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目連,目犍連,也稱「大目犍連」、又譯作目犍蓮,沒特伽羅。簡稱為「目連」、「目蓮」,目連救母的「目連」正是指此人。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以神通第一著稱。民間傳說,目犍連捨身外道暗殺後,立志普救枉死眾生,輔佐地藏王菩薩,掌管枉死城。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犍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
世尊表示目連雖已是神通第一,但個人的神通力不敵業力,因此必須找更多的羅漢以群力才能救拔,為此目連特別在洞穴外準備盥洗用品,「做盂蘭盆器,以百味飯食,床敷臥具等物盛於盆中,供養眾自恣僧,其母得脫餓鬼之苦,並生天得勝妙樂。此為盂蘭盆起源。」(盂蘭盆的意義)等待結夏安居結束的修行羅漢使用盥洗,並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颂:“非山非海中,无有地方所,亦不在空里,能避于先业。如影随人去,无有安住者,善恶业不亡,无上尊所说。” 不管是大山也好、大海也好、虚空也好,三界中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避开业力。人的业力相当于随身的影子,不会安住在别的地方,只要因缘成熟了,前世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定会在自身上现前果报,这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能斷。
美者。謂於是處生清淨信而證順故。住者。謂於所緣不流散故。勝解者。由於是處不染污轉於諸煩惱得離繫故。
本元心地
心定如地不可動。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於地,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2014年,哈勃空间望远镜对着天上一块看上去空无一物的区域曝光了一百万秒,结果一万多个星系从虚空中浮现出来,犹如璀璨的宝石箱。这张照片只拍摄了月球视觉面积的大约百分之一的天空,但大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照片之一。在宇宙中大约有超过1万亿的星系。差不多向天上任何一个方向看过去,都会有80%的可能性看到一个超过一百万太阳质量的星系。哈勃在1929年发现了星系的红移-距离关系: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会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这个现象,很快被解读为宇宙空间的膨胀。这给了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论沉重的一击,但膨胀的宇宙同样是广义相对论理论所允许的产物。而膨胀的宇宙本身,为奥伯斯佯谬带了解决的方案。宇宙空间膨胀的事实,可以推导出一个不平凡的结论:宇宙必然有一个开端。因为宇宙昨日必定比今天密度要高,而前天密度则会更高一些。如果我们逆着时间的流逝回溯过去,我们可以观察到宇宙变得越来越致密,直到今天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一切结构都无法存在。当我们回溯到宇宙的极早期,宇宙的密度会高过原子,甚至是原子核。另一方面,光子在膨胀的宇宙中旅行,会损失能量,发生红移(波长增大)。宇宙早期一定要比今天更加的明亮。这不仅仅是因为随着宇宙尺度的压缩,光子的数密度增加,也归功于每个光子的能量都变得比今天更高。而如果我们进一步向前推演宇宙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终有一个时刻,宇宙中光子的能量会变得非常高,以至于今天宇宙中存在的一切实物粒子都会被光子击碎。我们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物理理论可以描述宇宙这个高温状态下的行为。我们今天一般将这个时刻定义为宇宙的开端,那时距今138亿年。宇宙的年龄有限,意味着我们无法观测到无限的宇宙。换句话说,即使宇宙真的无边无际,但因为遥远宇宙中的星光还来不及传递到地球上,地球今天能够接受到的星光总是来自于有限的恒星。我们可以容易地估算出这些星光的总亮度,确实远远不足以照亮我们的夜空。膨胀的宇宙也意味着光子在不断地损失能量,这会进一步降低地球上接收到的光能。在宇宙早期有一段时间,宇宙中充满了高能量的光子,整个宇宙极为明亮。在那个时刻,宇宙中确实不存在夜晚这个概念。今天,随着宇宙的膨胀降温,宇宙诞生之初的高能量光子已经变成了能量很低的微波辐射。如果人类的眼睛可以接收微波信号,那么即使在黑夜,也能够看到天空均匀的发光,虽然这光芒已经非常微弱。这就是为什么无限的宇宙中无限的恒星并未给宇宙带来无限光明的最新解释。我们只能看到138亿年以内的空间。
空性略有四種。一觀察空。謂觀察諸法空無常樂。乃至。空無我我所等。二彼果空。謂不動心解脫。空無貪等一切煩惱。三者內空。謂於自身空。無計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四者外空。謂於五欲空無欲愛。如說我已超過一切有色想故。於外空身作證具足住。
諸無常想。依無我想。而得安住。
慈悲喜捨
文殊問疾。「問疾」也就是探病。維摩詰是菩薩,也像在家居士。他生了病,消息傳來,佛陀世尊請眾弟子去探病。結果文殊師利回答說:沒有人敢去探問維摩詰,因為維摩詰太聰明、口才太好了──「辯才無滯,智慧無礙」。去探病一定會對話,難免被詰難,不如不去。最後文殊師利還是遵守佛陀的意思,答應前去探望維摩詰,代表佛陀去「問疾」,也展開一場精采的法會。文殊和維摩詰因為「問疾」展開的見面與辯論,一時傳開消息,大眾都很兴奮,知道這是不容錯過的一次聆聽「生命道理」的機會。經文上敘述「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參加的人如此多,各個階層的人都來了,盛況空前。據說,當時生病的維摩詰感知到大眾要來,就以「神力」除去室內一切雜物,也沒有陪伴照顧的人。只有一張床,一臉病容,躺臥床上,讓空間可以容納眾多前來探病也聆聽說法的人。敦煌好幾個洞窟都有這一段故事的壁畫,可見這部經當時流行很廣,販夫走卒,不識字的文盲,看不懂經文,但是畫在洞窟牆壁上的插圖,有人講解,看得懂,也聽得進去。唐代大詩人王維給自己取了一個號,就叫「摩詰」,顯然文人知識階層也愛戴嚮往「維摩詰」。王維取了一個當時應該蠻「洋化」的名字,有點像近代信仰基督的人取名「保羅」或「約翰」吧。文殊到了維摩詰床前,開始「問疾」。他的問病內容有很通俗的一面──「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你的病痛,還可以忍得住嗎?治療以後,有好一點嗎,病情沒有增加吧?
大概我們去醫院探病會問的話,文殊也都問了。文殊也有甚至像醫生一樣對病人病情細節的探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你的病,怎麼引起的?你的病,有多久了?你的病,怎麼樣才會好?維摩詰的回答是「問疾品」的核心,他回答說:「從痴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維摩詰是修行的人,修行是要帶著人間的「痴」與「愛」的,修行也要帶著眾生的「病」一起修行。
如世尊言。汝等苾芻。當樂空閑勤修觀行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者。謂能遠離臥具貪著。或處空閑。或坐樹下。繫念現前。
寂靜微妙得安隱道。及能證得心一趣性。
依二種圓滿故。一者世間圓滿。二者出世圓滿。修無量故。便能引發世間圓滿。修正念故。便能引發出世圓滿。...若於一切皆悉滿足。乃名圓滿。...云何解脫圓滿。謂若由有學智見。解脫貪等。未名圓滿。若由無學智見。得解脫者。乃名圓滿。
盪塵經中。佛世尊言。當如陶鍊生金之法陶鍊其心。乃至廣說。如是等義云何應知。謂陶鍊生金。略有三種。一除垢陶鍊。二攝受陶鍊。三調柔陶鍊。除垢陶鍊者。謂從金性中。漸漸除去麁中細垢。乃至惟有淨金沙在。攝受陶鍊者。謂即於彼鄭重銷煮。調柔陶鍊者。謂銷煮已。更細鍊治瑕隙等穢。如金性內所有生金。種性位中。心淨行者。當知亦爾。謂堪能證般涅槃者。
聞過則喜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
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有四正法。攝持聖教。何等為四。一者遠離。二者修習。三者修果。四者於聖教中無有乖諍。
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的时候,给大众讲了一个故事:过去久远的时候,天界与阿修罗界发生了一场战争。阿修罗界在战斗中取得了优势,乘胜追击天界的帝王释,天界的战士都怕极了,随着天帝释向北方自己的宫殿逃窜,路经须弥山下的业林,林中有金翅大鹏的鸟巢。天帝释看到鸟巢中有几只雏鸟,就对驾战车的人说:我们向回走,不要让逃窜的军队伤害这些雏鸟。驾车的人说:您看阿修罗的军队在后面追赶我们,如果现在调头回去一定会被他们抓住。天帝释说:我宁可调头回去被阿修罗擒杀也不会让自己的军队踩踏杀害众生。于是驾战车的人调头向南驶向阿修罗的军队。阿修罗的军队远远看到天帝释的军队调头又回来了,以为自己中了计策,纷纷调头逃窜,败退回了阿修罗南方的宫殿。佛说,天帝释在三十三天尊为帝王,由于慈悲的缘故,慑服了阿修罗的军队,他自己也经常赞叹慈悲心所造的功德。你们大家也应该多修习慈悲心,赞叹慈悲心所生发的功德。大众听后都欢喜奉行。原文载于《杂阿含经》第46卷第1222章。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鬥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須彌山下道逕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御者言:『可回車還,勿殺鳥子。』御者白王:『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為彼所困。』帝釋告言:『寧當回還為阿修羅殺,不以軍眾蹈殺眾生。』於道,御者轉乘南向。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為戰策,即還退走,眾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讚嘆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讚嘆慈心功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人心中所有会带来痛苦的负面情绪,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都被总称为烦恼,其中包括烦躁、忧郁、焦虑、不安、嫉妒、期待、愤怒、悲伤、麻木等。「障」在佛法修行的意义就是遮蔽,意谓有情众生被无明、烦恼、恶业等种种障碍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经由佛法的正确教导而得见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断的生死流转轮回。因为烦恼而导致人做出错误的行为,成为众生不得解脱的种种障碍,就称作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来自三毒(贪、嗔、痴),而三毒的根本为无明。佛教认为烦恼的产生,与自我中心有关。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正使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正使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生長壽天,王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若復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輒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
波斯匿王的祖母去世了。波斯匿王对祖母极其敬重,将祖母厚葬后波斯匿王披头散发精神涣散地来到佛住的地方。佛问:大王为何披头散发精神涣散?王曰:祖母过世,我伤心欲绝,葬礼完毕来这里找您。佛问:您一定非常爱念祖母吧?王曰:我极其爱念敬重祖母。如果能用象马珍宝甚至王位换取祖母的生命,我会毫不犹豫的交换。可惜生死长辞,我没有办法了,心中很难过。我曾经听您说过,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但凡生者一定会死,没有寿命不穷尽的,没有出生后不会死亡的。现在看来您说对了。佛说:即使是富有的人,同样有生死;即使是凡世间的帝王,征服了天下,也有终结和死亡;即使生于长寿天上,王於天宫,自在快乐,也终究会归于尽灭,没有不死去的;即使是罗汉比丘,诸漏已尽,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已解脱,也一样会舍身涅槃;即使是缘觉修行的人善调善寂,也一定会舍身涅槃;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无所谓,最终也会舍身涅槃;以此说来,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就有死,终归磨灭,没有寿命不穷尽的。佛说偈后波斯匿王欢喜作礼离去。
善護於身口 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 是名善守護
汝既知性情暴戾,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无已,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凡暴戾之气,皆从傲慢而起。既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气馁心平,不自我慢贡高以陵人。——《印光法师文钞》·复郝智熹书
又有二種無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於梵行終不唐捐。一正立學處。若有違越。便獲大罪。若不違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離。令違越者速復出離。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遠離者。心常安定。現法樂住。二居憒閙者。有來求法。時時為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二因緣故。於現法中。入諦現觀。或令當來諸根成熟。一於因所生法。正通達因。二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應經。一切緣性。及諸緣起。隨順作意。數數思惟。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補特伽羅速證通慧。一於教授教誡。遠離諂誑。二厭離為先。身語意行。離諸調戲。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展轉皆得安樂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惱。二者自不逼惱於他。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鬪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淨梵行。一者憶持久遠所作所說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無所犯便生歡喜。晝夜隨學甞無懈廢。二者於身語意一切事業。能正了知增上力故。於諸過失終無違犯。由此因緣。亦無憂悔。隨生歡喜。廣說乃至。解脫智見。又有二法能越眾苦謂能超越諸惡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見現法當來諸過患故。遠離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又有二法。能令修斷居遠離者得安樂住。一者於諸境界。不生雜染。無惡尋伺擾亂其心。二者凡所噉食。要為利益。稱量消化。能隨順斷令身調適。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諸苾芻等時無虛度。一者於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時知量。少習睡眠。...又有二法。令觀行者。最極究竟離垢梵行速得圓滿。一者修諦現觀。二者於後離欲。方便勤修。於諸等至。無有愛味。離諸障難。又有二法。令觀行者速能引發世出世間一切勝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種事。以正定心思擇諸法。如聲聞地當廣分別。又觀行者。有二種淨。謂作意淨。及所依淨。於三世中。遠離愚癡。智清淨故。名作意淨。遠離三界諸煩惱品麁重法。故名所依淨。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於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為先。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一、 印度佛教经典里的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佛教诸多菩萨中最主要的菩萨,其名其事出现在印度佛教众多经典里。被认为是早期佛教的经典集成四部《阿含经》里已说到弥勒菩萨,后来演绎出专门讲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和下生人间成佛情景的经典——《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弥勒下生经》、《弥勒大成佛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在印度佛教大小乘主要经论里,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随处可见。
按印度佛教经典里的说法,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生于婆罗门家,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因常修“慈心三昧”,誓不杀生食肉,故名“慈氏”,又名“阿逸多”(意译“无能胜”)。 释迦牟尼佛授记他是“一生补处菩萨”或“未来佛”,即命终后“往生兜率陀天上”,为兜率陀天之主,经四千岁(在人间为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到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接替释迦牟尼之佛位,教化人间众生,“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 就是说,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未来接班人,其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佛。此外,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的根本论书《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等,注名为弥勒菩萨述,因此弥勒菩萨又被瑜伽行唯识学派奉为祖师 。总之,在印度佛教经典里,弥勒菩萨是:(一)相好庄严;(二)心地慈悲;(三)是“兜率天主”;(四)是“未来佛”;(五)是唯识学祖师。
二、中国佛教典籍里的布袋和尚
在中国,弥勒信仰由来已久,自两晋时期弥勒菩萨上生、下生经译出后,塑造供奉弥勒菩萨像、向往兜率天宫的美妙极乐净土和下生成佛的弥勒信仰由之而生。南梁时期的善慧傅翕(497~569,又称善慧大士、傅大士)、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布袋和尚(?-916),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垂迹化身。后来,以布袋和尚的形象为原型,塑造出了体态肥胖、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像,受到民众的普遍喜爱。
有关布袋和尚形象和言行的记载,见于《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佛祖统纪》、《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等佛教文献。
《宋高僧传》,宋赞宁(919~1002)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纂,其卷二十一《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云: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酰酱鱼葅,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稍后,宋景德元年(1004)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增加了以下内容:
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囊,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而去。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叉手。保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这里作什么?”师曰:“等个人。”曰:“来也!来也!”师曰:“汝不是这个人。”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
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覩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又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覩人少,问路白云头。”
梁贞明二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
《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的上述记载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布袋和尚自称“契此”,时人称他为“长汀子布袋师”,“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即形体肥胖,皱额大腹。(二)经常杖荷一布袋,游于街市,乞食乞物。(三)能准确预知人之吉凶、天之雨晴,“应期无忒”。(四)深契中国禅宗之理,认为自心即是佛,圆净真实,这是最宝贵的,其它一切都是虚妄,在这个意义上,凡圣平等,万法无异,无须去分别计较。因此在行为上,“腾腾自在无所为”, 不拘仪轨,悠闲自在。(五)认为弥勒菩萨有千百亿化身,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而世人却不识。
距《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两百余年后,宋淳祐十二年(1252)宋普济编集的《五灯会元》把“明州布袋和尚”列在“六祖下五世,西天东土应化圣贤”目录下,文中增加了布袋和尚的两段偈语: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柰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我有一布袋,虗空无罣碍,展开徧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这两段偈语主要是表达“大肚”、“布袋”和“化身”的意涵。具体来说,第一,布袋和尚的“大肚”,意味着“忍辱”, 心胸开阔,不计较是非爱憎,与一切人和睦相处;第二,“布袋”意味着虗空无碍,能包容一切。第三,本真自然、不加雕凿、朴实无华的原本“体相”就是佛身或佛的“化身”。
与《五灯会元》基本同时,宋宝祐六年(1258)志磐编撰的《佛祖统纪》,则没有记载布袋和尚的偈语言,而记述的是布袋和尚的神异,如其文云:
四明奉化布袋和上,于岳林寺东廊坐盘石上而化,葬于封山。既葬,复有人见之东阳道中者,嘱云:‘我误持只履来,可与持归。’归而知师亡。众视其穴,唯只履在焉。……郡人蒋摩诃每与之游,一日同浴于长汀,蒋见师背一眼,抚之曰:‘汝是佛。’师止之曰:‘勿说与人。’……师昔游闽中,有陈居士者,供奉甚勤。问:‘师年几?’曰:‘我此布袋与虚空齐年。’又问其故,曰:‘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晋天礼初,莆田令王仁于闽中见之。
元末昙噩(1285~1373)所撰《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 ,是叙述布袋和尚事迹最详细、文字最多的文献,它汇集了以上所有资料并且增加了一些细节,如“弥勒真弥勒”句,文中说: “晋天福初,兴化军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大师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戒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以看。’王如诚,开圆封无他语,止一偈也,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俱不识。’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师是弥勒佛也。”
从《宋高僧传》到《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历时三百余年,对布袋和尚事迹的记述逐渐增多,越来越具体。其中哪些是布袋和尚原本的事迹,哪些是后人的附会,已很难考证清楚,但至少所谓“一履”之说,显然是模仿《景德传灯录》中菩提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而作的。
按《宋高僧传》的记载,布袋和尚去世后,“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说明在当时已经受到江浙一带人的崇拜。从其他的佛教资料看,入宋以后,布袋和尚言行事迹已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常常成为禅师们上堂说法和举唱的话题。例如:
白云守端禅师(1025-1072)举布袋和尚:“有时倚袋终日憨睡,或起行市肆间,小儿哗逐之。或拄杖,或数珠,与儿戏。”作偈曰:“都卢一个布袋,里面讨甚奇怪。困来且得枕头,携去亦无妨碍。有时闹市打开,多是自家买卖。”(《白云守端禅师語录》)
《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六“滁州琅琊山觉和尚语录”载:觉和尚“举布袋和尚凡在市鄽中,以破纸裹一片干粪,见人便相呈云:‘兜率陀天底,兜率陀天底。’遂令学众下语。”
大慧普觉禅师(1089~1163)赞布袋和尚云:“三千威仪都不修,八万细行浑不顾。只因闹市等个人,被人唤作破落户。兜率内院久抛离,纵归迷却来时路。稽首弥勒世尊,得恁宽肠大肚。”又云:“肩担一条吉撩棒,棒头挂双破木履,尽力撮却布袋口,不知里许有甚底。落落魄魄闹市行,藞藞苴苴没羞耻,龙华会上若逢渠,定与椎落当门齿。”(《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卷第十二)又云:“稽首龙华补处佛,不肯安然住兜率,却来鄽市要寻人,人间指作白拈贼。赤揎两腿箕踞坐,卖弄麻鞋逞奇特,口中时复自喃喃,唱言我是真弥勒。藞苴不存仪轨,亦无将将济济。十方法界虗空,都在破布袋里。蓦然闹市解开,撒向街头巷尾。南无弥勒世尊,家风如是而已。桔撩棒挑破席,倒街卧路求乞。谁知覩史陀天,元无这个消息。藞藞苴苴,全无定度,十字街头,遭人点污。”(《大慧普學禪師語錄》卷下)
三、布袋弥勒的精神内涵
从印度弥勒菩萨到中国布袋弥勒的出现及演绎过程,是弥勒菩萨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弥勒菩萨中国化的特点,蕴含了以下精神:
一、凡圣平等精神。天上的弥勒菩萨化身为地上的和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的弥勒菩萨,变成了大肚体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布袋弥勒菩萨。使得菩萨的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从而对民众更具有亲和力。它是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一贯主张的凡圣平等,“人即是佛,佛即是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思想的体现。布袋和尚“常以纸包屎物示人云:‘这个是弥勒内院的’”,意味着兜率陀天弥勒内院与人世间没有什么差别,并像非人们想象的一尘不染,人间就是佛国净土,佛国净土就在人间。
二、容忍大度精神。正如有人所写弥勒对联说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或“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事有何不容”。能忍,是大乘佛教菩萨行“六度”之一,菩萨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忍并不是表示自己的无能和怯弱,而是表示一个人高尚的慈悲仁爱之心和大无畏精神,即能宽容他人的过失,能容纳各种不同见解,能为利济他人而忍受痛苦屈辱甚至牺牲自我。中国人称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大肚弥勒正是这种精神的象征。
三、乐观处世精神。布袋弥勒笑口常开,体现的是乐观处世精神、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他昭示世人要心胸开阔,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平常心”对待之,荣辱不惊,苦乐平怀。同时也笑那些心胸狭窄,遇事想不开的人。正如弥勒对联所说“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本真自然精神。布袋弥勒袒胸露腹,不雕琢,不造作,直呈本来面目。
五、超然洒脱精神。布袋弥勒“三千威仪都不修,八万细行浑不顾”,无拘无束,一任自然。
苦因永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