微妙的色、聲、香、味、觸,男女的性慾。天是光明的意思,梵語Deva,泛指婆羅門教、印度教被佛教所吸收之諸神。
六欲天
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空界天)。“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众生有淫欲心。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分别是交、抱、握、笑、视。欲界天有六层,亦称“六欲天”,其特征主要是有乐、欲。
欲界六天
欲界六欲天,從最下層起: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天魔王,即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此神就是不須自己行樂,而愛下天化作,以他人之樂事而自在遊戲,故曰「他化自在天」。
摩羅總是以誘惑、脅迫等方法企圖阻礙行者修道。在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修行過程中曾多次拒絕摩羅之誘惑。「摩羅」二字也有「陽具」的意思,代表了「妨礙修行的煩惱或慾望」。
一、四王天,身量為1/4俱盧捨(約4公裏),以人間50歲為一晝夜,定壽500歲。
二、忉利天,身量為1/2俱盧捨,以人間100歲為一晝夜,定壽1000歲。
三、夜摩天,身量為3/4俱盧捨,以人間200歲為一晝夜,定壽2000歲。
四、兜率天,身量為1俱盧捨,以人間400歲為一晝夜,定壽4000歲。
五、樂變化天,身量為1又1/4俱盧捨,以人間800歲為一晝夜,定壽8000歲。
六、他化自在天,身量為1又1/2俱盧捨,以人間1600歲為一晝夜,定壽16000歲。
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盘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
云何律儀?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精勤禪思。慎莫放逸。
當知煩惱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門故。上品故。顛倒攝故。差別故。過患故。
烦恼自心生。每遇不如“意”总知根源在心中有“意”。若自性圆满则无“意”,则无烦可恼。凡人只在听到玄妙道理之时,方能因闻所未闻,暂时收心敛性,作片刻思考,稍有所悟,随即放逸。岂知玄妙道理对于未开悟的心实在难懂,但对于开悟的佛心只是自然而然。所以不须刻意追逐难懂的深奥道理,所遇即所须,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最适合自己这颗心目前状态的磨石。只是要时时记得心性需要磨砺,外物以及内识都是工具,都是磨石,也都只是过程。一颗心像一颗包在石头中的宝石,由无数劫时间中的事物在外磨砺,也由无数劫时间中的内识在内作出反应,最终脱掉石层,成为璀璨的宝石。而这个过程,无论是长是短,渐悟顿悟,都不该有分别心,分别心产生分别,分别心看到石头不是宝石,宝石不是石头。有分别就是有追求,有追求就是有欲望,还是没有突破这个时空。无缘的慈悲喜捨心也许是对的。世界很苦,苦自心生。覺得苦你就苦,但如果你覺得服下的是藥就不覺得苦,反到覺得这药能救命能治病,感激这苦还来不及呢。
犹太人的生意就是利润率高。亚马逊1779亿美元的年收入,利润率只有3.8%。新所罗门王扎克伯格的Facebook 407亿美元的年收入,利润率达到45%。不过Jeff从不为利润率感到愧疚,相反,一再强调当投资者看到公司把利润率和分红作为目标的时候,就是时候离开了。股东希望得到更多的利润和回报,但回报股东会限制企业扩张的财务能力。如果忽略短期财务回报,将盈利尽最大可能投入到业务扩张中,企业将更迅速的达成远期目标。喜欢养仙人球的人更容易被刺扎到手,喜欢饮酒的人更容易喝醉,喜欢玩水的人溺水的概率更大,喜欢分红的股东往往得不到成长最快的公司。你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往往成为最伤害你的东西。就像咕噜的那枚指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