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羞恥

尽管我常看经 心性还是很差 现在惭愧

生命价值在给家人欢乐,在自己不犯错误。否则不但没价值,而且很可悲,可惜,在家人看来更可恨。

心平气和是一种能力

独立自主的精神:不指望让别人来帮你发展,不靠神仙皇帝,还是靠自己,别人靠不住,靠别人总会被 抛弃。

艰苦奋斗的精神。别想着别人把道路铺好,轻轻松松地通过。就要自己修路架桥,付出劳动和努力。走别人的路,人家就收过路费,人家不高兴的时候,就不让你走了,你就无路可走,走投无路。

有三種為諸樂欲增上生者所說真實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財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有惱害樂世界中。


唯如來正法無有衰老相

又有三法。能害現行煩惱怨敵。一者信順善友。二者不與在家出家諸眾雜住。三者內正作意覺悟所知真實道理。



郭台铭的偶像是成吉思汗,还曾专门赶到内蒙古探访成吉思汗后人,了解“一代天骄”及其子孙如何打到欧洲,统治当时世界已知版图80%的领土。成吉思汗的后人回答:太阳往哪里下山就往哪里打。冬天往西边靠“南”打,因为北边俄罗斯的大地冰天雪地;夏天往西边靠“北”打,因为靠南边的沙漠地区酷热难耐。成吉思汗的部队每个人带三匹马,轮流背负,战士在马背上一边日夜兼程,一边睡觉休整,兵贵神速,给敌人措手不及、毁灭性的打击。郭台铭感慨:“这样的统帅和军队,如果不能征服世界,那人类发展的史诗就黯然无色了。” 郭台铭后来总结了成吉思汗的成功秘籍用于管理富士康:方向、时机和程度都要靠速度完成。平的世界的竞争制胜,必须仰赖于速度和效率。经济趋势和国家政策可视为“顺着太阳落下”,边建厂边出货如同“马背上行军”。



无论什么烦恼,都是这个世界的烦恼,多读经就会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说:无论是谁,只要受持读诵《金刚经》,即使此人命本轻贱,由于此人以前的罪恶他本应堕落于畜生、地狱、饿鬼,只要受持读此经,不但先世的罪业会消灭,还可以修证无上正等正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篇幅适中,既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以佛陀与须菩提问答的方式展开,历来弘传甚盛,佛教网站繁体简体均免费下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无量。

當恭敬住。常當繫心。

又有四種為欲住心。為得勝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長門。一樂出離欲。二受持讀誦。悔過精進。三能取賢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閑處。觀察諸法。

时间使得所有事情不会同时发生。1971年,物理学家哈菲尔(Joe Hafele)与基廷(Richard Keating)做了证明。他们将高度精确的原子钟放在飞机上绕著世界飞行,然后将读到的时间与留在地面上完全一样的时钟做比较。结果证实:在飞机上的时间流易得比实验室里的慢。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当移动的速度越快,时间流易速度越慢,当移动速度达到光速的一半时,时间约慢13%。这个事实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吻合,该理论认为时间是对心理层面上的影响,也就是说时间并非是绝对的。物质与时空必须一起并存,没有物质存在,时间也无意义。现在最被公认的宇宙学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时间与空间和宇宙内的质能一样是在138亿年前产生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对时间的纪录见诸《圣经》记载,形成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等帮助人深入探讨时间的真实性,例如:“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后书3:8》,涉及提示出“地球时间”与“宇宙时间”的差异观念。佛教中的计时单位:1小劫可换算为1679万8000年;20小劫为1中劫,即3亿3596万年;4中劫为1大劫,即13亿4384万年。宇宙的一次成、住、坏、空曰一大劫。对于我们所处的劫,佛称为贤劫,此贤劫中共有1000尊佛出世,悉迦牟尼佛是第4尊佛,下一尊佛是弥勒,相隔56亿年。

慚.愧

有四法。於諸有情對治恚害。不樂欲貪。善修習時。能生大福。能趣離欲。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又有四法。超過色界。令成遠分。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有四種。為令解脫速得圓滿。勤修行者聖解脫欲勝任持法。為斷四愛。增上力故。謂為衣服飲食臥具少有所求。無作無亂。時無虛度。勤修方便。心離散亂。樂斷煩惱。樂修正道。

鸠摩罗什生于龟兹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一带),其父鸠摩罗炎是来自罽宾国(今克什米尔)的卿相世家后裔,其母是龟兹王的妹妹。七岁时同母亲一同出家,开始学习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日诵经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时人誉为“神童”。九岁时,与母亲一同前往天竺(今印度)北部的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学法,向小乘教论名僧盘头达多学习小乘经典,三年大成。随后与母耆婆返国,在月支北山时路遇不知名的修行僧预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戒者,将与教化阿育王的优波掘多般宏扬佛法”。十三岁,至疏勒登高座讲法。得知父鸠摩罗炎病殁后,拜须利耶苏摩为师转学大乘佛教、主要研究了中观派的诸多论著,并由须利耶稣摩亲自传授《法华经》等经典。二十岁(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就在龟兹王宫受比丘戒中最高级别的具足戒,受戒后即从卑摩罗叉学习《十诵律》。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纯、昙充等自龟兹归来,称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佛学。长安高僧道安力劝苻坚延请罗什入中土。苻坚求之不得,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出西域,伐龟兹。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俘获罗什,因吕光的胁迫,被迫娶龟兹王女阿竭耶末帝,并赐醇酒,淫、酒双戒俱舍。吕光部队回程途中,鸠摩罗什预测将有山洪,吕光不以为然,后因确有山洪而惧怕鸠摩罗什,不久前秦灭亡,吕光称凉王。此后18年间,被吕光、吕纂软禁在凉州。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攻灭后凉,吕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罗什抵长安,以国师之礼待之,信徒数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鸠摩罗什育有二子,又在姚兴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妓女,“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此后在俗10年间,潜心钻研佛学,将梵文经卷译成汉文,他在译经之暇,还常在逍遥园澄玄堂及草堂寺讲说众经。卑摩罗叉长途跋涉于弘始八年(406年)来到长安,一方面是听到鸠摩罗什已经到了前秦长安,展开译经弘法的事业;一方面是希望戒律的学习能够在中原传播开来。两人会面,鸠摩罗什以师礼待之,自龟兹被吕光灭国(382年)算起,师徒时隔24年在3千公里之外重逢。弘始十五年(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圆寂,临终前他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果然火化之后“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欲為苦本

龍樹菩薩是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以其初地菩薩的證量,並依大乘佛教般若諸經典為本,對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嚴謹的論証。龍樹菩薩於大乘佛法的中道定義為「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即不落有無兩邊,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語也不受,是名為中道。並以此中道義及初地無生法忍的證量破斥諸外道的謬論。龍樹菩薩在佛法的歷史地位,世尊早已預記於《摩訶摩耶經》中:「…;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意謂繼馬鳴菩薩後約一百歲已,外道的邪見(斷見、常見、無因論等)乃未止息。故龍樹菩薩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破斥邪見並弘揚世尊的第一義諦正法。龍樹菩薩的歷史地位,佛亦預記於《入楞伽經卷第九》中:「…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馬鳴是佛滅後350年出,龍樹是佛滅後530年出[56]。新聖正隆,先聖遠去,按龍樹後學所說,至少150年已遠。

淘金者先用水洗去粗石大沙砾;然后洗去粗砂、小石子;再洗去细沙、黑土;随后将金砂融化,撇去表面的杂质,这时得到的黄金虽然纯净,但不够轻软不够璀璨不够柔韧,还需要再次回炉锻炼,之后才能得到轻软光泽、随意屈伸、可用于制作各种器物的足金。净心进向者亦应如此:去除粗烦恶业-去除欲、恚、害( 贪、嗔、痴)-去除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此时仍为“有行”,故“为行所持”、“为法所持”。如进一步,则可以“不为有行所持”,像足金一样“屈伸随意”。再进一步,离诸觉观,乃至第二、三、四禅,“於诸入处悉能得证”。淘金由粗到细,炼金由含混到精一。这篇讲渐进,也有其他经典讲顿悟。而且不矛盾,殊途同归。原文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住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鑄金者,積聚沙土,置於槽中,然後以水灌之,麁上煩惱、剛石堅塊隨水而去,猶有麁沙纏結。復以水灌,麁沙隨水流出,然後生金猶為細沙、黑土之所纏結。復以水灌,細沙、黑土隨水流出,然後真金純淨無雜,猶有似金微垢。然後金師置於爐中,增火鼓韛,令其融液,垢穢悉除,然其生金猶故,不輕、不軟、光明不發,屈伸則斷。彼鍊金師、鍊金弟子復置爐中,增火鼓韛,轉側陶鍊,然後生金輕軟光澤,屈伸不斷,隨意所作釵、鐺、鐶、釧諸莊嚴具。如是,淨心進向比丘麁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復次,淨心進向比丘除次麁垢,欲覺、恚覺、害覺,如彼生金除麁沙礫。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塵垢、細沙、黑土。親里覺: 八種惡覺之一。即常思憶親戚鄉里之念。出家人若憶念親里,則生貪著,由貪著復生守護之念,故不宜生親里覺。當念一切眾生生死流轉,悉皆親里,無須偏著;又於生死中為親里之故,憂悲啼哭淚成大海,若復貪著則苦患無窮。 (佛光大辭典)思惟除滅: 此指滅除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猶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善法覺: 巴利本dhammavitakko(法尋),意為尋求思惟正法。 (佛光阿含藏)思惟除滅: 此指滅除善法覺.復次,比丘於諸三昧有行所持,猶如池水周匝岸持,為法所持,不得寂靜勝妙,不得息樂,盡諸有漏。如彼金師、金師弟子陶鍊生金,除諸垢穢,不輕、不軟、不發光澤,屈伸斷絕,不得隨意成莊嚴具。三昧: 定, 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有行所持: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進入被經由努力[障礙]壓制之控制」(has arrived at control by suppressing [the hindrances] through exertion)」. (莊春江阿含辭典)復次,比丘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鍊金師、鍊金師弟子陶鍊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復次,比丘離諸覺觀,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禪。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於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如彼金師陶鍊生金,極令輕軟、光澤、不斷,任作何器,隨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於諸入處悉能得證。」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止相 舉相 捨相

於五受陰觀察生滅,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樂於遠離,精勤遠離。

復有三處諸修行者難可超越。一者超越欲貪恚害不樂所攝下界。二者超越一切行相現行。三者超越有頂。超越此三難超越處。當知由六種無上對治。四無量是初對治。無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對治。我慢永盡是第三對治。永害如是所對治故。諸三摩地皆悉成滿。善修對治故。害所對治。令彼決定不復現行。已斷我慢者。終不為彼我。為究竟為不究竟。如是疑惑纏擾其心。當知有疑惑者。必不離我慢。若離我慢。必無疑惑。

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增語,即蘊增語。
1.聚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聚,立為色蘊;乃至識蘊,聚義亦爾。2.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合,立為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3.積義,是蘊義者,如種種物,總為一積,名雜物蘊;如是諸色,總為一積,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積義亦爾。4.略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略義亦爾。5.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施設有三世,乃至識蘊,亦可施設有三世故。
6.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者,如多財名財蘊,多穀名穀蘊,多軍名軍蘊,雖多人眾,不相疊肩,而同一事故,名為軍;如是,俱胝、那庾多等,諸極微色,雖相去遠,以相同故,合立色蘊;乃至識蘊,無量剎那,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識蘊。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

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何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
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
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
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历史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不完全是权谋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远不止权谋术。对人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都体现在很多深刻的历史故事中,而这些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是相通的。学历史在知不足知所长,现代文明的任何进步也已成为历史,而且本质上与古代史、近代史代表的人文意义没有区别。用纯净的态度看历史,历史就是纯净的。

不捨精進 常攝其心 不放逸住

庄子《至乐》白话译文: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

佛教故事-- 善護口業:一日,佛陀與阿難到王舍城中托缽乞食,結束後走出城門,見到城門邊有一個大深坑。當時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棄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積,所以水坑污穢不堪。濁水中,有一隻似人形卻又多手多腳的蟲,見到佛陀走來,便將頭伸出水面,淚流滿面地看著佛陀。佛陀見了,非常憐憫,回到耆闍崛山後,阿難問佛陀:「世尊!剛剛在王舍城外濁水中的蟲,是造了什麼樣的惡業?又何時才能解脫呢?」佛陀告訴阿難及大眾:「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婆羅門造立僧房,供養僧眾。當時有居士送酥油來,維那法師因為前來掛單的僧人過多而心生瞋恚,就把酥油藏起來,不分給其他來掛單的僧眾。掛單比丘於是問:『為何不分給我酥油呢?』維那法師說:『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來此掛單的僧人,為何要分給你?』掛單比丘說:『但這是居士要供養給現前僧的。』維那法師便開口大罵:『你怎麼不去吃屎尿啊?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為這樣的惡口,維那法師死後即投身為濁水中的蟲,且無量劫都住在屎尿當中。」佛陀告誡弟子們:「你們應當善護口業,因為惡口的過患比猛火還可怕。要常感恩父母、僧眾的恩德,說柔軟語、讚歎語,因為僧眾是幫助我們出離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則是三界內最勝福田。僧眾中,有成道證果的聖者,若能虔心供養,不僅能夠得到人天福報,亦可成道證果。而父母,懷胎十月,辛苦哺育孩子,並給予教誨,提供學習的環境;孩子長大後若是出家修行,不僅自己得到解脫,也能令有緣大眾解脫自在,可謂自利利他。因此,父母、僧眾是兩種最殊勝的福田,人天福報、解脫妙果,都是因為他們而得成就。」佛說此經時,無量百千眾生有成就初果乃至四果,亦有眾生發願成佛,或成就聲聞、辟支佛果者,大眾合掌禮佛右繞,歡喜而去。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



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

人工智能的影响:1.交通工具智能化结合共享经济,降低或消除公共交通网络的作用和价值,消除交通枢纽周边物业的溢价;私人交通工具减少,房屋结构改变,不需要车位;2.教育从教室授课改为人工助手教学,学校分散化,教师职业会消失;3.医疗诊断依赖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进行基于基因的诊疗,医院的诊断功能变为紧急护理,普通内科医生、健康咨询师将消失;4.工作方式发生变化,集合在同一场所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城市中的写字楼失去市场;5.普通司机、编辑、会计、律师、车间工人、售货员等依靠单纯技能的职业面临挑战,结合人口老龄化程度,就业参与率会长期处于低位。6. 劳动力人口数量将失去意义并转变为经济增长负担,移民将更困难,但欠发达地区会迎来失去竞争力的人口净增长。

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

怎样才算医术高明呢?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知道得的是什么病;二是知道病因是什么;三是能够将已有的病患治好;四是对于治好的病不再复发。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治疗心念。原文如下:云何醫方明處。當知此明略有四種。謂於病相善巧。於病因善巧。於已生病斷滅善巧。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如是善巧廣分別義。如經應知。已說醫方明處。


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大机会时代,一定要有战略耐性。

守護根門

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諸法皆空無我。

知恩報恩

涓涓不壅,終為江河﹔毫末不札,將尋斧柯。

無心佈施,功德最大。

相交者交以心,非交以貌也。夫人心叵測,險於山川,機阱萬端,由斯隱伏。諸君不見其心,以貌相交,反以為密﹔於不見貌端,反以為疏,不亦悖乎?


世尊在世时,经常带领弟子们游化人间,教化众生。有一天,世尊与弟子们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弟子阿难将纸张捡拾起来,世尊告诉阿难把纸张放回地上。奇妙的是,当阿难将纸张放回地上后,手上立刻充满一股浓浓的香气。世尊带着大众继续往前走了一会儿,正巧看见微风吹动掉落在地上的小草,阿难又去捡起小草,这次世尊还是告诉他把小草放回地上,没想到,放下后手上却臭气冲天。阿难百思不解,为什么纸张和小草两者所引起的气味,竟是如此天壤之別?回到精舍,阿难便请教世尊:「为何我的手拿过纸张后香气扑鼻,而捉取小草却恶臭难闻?」世尊告诉阿难:「纸片的香气是因为纸片原本在香地上,香气沾染了纸片,所以使得你的手香气扑鼻;小草生长在脏臭之地,薰染了臭气,所以使你的手臭气冲天。亲近贤者就好像香气沾著於纸片;而接近恶人,就犹如臭气附著於小草。佛经上说,亲近贤者使人增长智慧,而接近愚人则会增加惑业烦恼。所以,要亲近贤者、远离恶人,不可不慎!

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爾時佛告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後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墮於地獄。何等五。一者殺。二者偷。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是人五怖罪怨滅故。死後譬如力士屈伸臂頃。生於天上。何等五。一者不殺怖罪怨滅。不偷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如是怖罪怨滅。

“解脱”与“困惑”并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关系。解脱不在烦恼之前出现,解脱与烦恼永远一同出现;解脱也并非产生于困惑之后,解脱与困惑一同消失。“若解脫諸惑。非先亦非後等。非先者。與諸煩惱恒俱生故。非後者即與彼惑俱時滅故。”